
三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本书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散存于海内外的清代大运河地图进行较系统的调查、整理和研究。一则针对相对薄弱的研究现状,展开专题研究,填补部分学术空白;二则以严谨学术研究回应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的现实,希望有裨于世。
历史上的京杭大运河肇始于隋唐时期,这一时期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呈现枝杈状形态,分别往东北方向的涿郡(今北京)、东南方向的余杭(今杭州)延展。至宋代,大运河仍旧以中原地带的开封为中心,分别往东北、往东南延伸。发展到元代,定鼎大都,大运河的重心北移,相继开凿通惠河、会通河,沟通北方政治中心与南方经济重心。自此改变了大运河的走势,大运河呈现出南北纵向的格局。
就南北纵向格局的京杭大运河而言,元代是开创时期,中后期则利用大规模海运沟通南北;明代是运河工程和制度逐步完善和大规模应用时期;清代康乾时期大运河治理臻于完备,而清后期逐渐废弛。
终元一代,依靠海运转输财赋,虽然开凿了通惠河、会通河、济州河等重要河段,但是大运河只能说处于草创时期,沟通南北的顺畅的运河体系并未建立起来。这一点从《元史》的体例上有所显现,《明史》和《清史稿》的《河渠志》中都有单独成篇的《运河》,而《元史》仅在《河渠一》中分述上述河段,并没有出现一个运河体系。
至明初,元朝开凿的会通河已经废置,大运河已不能实现全线通航。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初,“转漕东南,水陆兼挽,仍元人之旧,参用海运”[27]。永乐年间疏浚会通河,并在会通河最高峻之南旺置分水口,引汶水分流南北接济运道,并逐级设闸蓄泄河水,基本解决了山东段运河水源和全线通运问题。自会通河开,海运遂罢。此后,明代又相继进行了疏浚瓜州、仪真运口,开凿清江浦及增设、整修沿线闸坝等工程。有明一代,黄河泛滥一直是运道安澜的最大威胁。黄河水性善徙,时常泛滥冲入运道,淤塞运道,《明史》中有多次黄河水冲入会通河的记载。此外,明代借黄行运,北自茶城、南至淮安清口的黄河即为运道,河势汹涌,行舟颇险,史称“河漕”。可以说,北至山东张秋、南至江苏淮安的运道,均受到黄河泛滥的困扰。明代虽然开挖泇河运道得以部分避开黄河行运,但是并未从根本上实现黄、运分离的目标。
清代康乾时期国力鼎盛、君主励精图治,特别是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在位期间,亲自指授机宜并多次南巡阅视河工,在大运河治理上取得极大成绩。康熙年间,开通中河,基本实现了黄、运分离的目标,这是在大运河治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乾隆整治黄河、运河、洪泽湖交汇的清口地区,成绩卓著,设置木龙、挑挖陶庄引河等工程的实施,基本避免了黄河水倒灌入运道的危险。可以说,这段时期的大运河治理和利用与后世称赞的“康乾盛世”一道处于“盛世”时期。清后期,太平天国占据苏浙一带,捻军盛行于豫、鲁之间,国势衰微,运河失修;加之咸丰五年(1855)黄河决溢,改道山东入海,极大地冲击了原有运河水系。至清末,大运河走入没落。
就目前留存的古代大运河图而言,尚未发现元代绘制的运河图存世。现存明代运河图多附载于志书或者类书中,以文为主,以图为辅,图幅往往用笔简练,线条简洁,在属性上类似于志书地图。清代留存下来的运河图,数量和种类最多,大量彩绘运河图散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国家图书馆等重要藏图机构。本书主要是基于运河图的留存状况,将研究的时间限定在清代。
上段提到现存多数明代运河图在属性上类似于志书地图,清代的一些治河图籍中也有类似运河图。这类图幅有别于本书研究的单幅彩绘运河图,在此需要对志书地图做一定解释,以便进一步界定本书的研究对象。志书地图受到志书编纂流变的影响,如清人所说,“元明以来,体例相沿。列传侔乎家牒,艺文溢于总集。末大于本,而舆图反若附录”[28],即从总体上说,舆图有沦为文字的附庸的趋向与表现。志书地图多为史籍中的附图,往往有丰富的文字随之,地图服务于文字记载,在形式上表现为以文为主、以图为辅。与彩绘运河图相比,志书地图在绘制技法、绘制内容上,用笔简洁,线条粗疏,地图表现力较差,所能传达的历史信息有限。因此,本书研究的运河图基本限定为单幅彩绘运河图。
此外,如何判定古地图的年代和清代大运河图中“清代”的界定标准还需要做一说明。第一,地图年代的判定有一定难度,因为时过境迁,加之古地图本身往往不注明绘制年代、绘制者等信息,所以很难确切地断定绘图年代。即使能够根据绘图内容进行论断,也需要注意原作或者后世摹绘之作的区分。可以说,绘图年代的判定更像一个定量分析,不似定性分析可以做文字描述,有回旋余地。为尽量避免错误,本书对于古地图的年代判定,一般为根据绘制内容,判定古地图的表现年代;如果没有确凿证据,不敢确定绘图年代。第二,本书中“清代”运河图指清代绘制的运河图,而不包括后世绘制的表现清代运河状况的运河图。一般而言,本书研究的清代运河舆图是指由清朝人采用中国传统技法绘制的彩绘运河图。
本书主要是对海内外现存清代运河图的较系统深入的调查、整理和研究。调查与整理体现为:根据线索,弄清清代运河图分存于海内外哪些藏图机构,梳理其收藏路径、图幅保存状况等,并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分类和编目,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研究则集中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地图本身的文本考订,包括单幅地图的图幅内容、表现年代、绘制特色、图幅价值、版本源流及不同地图间对比研究等。对于地图各要素的细致考订,是进行系统研究的必要前提,这一工作将贯穿于全书各章节。二是在考订基础上,更为深入地探讨某一类运河图的图幅特征、绘制背景等,同时归纳总结运河图绘制内容的时空差异及成因,加深对于不同类型运河图的产生机制、社会文化功用等方面的认识以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运河在运河图上如何绘制和具有哪些特征。三是通过运河图来图文并茂地研究呈现运河水利治理状况,以运河水利治理、运河管理体制及与之相关的政治、经济等相关史事来诠释运河图,发掘运河图图像史料的价值,进行图史互证、以图证史的研究。
本书共分为五章,从不同角度分析清代大运河舆图。
第一章“沧海遗珍:清代运河图的现存状况与图幅绘制”。本章主要是整理和介绍海内外藏图机构和藏图概况,明晰藏图分布,并在探讨运河图分类基础上,依据一定分类标准和年代先后编制清代现存运河图图目(图目见附录),为下文研究提供材料支撑。此外,探讨运河图的绘制技法、形制特点、绘制功用等,为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知识体系下产生的利用中国传统技法绘制的运河图,提供基础认知和背景知识。
第二章“历史图景:清代运河图的文本考察与时代印记”。本章主要是在重点考察地图文本信息(绘制内容、成图年代、图幅特征等)基础上,以时间为序,呈现出运河图的时代特征,便于清晰把握运河图的文本信息和时代印记。
第三章“大地肖像:清代运河图的文本考察与空间叙述”。本章意在重点考察地图文本信息基础上,呈现出运河图绘制的地域特征,便于清晰把握运河图的空间叙述特点。第二章和第三章旨在分析运河图绘制内容的时空特点,加深对于运河图的认识。
第四章“异样图卷:清代运河咨估类地图与漕运图”。这两类地图虽然留存数量不多,但是类型特别、用途特殊且目前少人论及。因此本章研究运河咨估类地图的绘制内容、图幅特点、绘制背景及部分藏图的流转以及漕运图的绘制内容与图幅特征,丰富对于各类运河图的认识。
第五章“宏图大业:清代运河河工图与河渠治理”。运河河工图是目前留存数量最多、历史上应用最广、史料价值最高的一类运河图。本章将在释读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运河图基础上,发掘运河河工图的史料价值,图文并茂地分析清代重要的河渠治理工程、河湖状况等,进行以图证史的研究。
[1] 转引自罗尔纲、罗文起辑录《太平天国散佚文献勾沉录》,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8—19页。
[2] 转引自罗尔纲、罗文起辑录《太平天国散佚文献勾沉录》,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8页。
[3] 罗尔纲:《太平天国史》,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411页。
[4] 转引自罗尔纲、罗文起辑录《太平天国散佚文献勾沉录》,第19页。
[5] 参见张修桂《当前考古所见最早的地图——天水〈放马滩地图〉研究》,载《历史地理》第10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6] 参见秦国经、刘若芳《清朝舆图的绘制与管理》,载《中国古代地图集》(清代),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第75—76页。
[7] 王庸:《中国地图史纲》,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8] 王庸:《中国地理图籍丛考》,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
[9] 王庸:《中国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10] 陈正祥:《中国地图学史》,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79年版。
[11] 卢良志:《中国地图学史》,测绘出版社1984年版。
[12] [美]余定国:《中国地图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 李孝聪:《古地图上的治河保运工程与淮安——兼倡议淮安市建立古地图与河运工程博物馆》,2006年“运河之都——淮安”学术研讨会论文。
[14] 李孝聪:《中国传统河工水利舆图初探》,2007年3月“邓广铭教授百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15] 席会东:《清康熙绘本〈黄河图〉及相关史实考述》,载《故宫博物院院刊》2009年第5期;《台北故宫藏雍正〈豫东黄河全图〉研究》,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第3辑;《高斌〈南河图说〉与乾隆首次南巡研究》,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年第2辑;《美国国会图书馆藏〈豫东黄河全图〉与乾隆朝河南河患治理》,载《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河图、河患与河臣——台北故宫藏于成龙〈江南黄河图〉与康熙中期河政》,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3年第4辑。
[16] 席会东:《国家图书馆藏“全漕运道图”与乾隆朝漕政》,载《文津学志》2012年第5辑,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版。
[17] 席会东:《海内外藏乾隆绘本〈黄运湖河全图〉与〈南巡盛典〉系列舆图研究》,载《文津学志》2013年第6辑,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
[18] 席会东:《海外藏康熙〈黄运两河全图〉研究》,载《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3年第10期。
[19] 史念海:《中国的运河》,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重刊本。
[20] 朱偰:《中国运河史料选辑》,中华书局1962年版。
[21] 周魁一:《二十五史河渠志注释》,中国书店1990年版。
[22] 姚汉源:《京杭运河史》,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年版。
[23] 陈璧显:《中国大运河史》,中华书局2001年版。
[24] 安作璋:《中国运河文化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5] 任金城:《关于清代的京杭运河地图》,载《中国古代地图集》(清代),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
[26] 王耀:《清代京杭大运河全图初探》,载《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年第2期。
[27] 《明史》卷85志61《河渠三·运河上》,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77页。
[28] 《四库全书总目》卷68《史部·地理类一》,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5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