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3章 钱俶唯命是从 二
第53章 钱俶唯命是从 二
南唐灭亡没多久,赵匡胤下旨,要求钱俶入朝觐见。入还是不入呢?吴越王心里纠结万分,不入吧,那就是抗旨,李煜就是抗旨,结果被宋军修理了一顿,血淋淋的教训,多惨哇。你要是入吧,前途未卜,万一宋朝皇帝把你扣留了,怎么办?有去无回,国内就群龙无首。权衡之下,钱俶还是决定入朝,听到这个消息,家里人都急坏了,为了让神明保佑国主安全,他们在宝石山上修建了一座宝塔,取名为“保俶塔”,时至今日,已经成为西湖的重要景点之一,与南边的雷峰塔隔湖相望。
但他们都想错了,赵匡胤不知道为了什么,对钱俶格外的友善,不仅在事前郑重保证:元帅有克南唐常州之大功,朕很想念你,你可暂时来朝,很快就让你回去。朕手持礼器拜见上帝,岂能食言乎?
而且赵匡胤还给了钱俶另一个殊荣,他出人意料地派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来迎接这位名义上的吴越国王——他的长子赵德昭。
在以往,这样的场合都是由大宋御弟,德昭的二叔,开封府尹、晋王赵光义来主持,从无例外。
为了让钱俶明白自己对和平解决吴越问题的诚意,数日后赵匡胤传旨:从此钱俶上朝可享受“剑履上殿、诏书不名”的特殊礼遇!
第二天,又有旨封钱俶妻孙氏为吴越国王妃。对赐予钱俶“剑履上殿、诏书不名”的礼遇,朝臣并无异议,宋王朝之前可以享受这种规格待遇的臣子多为权臣枭雄,钱俶现在得到这种特殊待遇,不过是一种荣耀罢了,并无任何实际意义。对于官家的心思众人心知肚明。但是封钱俶妻为吴越国王妃一事,却引来了许多朝臣的强烈反对。因为赵匡胤这样做,“遍阅典籍,未见有载”。
君无戏言,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最终赵匡胤力排众议,一锤定音:“恩自我朝出,有何不可?是为典!”
钱俶在汴京城中每日忙于宴饮、应酬,表面上看起来风光,可是心里却一直盼着早日回杭州。可是这种心态只有深埋心底,不敢有所表露。每天还要奉上不变的笑脸,周旋于宋廷君臣之间。
赵匡胤对自己的“元帅”照顾周到,日日宴饮,有一次在席间,宋朝宫廷内侍乐伎上奏琵琶曲,一直忐忑不安的钱俶当场献词一首,其中有“金凤欲飞遭掣搦,情脉脉,行即玉楼云雨隔”之句。赵匡胤闻铉歌而知雅意,立即站起来,走到钱俶身旁,拍了拍吴越王的后背,说出了一句贯行始终的誓言——“誓不杀钱王!”
后面的话,就不知为何突然变得苍凉。他低声说:“尽我一世,尽你一世。”只要还有我,就绝不对你如何……
或许是他预料到了什么吧,人生最多只能在自己活着的时候才能决定什么。就这样,他把钱俶又放了回去,因为他有更重要的事要做。他突然说要西幸,回自己的老家洛阳去看一看。没有人敢反对,赵匡胤这时如日中天,没人敢对他说“不”字。
得知赵官家西幸的消息,钱俶急忙登门拜见,请求随行扈卫。赵匡胤洞察他归心似箭,推心置腹地说:“南北气候有异,天气马上就要热了,还是赶快回杭州吧!随从护驾的事情交给孩子们办吧。”
钱俶素有急智,心念电转间,泪眼模糊地抬头望着赵匡胤说:“微臣此地一别,愿三年一至京师以慰思慕天颜之苦!”
赵匡胤听了钱俶的话,略一思忖,已经明白他的言外之意。钱俶此番话仍是在试探:如果允从吴越国主三年一朝,长此以往,吴越做为属国将会永远存在。
赵官家心如明镜,嘴里却不置可否、含糊其辞道:“川途迂远、俟有诏乃来也。”
钱俶投石问路,赵匡胤举重若轻,避而不谈敏感问题。赵匡胤的这番话,够钱俶琢磨一阵的了。官家既不说同意,也不说反对,模棱两可,至于如何理解是你自己的事了。
钱俶要走了,临走前,赵匡胤送给他一个黄布包着的小包袱,告诉他一定要在回程的路上才能看。
就这样,钱俶回国了。当他在回程的途中打开那个黄布小包袱时,才发现里面全都是宋朝的臣子要求赵匡胤就此留下他,不战而得吴越的奏章……至此钱俶更加死心塌地臣服于宋朝,史称他回到杭州之后,再不在西北殿坐卧,永远选在偏东方,因为“西北者,神京在焉,天威不违颜咫尺,敢宁居乎!”并且勤于朝贡,每次入贡前,都把贡品先陈列在自己皇宫的廷院中,焚香礼拜之后,才派遣出行。
不过几个月后,中原传来消息,宋太祖驾崩了,新官家是他的弟弟赵光义。两年后,宋太宗又喊钱俶入朝,皇帝要你入你就入呗,
只是这回和两年前不一样,赵光义不让他回去了,钱俶心里那叫一个急呀,连连上书,上了三十多次,请求罢除封给他的吴越国王称号,并解除自己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职衔,停止书诏不名之制,归还兵甲,然后请求回家。我什么都不要了,只求回家。
赵光义的回复只有两个字:不许。
意思是你继续担任吴越国王,兼职天下兵马大元帅,我大宋朝军队的大元帅就是你。
继续享有你的特权,可以带武器上殿,给我写信不用写自己的名字。
但是,不准回家。
我离不开你啊。
钱俶心凉了,皇帝到底在想什么呢?突然,钱俶打听到一个令人绝望的消息,割据漳州、泉州的军阀陈洪进纳土归降了!这么说来,整个中国南方,只剩下吴越国一家了。不用说都知道,宋太宗正在等你纳土归降的奏表呢!弱国无外交,人身自由还被人家给控制了,除了投降,还有什么办法呢?
于是钱俶将吴越国十三州、一军、八十六县、五十余万户人口造册奉送给宋太宗赵光义,举国投降,十一万吴越军人放下武器,宋朝士兵开进了杭州城。整个过程下来,双方没有损失一兵一卒,老百姓也没有任何财产损失,非常圆满。
至此,钱氏享国七十年,吴越国终于从历史上消失了,钱俶成了一个真正的亡国之君。
识时务者为俊杰,虽然是被迫投降,但钱俶没有像李煜等人一样,死到临头方才低下高傲的头颅。
钱俶的主动投降并没有降低其在吴越国故民心中的威望,江浙地区的百姓们一直惦记着钱俶的功劳,正是钱俶放弃一姓尊荣,主动投降宋朝,才避免了江浙地区生灵涂炭,让百姓们能够平安的活下去,免受战争的荼毒,挽救了无数的家庭和生命,钱俶功不可没,理应受到世人的尊敬。
自秦朝以来,吴越地区就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北宋与吴越对立,实际上是一种内战,钱俶顺应历史潮流,为江山一统贡献了力量,没有为一己之私,让黎民百姓替自己殉葬。赵宋王朝获得了土地,统一了南方;老百姓继续安居乐业,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生产,享受高质量的生活。所以百年之后,他们依然感念钱王的恩德,也是理所当然了。
不久宋太宗封他为淮海国王,子子孙孙永保荣华富贵。北渡的钱氏家族总共三千多人,条件合适的,朝廷都授予官职,有上千人之多。钱俶第七子钱惟演,甚至当上了枢密使这样的高级官员。
钱弘俶自愿纳土归宋,也为钱氏家族在宋代赢得了相当的“政治待遇”。钱氏名列百家姓第二,就是这种待遇的具体表现。
对此,苏轼曾高度评价钱氏家族治理吴越国的成绩,说“其民至于老死,不识兵革,四时嬉游,歌鼓之声相闻,至今不废,其有德于斯民甚厚”。
更为难得的是,历史车轮滚滚,中国多少皇室贵胄早已零落成泥碾作尘,而以钱镠为始祖的吴越钱氏家族,却能翻越千年,长盛不衰,尤其是在近现代以后,一下子涌现出一大批超一流的人才,成为中国最耀眼的家族之一。
中国传统的改朝换代往往采取革命的手段,以颠覆性的、非延续性的方式,直接把原来的朝代推翻,因此,皇室集团的人往往成为被铲除的对象,其家族积累的资源一般就此中断,无以为继。比如清朝推翻明朝以后,以朱元璋为代表的朱氏家族就不可能成为社会显赫的一支了。这就是中国传统为什么很少有大的家族代代相传,即古话所谓的“千年土地八百主”,“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因为这个客观存在的政治原因,中国历史上不少家族都存在中断现象。
钱氏家族是鲜有的例外,原因之一恰恰在于钱弘俶在改朝换代之际采取了纳土归宋的方式,以统一换取和平。作为回馈,赵宋政权则采取了保护钱氏家族延续性的措施。
钱俶至此安享富贵,直至瑞拱元年,八月二十四日,值钱俶生辰大会亲戚,张乐陈宴,庆祝寿诞。正在欢饮,忽朝廷遣使赐生辰器币,并金樽御酒,且有诏,令使者以御酒劝钱俶立饮三樽,表示朝廷尊礼元老之意。钱俶奉诏谢恩,使者奉上王封御酒,看钱樽饮过三樽,方才回去复旨。众亲戚见朝廷这样恩礼有加,莫不称羡!就是钱俶也扬扬自得,深感皇恩。哪知道到了夜间,忽然暴病起来,腹中疼痛难忍,不到一刻,竟尔去世。家人们见钱俶暴疾而亡,方疑日间所赐御酒有异;但事无佐证,不敢宣扬,只得以暴卒上闻。太宗听说钱俶已死,表面上甚为哀悼!为他废朝七日,追封秦国王,谥号忠懿,与孟昶、李煜、刘伥同到阴曹地府报道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