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剧艺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以诗化乐,诗主乐从”——我对于诗词与音乐关系的理解

诗词与音乐的关系,儒家经典《尚书·尧典》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毛诗序》更进一步:“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即艺术的本质是表达情感:人在动情之后首先是要言说;言说不足以表达情感就要嗟叹,即诗朗诵;诗朗诵还不足以表达情感就要咏唱,这就到了音乐;咏歌还不足以表达情感的话就手舞足蹈了。所以表达情感的强度依次是诗、乐、舞。

中国最早的乐理著作是儒家的《礼记·乐记》,开篇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简言之,物感动了人心就发出自然之“声”,而“声”相应变化的排列组合形成了“音”,“音”是“声”的形式化或艺术化;而“乐”是排比音符然后用乐器演奏出来。一个人,如果“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如果“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而“乐者,通于伦理者也”。这就是儒家之礼乐教化。

再看道家,老子曰“大音希声”,即“道”的声音是无声,是寂静。《庄子·齐物论》言三籁:地籁指风吹动大地而发出的各种声音,人籁是人演奏乐器的声音,庄子认为皆非最好,只有自然而然的天籁才是最好。魏晋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继承庄子的法天贵真,其《声无哀乐论》要旨“心之与声,明为二物”,即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而人心在音乐之前就有了哀乐之情,音乐作用于人心而产生了不同的噪静效果等,不一而足。

就我个人而言,我秉持中华传统的“歌永言”,即以“文体”统制“乐体”,“歌”所传的“文”制约“乐”,同时又为“乐”之成“歌”提供根据,所谓以诗化乐,诗主乐从,阴阳合德,两仪生象。为其追加底层逻辑,如下图所示:

在拙著《细柳诗绦》出版之后,我尝试与各大音乐学院的教授们合作,将自己创作的新古典诗歌与大型诗剧谱成艺术音乐、交响声乐、清唱剧、歌剧等诸多形式,以音乐进行古典诗词的承续与全球巡演的传播。“细柳雅集·诗乐歌剧盛典暨中华新古典诗歌文化出海”的全国首发定于2024年12月6日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举行,海外首发定于2025年4月在日本东京歌剧城举行,随后是国内与海外的巡演。

呜呼!承续中华诗脉,江山代有才人,当代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吾遂不揣浅陋,但引拓荒之旅……

(本文为2024年10月在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第21届学术大会上的发言《新的文化使命:中华新古典诗歌文化出海之理论与实践探索》,代为本书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