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我的躺平生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4章 秦淮茹娘家

尘土飞扬的土路上,一辆驴车慢悠悠地晃荡着。赶车的是个精瘦的汉子,穿着打了补丁的粗布褂子,头戴一顶破草帽,手里的鞭子有一搭没一搭地挥着。

与其说是赶车,不如说是随着驴子的性子。

车上坐着三个人。

最显眼的是一个年轻人,约莫二十出头的年纪,一身崭新的蓝布中山装,虽然朴素,却干净整洁,与这乡野的尘土气息格格不入。

他身旁坐着一个年轻姑娘,眉目如画,肌肤白皙,穿着一件碎花布拉吉,扎着两条乌黑油亮的大辫子。她虽然略显局促,但脊背挺得笔直,眼神清澈明亮,透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这便是李平凡新娶的媳妇儿,秦淮茹。

“平凡,你说咱们这婚礼,该怎么办才好呢?”

李平凡挑了挑眉,似笑非笑地看着她:“怎么?怕了?”

秦淮茹咬了咬嘴唇,摇了摇头:“不是怕,就是……有点担心。毕竟,我这是第一次……带你回老家。”

李平凡轻笑一声,伸手揽住她的肩膀,将她轻轻往怀里带了带:“放心,有我在呢。他们要是敢给你脸色看,我帮你出气。”

秦淮茹感受到他身上传来的温度,心里稍稍安定了一些。她抬头看着李平凡,眼神中充满了信任和依赖。

“平凡,你真好。”秦淮茹轻声说道,声音里充满了感激。

李平凡笑了笑,没有说话。他心里想的却是:这算什么?好戏还在后头呢!

他之所以要大张旗鼓地跟着秦淮茹回老家,可不仅仅是为了给她长脸。他还有更深一层的打算。

他要让秦家人看看,他李平凡,可不是个吃软饭的!他要让秦家人知道,秦淮茹嫁给他,是嫁对了!

驴车终于在秦家门口停了下来。

秦家住的是一排土坯房,院墙也是用土坯垒起来的,看上去有些破旧。

听到动静,屋里立刻跑出来几个人。

当先一个中年汉子,身材矮壮,皮肤黝黑,满脸风霜,正是秦淮茹的父亲,秦长春。

他身后跟着一个中年妇女,身材瘦削,面容憔悴,是秦淮茹的母亲。再后面,是一个十来岁的男孩,瘦骨嶙峋,眼神怯生生的,是秦淮茹的弟弟,秦光友。还有一个面容和秦淮茹八分相似的小女孩,是她的妹妹,秦京茹。

“爹!娘!”秦淮茹跳下驴车,快步迎了上去。

“哎呦,淮茹回来了!”秦母一把拉住秦淮茹的手,上下打量着她,眼眶微微泛红,“闺女,你瘦了……”

秦淮茹笑着说道:“娘,我哪儿瘦了?我在城里吃得好,睡得好,都胖了呢!”

秦长春站在一旁,看着秦淮茹,眼神中充满了欣慰和骄傲。

“淮茹啊,这位是……”他指了指站在一旁的李平凡,问道。

秦淮茹连忙拉过李平凡,介绍道:“爹,娘,这是我男人,李平凡。”

李平凡上前一步,恭恭敬敬地喊了一声:“爹,娘。”

秦长春和秦母打量着李平凡,见他一表人才,穿着打扮也体面,心里顿时满意了几分。

“好,好,好!”秦长春连说了三个好字,脸上露出了笑容,“快进屋,快进屋!

一家人进了屋。

屋里陈设简陋,只有几件破旧的家具。

秦母忙着张罗着倒水,秦长春则拉着李平凡坐在了炕沿上,开始问东问西。

“平凡啊,你是做什么工作的?”

李平凡笑了笑,说道:“爹,我没工作。”

秦长春一愣,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没工作?那靠什么生活?

秦淮茹连忙解释道:“爹,平凡他……他家底殷实,不用工作的。”

秦长春半信半疑地看着李平凡,心里有些打鼓。

李平凡看出了他的疑虑,也不多解释,只是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放在了炕桌上。

“爹,娘,这是我给你们带的一点小礼物。”

秦长春和秦母对视一眼,打开了布包。

只见里面,是一沓崭新的大团结!足足有五百块!

秦长春和秦母顿时惊呆了。

五百块!这可是他们一家人几年的收入啊!

“这……这……”秦长春结结巴巴地说不出话来。

秦母也瞪大了眼睛,一脸的难以置信。

秦光友更是直接扑了上来,抓起一张大团结,仔细地看了又看,然后兴奋地喊道:“姐!姐夫!你们发财了!”

秦京茹也凑了过来,看着那一沓钱,眼睛都直了。

李平凡看着秦家人的反应,心里暗自得意。

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他要让秦家人知道,他李平凡,有的是钱!

“爹,娘,这只是见面礼。”李平凡慢悠悠地说道,“等办婚礼的时候,我再给你们准备一份大礼。”

秦长春和秦母彻底被震住了。

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自己的女儿竟然嫁了这么一个有钱人!

“平凡啊,你……你真是太客气了!”秦长春激动地说道,“淮茹能嫁给你,真是她的福气啊!”

秦母也连连点头:“是啊,是啊,淮茹真是找了个好人家!”

秦京茹更是拉着秦淮茹的胳膊,兴奋地说道:“姐,你真是太厉害了!姐夫这么有钱,以后你可要好好享福了!”

秦淮茹看着家人的反应,心里既高兴又有些复杂。

她知道,李平凡这么做,是为了给她撑腰,让她在娘家有面子。

但是,她也隐隐觉得,李平凡似乎还有别的目的……

李平凡看着秦家人,脸上始终挂着淡淡的笑容。

……

在李平凡的钞能力的加持下,两人的婚礼很快就开始了。

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这可不是戏文里唱的,这是真真儿的,1952年,发生在苏北农村的一场婚礼。

要说这排场,十里八乡,几十年也难得一见。村口那棵老槐树下,搭起了高高的彩棚,红绸缎子裹着,喜字剪纸贴着,风一吹,喜气洋洋地晃荡。彩棚下面,一溜儿排开十几张八仙桌,桌上摆满了硬菜,红烧肉炖得油光锃亮,大块的猪肘子冒着热气,还有那炸得金黄的鲤鱼,个顶个的肥美。

这还不算完,村里空地上,临时搭起的戏台子上,咿咿呀呀地唱着淮剧,锣鼓点子敲得人心头痒痒。戏台子下面,黑压压的全是人头,嗑瓜子的,聊闲天的,小孩子追逐打闹的,热闹得像是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