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搞军工,我的无人机卖爆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8章 失误

负责焊接的张师傅在焊接最后一个喷管时,不知为何,手稍微抖了一下,焊缝稍微偏离了预定位置一点点。

虽然只是微小的偏差,但在对接法兰盘时,却发现螺丝孔对不上了!

“哎呀!坏了!”张师傅懊恼地一拍大腿,“焊歪了!这可咋办?重新割了再焊?”

重新割焊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在同一个位置反复焊接,可能会损伤锅炉本体的钢板。

这个小小的意外像一盆冷水,瞬间浇灭了现场高涨的热情。工人们停下了手中的活计,围了过来,议论纷纷。

“我就说嘛,这老家伙不好弄!”

“这下麻烦了,对不上孔,这管子接不上了啊!”

“看来还是不行啊,瞎折腾……”

老刘的脸色也变得难看起来,他紧张地搓着手,看向姜晨,眼神里充满了焦虑。

他最担心的事情似乎要发生了。

就在众人以为这次改造将因这个看似微小却致命的失误而功亏一篑,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滴出水来时,姜晨却异常冷静。

他仔细查看了错位的焊缝和那对不上的法兰盘螺丝孔,拿出卷尺迅速测量了偏差值,心中瞬间有了计较。

系统虽然没有直接给出这个应急方案,但基于他脑海中丰富的机械知识和工程经验,解决方案几乎是立刻浮现。

“问题不大。”

他平静地说道,声音清晰,没有丝毫慌乱,仿佛只是在陈述一个微不足道的事实。

这股镇定自若的气场也让最外围的慌乱稍稍稳定了一些。

他转向负责机械加工的李师傅,这位经验丰富的钳工此刻正眉头紧锁,一脸“我就知道要出事”的表情。

“李师傅,”姜晨的语气沉稳而明确,“麻烦您找一块厚度合适的废钢板,大概……嗯,五毫米厚的就行。按照我画的这个尺寸,”他迅速从口袋里掏出铅笔和小本子,飞快地勾勒出一个圆环带孔的草图,标注上精确的内外径和孔位,“做一个过渡连接垫片出来。注意,这几个螺丝孔位要重新打,按照测量的偏差,稍微错开一点点,正好补偿焊歪的这个距离。”

李师傅凑过来看了看草图,又抬头看了看姜晨,眼神里充满了怀疑。

“垫片?姜组长,在这锅炉法兰上用垫片?这……这能行吗?压力可不小啊!万一密封不住,漏了汽,那可是要出大事故的!”他的声音压得很低,但担忧之情溢于言表。

周围几个懂行的老师傅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李师傅的顾虑。

用垫片连接高压部件,在他们的经验里,是极少采用且风险很大的做法。

姜晨理解他们的担忧,耐心解释道:“李师傅您放心,这个垫片的强度足够承受压力,只要材料选对,厚度足够。关键在于密封,这就要靠张师傅了。”

他又转向一脸懊恼和紧张的焊工张师傅,这位刚才失误的焊工正低着头,手足无措。

“张哥。”姜晨的语气温和了许多,并没有丝毫责备的意思,“刚才的焊接主体没问题,就是角度稍微偏了一点点,人有失手,马有失蹄,这不算什么大事。现在麻烦您把这个法兰盘的接触面,用角磨机稍微打磨一下,把可能存在的焊渣、毛刺或者不平整的地方彻底磨平,一定要确保接触面绝对光滑平整。咱们用垫片连接,最终的密封效果,很大程度上就看这个接触面的平整度了。”

张师傅听到姜晨没有怪罪,反而清晰地指派了补救任务,心里那块大石头落下了一半,感激地看了姜晨一眼,重重地点了点头:“好!小姜,你放心,保证给你磨得跟镜子一样!”

这是一个简单却极其巧妙的解决方案。

用一个定制的、带有偏移孔位的垫片作为“桥梁”,完美地解决了螺丝孔对不上的问题,同时避免了重新切割和焊接带来的更大风险以及对锅炉本体的二次损伤。

而通过打磨法兰接触面和选用合适的密封材料(虽然他没明说,但暗示了后续会处理),又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连接的强度和密封性。

围观的众人听到姜晨这一番条理清晰、有理有据的安排,刚才还嗡嗡的议论声渐渐小了下去。

虽然“垫片连接”听起来还是有点悬乎,但姜晨那份笃定和专业的态度,以及这个看似可行的解决方案,让他们不由自主地选择暂时相信。

老刘在一旁看得是心惊肉跳,手心里全是汗。

他不懂具体的机械原理,但他看得懂人心。

姜晨这小子,临危不乱,几句话就把两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给安排得明明白白,还把周围人的质疑给压下去了,这份本事,可不像个刚出校门的学生!

他暗自祈祷,希望这个“垫片”真的能管用。

李师傅和张师傅不再犹豫,立刻行动起来。

李师傅是个雷厉风行的人,虽然心里还有点嘀咕,但手上的动作却毫不含糊。

他快步走到车间角落的废料堆旁,在一堆锈迹斑斑的钢板里翻找起来,很快就找到了一块厚度、材质都符合要求的废弃钢板。

他用卡尺仔细量了量厚度,确认无误后,扛着钢板就走向了工作台。

划线、切割、钻孔、打磨……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

他神情专注,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车间里响起了刺耳的金属切割声和钻头钻孔的嗡嗡声。

围观的工人自觉地让开一片空地,看着李师傅手下的钢板一点点变成姜晨草图上的模样。

另一边,张师傅也戴上了厚厚的防护眼镜和手套,抄起一把嗡嗡作响的角磨机,对准了那个需要打磨的法兰盘接触面。

刺眼的火花瞬间四溅开来,伴随着尖锐刺耳的摩擦声。

他小心翼翼地控制着角磨机的角度和力度,一点一点地打磨着金属表面。

煤灰和铁锈被磨去,露出了底下闪亮的金属光泽。

他时不时停下来,用手套擦去粉尘,仔细检查表面的平整度,确保没有任何瑕疵。

空气中弥漫开一股金属加热后的焦糊味。

整个锅炉房的气氛变得异常紧张而专注。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李师傅和张师傅身上,看着他们将姜晨的“指令”一步步变成现实。

刚才的质疑和议论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屏息的期待和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