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心理应激基础知识
第一节 应激与应激反应
一、应激及应激的相关概念
应激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是由于紧张刺激导致的身心紧张状况,并伴有躯体功能及心理活动的改变。研究表明,心理应激程度与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高强度或长时间的应激会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甚至引发应激性疾病,如疼痛、发热、运动能力下降、认知功能损伤、情绪激动、焦虑、抑郁等。
应激源是指引起应激的刺激物。应激源可分为理化性应激源、生物性应激源、心理性应激源、文化性应激源、社会性应激源。理化性应激源主要是指物理、化学性刺激物,如高温、辐射等;生物性应激源是指病原体性刺激物,如细菌、寄生虫等;心理性应激源是指个体头脑中形成的紧张性刺激信息,如动机受挫、凶事预感等;文化性应激源是指由于文化迁移而引起的种种刺激,涉及风俗、信仰等;社会性应激源是指社会生活中的刺激性情境,如恋爱、家庭与工作等。
二、应激障碍的发生机制
应激障碍发生机制是应激源与个体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应激源是个体发病的直接因素,性质越严重,致病作用越强;二是人格因素和个体易感性,不稳定人格、依赖人格、神经质者以及对应激应对能力差者更易发生;三是病理生理改变,急剧超强的应激作用于高级神经活动过程,引起大脑皮质的超限抑制,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抑制状态;四是生化改变,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轴)激活导致高糖皮质激素血症,持续的高糖皮质激素血症可以损害大脑,尤其是海马,海马损害可能与应激障碍的症状如记忆、情绪和行为改变有关。
当应激源信息进入大脑,引起不同形式的、与刺激源相关而又各具特殊性的神经活动,神经活动的传递由神经递质来完成。心理应激过程中产生并循环于体液中的某些激素,可以作用于脑神经细胞,改变基因表达,甚至引起脑损害;应激状态时产生的情绪变化反过来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影响其他系统、器官的功能状态。如视丘下部和垂体在应激时发生功能状态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神经内分泌、中枢神经递质及免疫系统的变化。
三、急性应激心理反应阶段
(1)冲击阶段 发生在暴露于应激源后不久或当时。如果应激源比较弱,心理反应主要为焦虑;如果应激很严重,心理反应主要为麻木、呆板、不知所措,称为“类休克状态”。
(2)安定阶段 亲历者努力恢复心理上的平衡,控制情绪紊乱,恢复受到损害的认知功能,本阶段可以采用各种心理防御机制或者争取家庭与亲朋的情绪支持,以便使自己从应激源的冲击中安定下来。
(3)解决阶段 亲历者将自己的注意力转向应激源,并努力设法处置它。可能会通过改变自己的应对能力,创造良好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也可能会直接地面对应激源,将它消除掉。
四、急性应激障碍的分类
(1)急性应激障碍 在急剧、严重的精神刺激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发病,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意识范围狭隘,定向障碍,以及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抑制。
(2)创伤后应激障碍 是指在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之后,数月至半年内出现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持续警觉性增高,以及持续回避等。
(3)适应障碍 是指在易感个性的基础上,遇到了应激性生活事件,出现了反应性情绪障碍、适应不良性行为和社会功能受损。通常在遭遇生活事件后1个月内发病,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
五、应激反应的表现
(一)行为反应
应激的行为反应可表现为攻击、冷漠、病态固执等。受到挫折时可能会表现出各种攻击行为。攻击行为可以指向他人,也可以指向自身。如果长期处于应激情境,而对引起应激的对象无法进行攻击,也没有其他适当的发泄方式,只能将心中的愤怒强压下去,以求得表面上的心理宁静,表现出冷淡、无动于衷的态度。突发的、重大的挫折常使人出现一再重复的无效的动作或行为,虽然毫无意义或结果,但却无法抗拒,身不由己地要继续这种动作或行为,而且不能被更适当的行为反应取代。病态固执常影响人们度过应激情景和重新适应。
(二)情绪反应
(1)选择性忽视 即有意不去注意自己的挫折和精神痛苦,如否认、压抑、回避等。
(2)选择性重视 即特别地注意自己的优点、成就,以达到自慰,借此转移注意对象。
(3)改变原有价值系统 即对事件作出与客观现实不相符,但易于自己接受的重新评价,如投射、合理化等。
(4)改变愿望满足方式 即寻找其他精神寄托,以获得新的满足,如通过加倍学习获得学业上的成就以弥补精神创伤。
(5)降低自己的理想与愿望 在遇到挫折时,有人会采取行为退化或躯体化方式,通过多种躯体不适来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降低个人的社会责任。
(三)创伤后应激障碍性别差异的影响因素
创伤后应激障碍性别差异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常见的有创伤暴露种类的差异、对创伤事件的情绪反应差异、对创伤事件的认知评价差异、心理神经内分泌学差异。创伤暴露种类的差异:和男性相比,女性在成年期更容易受到性侵害,在儿童期间更容易受到性虐待,但更少经历意外事故、战争、火灾等创伤情境。对创伤事件的情绪反应差异:女性在对待压力刺激时会伴随更强烈的恐惧、焦虑、悲伤等情绪唤醒,而男性在压力情境下常表现为对酒精的渴求等增加。对创伤事件的认知评价差异:和男性相比,女性在面对威胁性事件时,更容易采用担心、自我惩罚等思维控制方法来获得对创伤事件的控制感,较少寻求社会支持。心理神经内分泌学差异:创伤后应激障碍男性患者血浆皮质醇水平较低,而女性在应激状态下HPA轴功能更容易出现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