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3章 ,这仗打得过瘾啊
“哇~”
在姜荣说完后,台下,尤其坐满了旁听博士生的后排,发出了一阵“哇~”的放松惊叹声。
这个“姜荣产业理论项目”的核心就是“多元化模型”,而那姜荣又把那模型填满了数学,完全是把数学当成了一种语言,去解释经济学。
很多博士生都弄不懂这个多元化模型,大家最多的抱怨就是这到底是经济学?还是数学?
可问题是,你读不懂姜荣的模型,但把姜荣的模型完成编程,通过电脑运算,还能输出顺利的结果。
也就是说,那不是他的模型有问题,而是你笨。
这些博士生能有资格跟着导师来旁听,说明他们是有一定能力的,而且项目的论文里多多少少也有他们的名字。
但其实,他们自己知道,他们只是围着那“姜荣产业理论”的外围打转。
现在当项目要进行“近代史”部分的项目了,姜荣终于把这个模型削弱了,大家很期待的。
“啊~”
而当姜荣的PPT展示出了新的数学算式,看着那PPT上高深莫测的字母和数字符号,大家又一阵头疼。
更要命的是,姜荣在这模型中还创造了很多他自己的符号,就算是有数学基础,没有经济学基础,也弄不懂这些符号。
而姜荣的报告又不是给他们这些博士生讲的,他是讲给前排那些能听懂的专家教授的,所以姜荣讲得更快、更抽象:
“......
面对这个零和博弈问题,我们在这里用minimax的鞍形结构,然后引入‘JR因子’,这样,我们来看这个新问题。”
“但同时,我们要考虑特定历史下的政策和国家制度,如何把这些因素引入到‘产业理论’之中,以对‘产业理论’进行修正......”
台上,姜荣认真投入地讲解着,但台下,大部分同学连那“JR因子”是什么都不知道。
因为这“JR因子”,中的“JR”就是“姜荣”的缩写,也就说,这是姜荣在项目中,他自己创造的一个“因子”。
“他应该去写数学论文的。”
台下,一位博士生吐槽了一句,他原本兴致勃勃地想要认真听讲,弄懂这简化的“姜荣产业理论”。
但他已经放弃了,只剩下抱怨了,这他妈根本就不是人学的东西,这姜荣应该去折腾数学啊,干嘛折磨经济学啊!
坐在他身旁的一位燕京大学的博士一听,笑着搭讪开口道:
“哥们,你可真聪明,他几个月前就写了一篇数学论文,而且还是以中文原文的形式投递给了《Annals of Mathematics(数学年刊)》。”
博士生一听,惊讶地开口:“真的?中文投的?这么牛逼吗?”
燕京大学的博士开口道:“一看你就对数学不关注,姜荣论文的预印本都已经在数学领域掀起很大风暴了。”
台上姜荣讲解的模型很难听懂,两个旁听的博士生也听不下去了。
相比听不懂硬听,偷偷说话更有趣味。
另一位博士一听,瞬间来了兴趣,开口道:“过瘾呐,过瘾,这仗打的,动静越来越大了!连‘数学四大神刊’都出动了。”
“姜荣论文的预印本已经发了,大家都已经看到了。”
“姜荣能走到这一步,说明他这篇论文是很厉害的。”
“数学可不跟经济学一样充满争议,数学一就是一、正确就是正确。”
“《Annals of Mathematics》不发他这篇论文吧,万一事后证明了姜荣这篇论文的价值。”
“《Annals of Mathematics》却因为政治性不刊发,这毁的是《Annals of Mathematics》的权威性。”
“甚至就算是姜荣这篇数学论文毫无价值,但《Annals of Mathematics》不发,也会有杠精以此攻击《Annals of Mathematics》的权威、公正的。”
“而且《Annals of Mathematics》不发,反而会让人觉得姜荣这篇论文更牛逼!觉得《Annals of Mathematics》黑暗!”
“毕竟有很多人就是单纯杠!”
“《Annals of Mathematics》刊发了姜荣的论文,反而没有话题性,网友反而不喜欢。”
“发吧?更是打自己的脸:三位诺奖得主在权威期刊上否认了姜荣。”
“经管领域的外文顶刊,都不刊发任何跟‘姜荣’有关联的文章,可是外文的数学期刊,又刊发了姜荣的数学论文。”
“而诺贝尔经济学吧,又约等于诺贝尔‘数学’。”
“这脸打得真过瘾啊!”
“是啊!”一群坐在后排的博士生兴奋地讨论着。
......
上学的时候,姜荣总感觉坐在座位上偷偷讲话,老师根本就听不到。
现在姜荣站在讲台上了,这讲台虽然只高出了一点,但站在上面,能很清楚的听到台下的窃窃私语的。
不过姜荣对这些窃窃私语并没有太在乎,他很投入地讲着自己的报告,把这些窃窃私语自动屏蔽了。
“......
而因为历史的已知性,所以我们在这里就可以顺利得出:对任一策略a(属于策略集A)和策略b(属于策略集B),总有:偶对(a,b*)≤偶对(a*,b*)≥偶对(a*,b)。”
“但,这个结论,又对我们之前的模型提出了新的修正倾向,这也是我们接下来的工作重点之一。”
换了一张PPT后,姜荣的报告继续。
之前,站在台上讲东西,姜荣总要从头到尾、事无巨细地讲解。
这样的讲解内容很多、用时很长,也讲得姜荣很累。
但现在,当“姜荣模型”课题完成了第一部分的项目、建立了一个比较成熟、完整的项目体系了。
姜荣的报告虽然体系庞大了不少,但内容却少了很多。
因为很多内容不再需要姜荣拿出来讲了,他直接“引经据典”就行。
在诗歌写作中,经常会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以此更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现在姜荣在做报告的时候,也可以直接引用项目已有的成果。
这不但会减少姜荣的报告量,而且引用项目的成果,还能更丰富、更有体系的表达出姜荣想要的效果。
至于一些听众听不懂姜荣的“用典”,姜荣并不在乎,他也从来没有奢求所有人都能听懂他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