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4章 日落西山,紫微吞彗
李从嘉魂穿李煜并不是一个意外。
他高中的时候就做过一个梦,一个关于李煜少年时期的梦。
……………………
升元元年(937年)七夕
那是他第一次看到少年时期的李煜,广额、高鼻、重瞳、骈齿,天生一副帝王之相。
或许是因为梦境的缘故,一切都显得那么的不自然,李从嘉作为一只不起眼的“麻雀”,听着金陵城中的百姓慨叹李璟第六个儿子的相貌出众。
甫降于世,即获众目瞻瞩,恩宠隆渥非常。
与当今的太子殿下李弘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李弘冀的亲生母亲并非钟皇后,他没有李煜那般秀气的长相,脸上残留的只有常年征战沙场留下的伤疤。
他很在意自己的储君位置,因为他从小就是一个孤独的人,貌似他活下来的唯一意义就是为了那至高无上的权利。
为此,他寝食难安,一时间对自己的六弟起了浓浓的杀心。
但实际上,在李煜出生之后,李弘冀就给予给了他这位小弟最多最深的爱。
未做太子的时候,李弘冀常常喜欢带着李煜在金陵城外的长江边上钓鱼。
两个兄弟,一叶扁舟,手执同一根鱼钩,李弘冀会细心的教导李煜垂钓的技巧。看着吊钩钓上的大鱼,重瞳子也会高兴的手舞足蹈,大声高叫着兄长的名字。
两个人影瘫软的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之中,李弘冀也幻想过他的弟弟以后会成为他的周公旦。
………………
麻雀振臂高飞,时间来到了保大八年(950年)
十四岁的李煜从小就对一些小玩意感兴趣,那时候的他会缠着身为太子的弘冀,让哥哥教他袖箭的玩法。
李弘冀作为储君,每日要处理朝中政务,还要时刻提防宋齐丘等人对他使辫子。
饶是如此,他还是把最后的温柔与耐心给了自己的六弟弟。
对着树上的“麻雀”,李弘冀抬起袖箭就要射杀,李煜于心不忍打算劝阻,但是第一次受到了自己哥哥的严厉指责。
“汝性纯善,常怀仁慈,此于常人,或为美德,然于帝王之家,却是大谬。”
那时候的李煜还跟着父亲李璟同文益禅师学习佛教,自然不明白李弘冀说此话时眼中带着的肃杀之意。
“可是禅师说过不可杀生……”
李煜就这样颤颤巍巍的反驳道。
李弘冀摸了摸他的头,果断用手中袖箭洞穿了一只不起眼的画眉鸟。
作为“麻雀”的李从嘉侥幸的喘了一口气,再次扭身看去便注意到了抱着画眉鸟沉默不语的李煜和转身离去的李弘冀。
他看着李煜眼角残留的几滴泪珠以及他抱着鸟儿去找文益禅师的场景。
文益禅师是一个身材高大,有些胖乎乎的大叔,在李煜牙牙学语的时候,就经常听到这位高僧穿着袈裟念经。
“禅师,兄长犯了杀戒。”
暮霭沉沉,梵音袅袅,文益禅师于金陵清凉寺禅房内,与李煜相对而坐。
李煜不过是个十四来岁的少年,哪里明白自己兄长的用意与心中的戾气。
文益禅师微微颔首,若有所思地凝视李煜,缓声道:“殿下,世人皆言杀戒为佛门首戒,然杀生之相,岂止刀兵相向这般浅显?
殿下眼中,汝兄射杀鸟儿,是为杀生,此乃有形之杀。然于这尘世之中,无形之杀,更为隐蔽,亦更可怖。”
“麻雀”振了振翅膀,他知道文益禅师在暗示李煜,李弘冀既是他的兄长,也是当朝天子。
为君为臣,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但彼时十四岁的李煜并不能理解文益禅师口中所言的无形之杀。
他对大光头深深一拜,想要去为鸟儿找一片风水宝地安葬。
“麻雀”振翅高飞,来到了东宫。
那一年的南唐,李景遂深得国主李璟的信任,在朝堂上实现了与李弘冀的分庭抗礼。
那一年的东宫,也不如今日的人气旺盛。李弘冀私下培养了不少幕僚,导致宫中鲜见宫女,多为朝臣。
“殿下应当早做打算。”
李弘冀入主东宫不久就有许多幕僚劝阻他铁了心肠,早早收拾掉自己的叔叔和六弟。
一个是因为军权在握,不好对付。另外一个则是重瞳降世,有帝王之姿。
“他们都说六皇子头上有一团王气,乃是我朝的国运。”
既然是南唐国运,又为何非杀不可,因为这是他李煜的气数,而非我李弘冀的气运。
可是叔叔和弟弟究竟要谁,还是说他李弘冀就真做那个孤家寡人,索性一起杀了。
他有些犯难。
当初众位大臣支持景遂担任太子之位,还是他的叔叔心中有愧,主动将东宫之位让给了他,于恩情而言,他不该杀。
至于自己的弟弟李煜,从小便跟他一块长大,他知他是一个性子柔软的人。若是将屠刀挥向这位尚未行冠礼的小弟,他又于心不忍。
“若是殿下狠不下心,那就让我们替殿下背上这罪名。”
李弘冀不说话,只是看着宫外的那一只小麻雀,面无表情的点了点头。
……………………
保大八年的秋天,李煜迎来了自己的第十四个生日。
七夕当晚,南唐女子会在庭院中设香案,摆上时令瓜果等祭品,向织女星虔诚跪拜,祈求自己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获得美满的姻缘。
李煜无疑是幸运的,因为他生在了一个最为浪漫的日子,最后离世的时候也是这般洒脱。
这一年的七夕天朗气清,李煜心血来潮,打算登登父皇登基时建的百尺楼。
它有七重飞檐,高达三十多米,是江南众多能工巧匠呕心沥血才设计出的“艺术品”。
李弘冀向李璟建议自己带着弟弟好好观摩观摩“南唐”风景,给他上一课独特的“国情课”。
李煜自然是心中欢喜的,毕竟在那之前李弘冀已经许久没有带过他玩耍了。
兄弟俩就这样登上了百尺楼,李煜慨叹:“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百尺楼的顶层两侧都有栏杆,李弘冀就这样静静的听着他吟诗作赋,也不言语。
风拂过李弘冀的脸庞,并顺带着吹起他华丽的锦袍。
李煜探头看了看楼下的风景,这么壮美的风景他还是第一次有机会欣赏。
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有个瘦高瘦高的侍卫蹭到了李煜身边,说是要护着六皇子,背靠栏杆同他说话。
趁着一旁太监不注意,这侍卫身体微微后仰,伸出长臂就要抓住李煜,仿佛要将他抛向楼下。
索性这栏杆结实,李煜也不是个傻子,站稳了身子,一旁的内务省省监庆福顺手拉了这侍卫一把,这才避免了此次的危机。
远处眺望着的“麻雀”心里着急,但“死里逃生”的李重光依旧是嬉皮笑脸,认为这不过只是一场意外。
“幸亏大哥平日里教我练武,不然这次可真得遭殃了。”
李弘冀面色古怪的看了他一眼,心中有愧,提议带着他去这皇宫外面转转。
李煜自然是心中欢喜,但一旁的庆福却是有些不放心的望了太子一眼。
身为内务省省监,他多多少少也察觉到了太子的不对劲。
苦于不好阻拦,他打算也向李璟汇报此事。
与此同时,李弘冀已经带着李煜骑马飞驰到了宫外。
李煜自小在宫中长大,对于市井百姓了解甚少,他同常年征战沙场的李弘冀不同,身上的文人气息要浓烈的许多。
两人又来到了儿时常常玩闹的长江边上。
太子沉吟道:“改日我若没有政务,便陪你在这城中仔细转上一番。”
李煜欢喜的点点头,平日里大多要跟着母亲钟皇后学习佛法,生活显得异常的枯燥。
李弘冀坐在他身后,皱了皱眉头,用一只手按住了他的肩膀,另一只手则是指了指长江的另外一侧:“重光,今日寻你,是想与你好好聊聊咱南唐如今的局势。”
“兄长,愿闻其详。”
李煜屏息凝神,目光看向长江的另外一侧,自南向北…………
“为兄这些年,也未曾闲着。你可还记得,数年前与吴越的那场战事?我亲率大军,于常州城下与敌交锋。我军将士奋勇拼杀,为兄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一举击败吴越军队,斩获敌军无数,收复失地,令那吴越小儿胆寒。此役不仅大振我军士气,更保我南唐东南边境数年安宁。”
“兄长英勇,实乃我南唐之福。”
李弘冀摇了摇头,叹了一口气:“要说这后周才是我国的最大威胁。”
江淮之北的周世宗柴荣,为人贤德,同他们的父亲李璟相比,简直就是两个完全相反的极端。
南唐“三千里地山河”,版图含今之江苏、江西、安徽、湖南等,辽阔而富庶。
李煜的祖父李昪,庙号“南唐烈祖”,本姓徐,曾经辅佐杨吴国主杨行密,长期以禁军首领的身份坐镇金陵。后来废杨吴,自立南唐国,易姓李,亮出大唐王室后裔的旗帜。
南唐烈祖登基后,一系列休养生息的举措,民受其惠。
十年前烈祖崩,李璟继位。而北方的强国后周,隔淮水虎视南唐已久……
李弘翼不愧是储君,三言两语讲清了大势。
李煜痴痴地坐在马背上,仿佛只要李弘冀在他身后,自己就不会有任何值得畏惧的东西。
李弘冀说完后倒是低着头沉思不语,他握了握身旁的太子宝剑,他不会亲自对李煜动手。
但是他需要做出一个决定……
长江一侧树哑上的“麻雀”急的直跺脚,李煜仍旧沉迷在自己小小的天地中,不为所动的盯着逝去的流水。
“兄长教诲,重光铭记于心。只是重光自幼喜好诗词歌赋,对于兵戎之事,恐力不从心。”
“有大哥护着我朝江山,便足够了!”
李煜回头望了望面色沉重的李弘冀,半开玩笑说出了这一番话。
或许在他的心中,身边有疼爱他的母后与兄长,做个闲散的王爷也确实挺不错的。
李弘冀听了这话,愣住了片刻。随后一抹笑容在他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一闪而过。
“也罢也罢,做个潇洒王爷也好……”
李煜不明白兄长口中的“也罢”到底是何含义,他自顾自的在长江边上作下了一首《渔夫》。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盈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太子殿下!陛下召你们回宫诶!”不远处传来了小太监传来的惊呼声。
李煜同李弘冀对视一笑,纵着野马,就向城中赶去。
日头偏西,树杈上的麻雀只觉得神情恍然,谁又能想到在不久之后李弘冀就会杀掉自己的叔叔李景遂。
估计那时的小“麻雀”也不曾想到,再次见到李弘冀的时候,他已经躺在了冰冷的棺椁之中。
而此时的南唐也已经不复往日辉煌,他将以李煜的身份,走完自己的余生………………
————————
注释:
①:李弘冀(?—959年),南唐文献太子,南唐元宗李璟的长子,后主李煜的长兄。
常州之战:公元 956年,后周攻打南唐,李弘冀受命出镇润州,不久移镇常州。面对来势汹汹的吴越援军,他亲自率军迎战。在战斗中,李弘冀身先士卒,激励士气,巧妙运用战术,一举击溃吴越军队,斩杀其大将,缴获大量军资器械。此役不仅稳定了南唐东线战局,也让李弘冀声名大振,在军中树立起极高威望。
李璟曾立下兄终弟及的盟誓,叔父李景遂被立为皇太弟,成为皇位的有力竞争者,后李弘冀设计毒杀李景遂。
②:文益禅师:法眼宗的创始人,代《五灯会元》记载,李煜还没即位之时,就已“受心法于法眼之室”。
文益禅师对李煜影响深远,李煜曾为文益禅师树碑以赞颂。李煜在悲痛时刻所写的《挽辞》风格极为突出。
③:北宋马令《南唐书》记载,保大中,木平和尚至金陵,元宗李璟召见于百尺楼。
木平和尚指楼说“此宜望火”,起初人们不明白其意,后来数载,淮甸兵起,龙安山置烽候以应江北,常登此楼以观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