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研究背景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缩短、顾客需求日益复杂、竞争环境动态性加剧等原因[6],在使企业发展迎来新机遇的同时,也给企业管理人员以及竞争情报从业人员带来了新挑战。危机应对已经成为企业管理面临的一种常态。数智赋能环境下,为了应对新时代的挑战,企业需要寻求新的理论,构建一种长效的危机应对机制,实现危机管理手段的创新;而竞争情报具有环境监测、市场预警、对手分析、决策支持等功能[7],不失为进行危机管理的一种有效工具或手段。基于此,本书提出了基于危机生命周期的企业竞争情报机制研究课题。
一 企业竞争环境不确定性日趋增大
与目前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相比,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企业竞争环境相对稳定。然而,随着信息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的推进,企业的竞争环境逐渐由相对稳定向动态复杂转变,体现出高度不确定性等特点。
竞争对手为了赢得竞争,需要在动态竞争环境中不断地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在动态竞争环境中,企业获得的竞争优势在很多情况下是暂时的,竞争对手可以采取“追随战略”进行追赶。在竞争的过程中,新的市场需求将要求企业寻求新的竞争优势。[8]由此可见,竞争对手在动态竞争环境中需要追求很多暂时性的竞争优势,从而保证企业在竞争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动态竞争环境中,快速变化的竞争环境要求企业决策者具有快速定位、关注关键问题的能力,集中企业的力量做出准确的决策,而竞争情报有望成为一个有力的支持工具。竞争情报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线性思维静态分析方法和非线性思维动态分析方法。前者主要有SWOT(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五力模型”(Five Forces Model)、定标比超(Benchmarking)等,而后者包括了情景分析(Scenery Analysis)、战争游戏法(War-gaming)等。这些方法是企业在动态竞争环境中,制定和实施战略规划所必需的方法、技术和工具。
动态的、复杂的、高度不确定的竞争环境往往使人始料不及、难以预测,这就给企业带来了动态的、高度不确定的决策条件。显然,结构化的、传统的决策方法难以适应复杂环境下的决策挑战,企业决策者要用科学、高效的决策方法和机制对企业整体战略或战术做出快速调整,迫切需要企业“智库”团队智慧且正确、可靠、及时的竞争情报的支持。因此,如何激发企业团队的智力,如何从机制上保证竞争情报对决策的支持等问题,成为摆在企业管理者和竞争情报从业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 危机应对已成为企业管理的一种常态
在充满不确定的动态竞争环境中,危机应对已成为企业管理的一种常态。美国著名管理顾问芬克曾对《财富》全球500强企业的首席执行官进行过一项调查。80%的受访者表示,就像需要面对税收和生存一样,危机已经成为企业必须面对的事实;57%的受访者认为,过去一年潜伏在组织内部的危机可能会在近期爆发;38%的受访者表示,过去一年潜伏在组织内部的危机已经爆发。[9]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每年约有15万家企业诞生,同时每年消亡的企业数量也达到了10万家左右;60%的民营企业在5年内会破产,85%的民营企业则在10年内会消失,平均预期寿命不足2.9年。[10]根据《财富》2016年的数据,世界500强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15.23年,而我国的中小微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更低。[11]可见,危机已经成为一个事关企业生死存亡的不可避免的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2018年的华为芯片危机事件,2019年大娘水饺的管理危机事件、“联想撤出中国”谣言事件、格力举报奥克斯空调事件以及2020年的“TikTok事件”等众多危机案例,可以支持企业危机管理研究工作。
危机可以分为突发危机和潜在危机。突发危机最重要的特点是危机发生突然,可能在短时间内对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产生很大的影响。突发危机的成因可能是企业没有危机意识、产品质量问题、战略失误和一些社会危机。企业发生潜在危机的原因主要与企业管理者的保守思想、企业管理制度的缺陷以及对各种经营活动缺乏有效的控制有关。企业危机管理的目的是帮助企业避免一切可以避免的危机,对于不可避免的危机应该及时地向相关人员发出警报,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相关调查显示:在美国,危机发生一年后有85%的企业因危机应对不力和缺乏良好的危机管理机制而破产或退出市场。[12]由此可见,引入新的理论,对企业危机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系统的研究,建立长效的危机管理机制,提高危机管理效率,已成为全球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 现有危机管理效果不够理想
现有企业危机管理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危机事件发生后所产生的结果和影响等方面,而对危机管理过程及其深层次原因(不确定的动态竞争环境、危机产生机制、危机诱因等)的研究较少。例如,现有研究分析了企业的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经济、政策、社会等宏观因素以及个人心理等微观因素对企业危机事件的影响,但是对这些影响的深层次原因尚缺乏系统研究。因此,所提出的危机预防、危机应对、企业从危机中快速恢复等对策也都由于缺乏系统性而导致其适用性较差,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未能达到提高企业危机管理效率的目的。此外,现有研究多针对单一原因造成的各种危机,如财务、人力、市场、生产、产品、技术、信誉、制度等,对多种原因综合作用造成的危机重视不够。同时,企业现有的危机管理方法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缺乏统一的机制对企业面临的潜在危机和突发危机进行系统的管理。当企业面临高度不确定的动态竞争环境时,传统的企业危机管理方法和手段将无法发挥作用。可以看出,目前企业危机管理效果不是很理想,迫切需要一种长效机制来提高企业危机管理的效率,有效地管理企业在各种经营活动中面临的各种危机。
本书构建的基于危机生命周期的企业竞争情报机制理论模型及其运行模式,从企业危机管理与竞争情报的过程出发,在对竞争情报与危机管理内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危机生命周期各阶段危机的主要特征和各阶段危机管理的关键任务,通过建立针对性强的、系统的、全面的企业竞争情报机制来为危机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危机管理提供竞争情报支持。这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在危机管理不同阶段的危机行动能力,还可以提高在整个危机生命周期中的工作能力,是提高企业危机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四 竞争情报对危机管理日益重要
全球经济竞争的加剧,使得竞争情报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日益提高。竞争情报在企业管理领域应用的研究也受到了不同学科学者的关注。截至2023年5月29日,CNKI全文数据库中“篇名”同时包含“竞争情报”和“企业”的论文数量达到2170篇,可见竞争情报已经成为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研究表明,竞争情报可以提高企业管理的整体效益,发现企业管理活动中潜在的机会和问题,揭示对手的竞争战略,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支持,提高管理决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13]
竞争情报的危机管理功能主要体现在环境监测和市场预警方面。竞争情报的环境监测功能是指通过监测外部环境来获取信息。通过对企业环境和竞争对手的监测,帮助企业识别可能受到影响的国家宏观政策和产业政策,发现市场潜在的机会和风险,了解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的发展情况,识别竞争对手、上下游供应链以及合作伙伴的发展战略,为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战略决策提供支持。竞争情报的市场预警功能是指竞争情报可以帮助企业分析市场环境和竞争形势,选择合适的市场发展战略,在合适的时间进入或退出某个市场,分析产品营销的范围和销售渠道,识别新产品质量、服务等方面的缺陷,并确定后续发展战略等。
美国竞争情报从业者协会(SCIP)前主席Youngblood女士认为:竞争情报专家的工作是帮助领导者了解未来并赢得它,因为仅对当前环境做出快速反应的企业并不一定能够成为未来的赢家。[14]竞争情报的功能有环境监测、竞争对手分析、决策支持和预警等。在动态竞争环境中,竞争情报可以作为企业危机管理的重要支持,可以帮助企业及时地跟踪竞争环境和对手的动态,避免企业受到竞争对手的突然袭击,从而提高企业预防和应对危机的能力。
五 危机生命周期视角下的企业竞争情报机制创新
现代企业的经营需要面对一个动态的、高度不确定的市场环境,这使得企业可能会受到各种潜在危机的威胁,发生各种危机事件,如产品滞销、价格定位失误、人才流失、竞争情报管理效率低下、财务亏损、核心技术薄弱等。竞争情报和危机管理都着眼于企业对市场内外环境的快速反应以及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危机与机遇。
从过程上来看,危机管理和竞争情报都具有过程的特征,都包括制定和实施两个阶段,都注重企业的长期生存和战略发展。竞争情报搜集和竞争情报分析是竞争情报工作过程中两个相互关联的步骤,两个阶段需要对与竞争情报有关的危机事件进行搜集和分析,特别是为了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竞争而制定竞争情报战略,要考虑潜在的危机事件以及对危机事件进行竞争情报搜集的可能性。同时,无论是竞争环境引起的危机、竞争对手采取某种策略而导致的危机,还是组织内部成员不当行为引起的危机,都会经历潜伏、爆发以及平复等阶段。由此可见,危机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危机不可避免地成为竞争情报搜集的对象。此外,竞争情报从战略的角度关注组织和相关利益者的生存和发展,以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改善整个企业的管理为目的,自然也不可避免地需要对危机爆发期、危机潜伏期以及危机平复期的危机信息进行搜集。危机生命周期的全过程需要不同类型的专门竞争情报(如预警竞争情报、沟通竞争情报以及评估竞争情报)的支持。因此,有必要从危机生命周期理论的角度构建企业竞争情报机制,以提高企业危机管理的效率。
综上,企业竞争环境不确定性日益增强、危机应对已经成为企业管理面临的一种常态、现有危机管理的效果不够理想、竞争情报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等理论与现实研究背景,要求企业构建一种长效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企业在不确定性动态环境中预防危机、应对危机以及从危机中快速恢复的能力,从而使得企业能够系统、全面地提高危机管理实践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