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篇 中国制造业与全球价值链
第一章 传统国际大循环发展战略分析
第一节 “两头在外”的价值链低端锁定
一 “两头在外,大进大出”
1978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国做出实施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制定了跨世纪的经济发展战略,推动中国融入世界市场。改革开放初期,由于资金不足、技术落后、劳动力过剩,中国发挥比较优势,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王健(1987)在新华社内参《动态清样》上首次提出国际大循环发展战略的构想,随后祝留(1988)围绕王健提出的国际大循环发展战略进行讨论,这影响了中国后面的发展战略选择,即中国沿海地区进一步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国际大循环发展战略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国抓住机遇,进一步融入国际市场,也因此获得了20多年的高速发展。据历年国家统计局官网公布的数据,2010年,中国的GDP约为41.03万亿元,这是中国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021年中国GDP为114.37万亿元,相对于1978年的3678.7亿元,增加了约310倍。但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传统国际大循环模式逐渐显露弊端,特别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经济环境越发紧张,国际市场萎缩,需求降低。此时,中国出口加工企业面临严峻的形势,一些企业生存困难,以外部需求为主、重点发展以出口产品为主的自由贸易、外向型的经济模式遭遇空前危机。要想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亟须对传统国际大循环发展战略做出改变。同时200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有明显下降,表明国际形势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较大,也从侧面表现出传统国际大循环发展战略与当前我国的经济环境不再适配。
传统国际大循环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是实行外向型经济模式,即所谓的“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发展方式。这种模式是将某个产品生产经营的两头放在国际市场(原材料来自境外,最终品销往境外),在国内主要进行加工。这种做法虽然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推进中国的工业化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弊端。首先,该模式导致我国的经济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而过度依赖外需意味着在国际市场中,国外消费者占据主动权。国内出口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会采取打“价格战”的方式来压低自己的价格,这样不仅使得国外消费者获利,还会导致国内出口企业所获得的利润比产业链上其他国家的相关企业要低很多,形成进一步依赖国际市场的恶性循环。同时,过度依赖外需容易造成其他国家对中国形成贸易逆差,这就导致很多国家借着保护国内产品的理由出台一些不公正的、带有明显的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政策,产生贸易摩擦,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官网公布的数据,2021年对中国贸易逆差最大的前五个国家分别是美国、荷兰、印度、英国以及墨西哥,其中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额为3965.8亿美元。其次,“大进大出”型的经济模式也拉大了国内的贫富收入差距。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官网数据,1982年中国的基尼系数是0.249,而2021年已经上升到0.480,超过了基尼系数的国际警戒线0.4,表明中国目前的贫富收入差距过大,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最后,进口原材料、加工产品然后出口的模式,容易将污染留在国内,不利于国内的生态环境保护。例如,我国的石油市场就存在“石油怪象”,即进口原油之后在国内进行加工,最后出口成品油,将高污染环节留在了国内。
二 国际分工现状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资本不充裕、技术较为落后,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因此我国发挥比较优势,采取引进外资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企业的措施,将农村劳动力引入国际大循环中,这样既可以缓解失业多的问题,也可以参与国际分工,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外汇,从而获得资金及技术来发展我国的重工业,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这也是国际大循环发展战略的目标。选择这一战略顺应了当时的国际分工变化:二战结束之后,世界各国开始注重合作,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科技产业高速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兴起,发达国家开始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将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我国也是在这个时候承接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逐渐向集约型转变。
传统国际大循环发展战略提出之后,我国进一步扩大了开放范围,开放了5个经济特区以及14个沿海城市,这也使得我国的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国家统计局官网数据显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在不断增加,从1978年的355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9万亿元(见图1-1),增长了约1098倍,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重也在不断变大;同时从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可以得到,2021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超出美国1.36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的制造业也是在这个时期得到了繁荣发展,我国一度被称为“制造工厂”。

图1-1 1978~2021年中国GDP以及进出口总额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现如今,“中国制造”产品遍布全球,满足了全球60%左右的产品需求,“made in China”的标签在国外的产品中也随处可见。虽然我国的进出口总额在全球是佼佼者,制造业也日益繁荣,但是这并不代表我国位于国际分工的高端位置。相反,受限于我国的资源分布情况,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依旧位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位置,制造业也一直面临着“大而不强”的问题。由图1-2可以看出,我国的出口额占全世界的比重越来越大,然而我国企业在产业链中所获得的实际利润并没有增加许多。

图1-2 1980~2021年中国出口额占全球出口总额的比重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
在“微笑曲线”中,其上游为高新技术研发环节,下游为高端品牌服务等销售环节,中间则为简单的组装、制造环节(见图1-3)。我国大多数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即位于“微笑曲线”的中端位置,获得的利润也较低。而企业要想获得高利润就需要向“微笑曲线”的两端攀升,需要进行转型升级,由此传统国际大循环发展战略就不再适用了。
从价值增值的视角出发,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决定了其在价值链中的地位。相比于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中国最大的比较优势就是劳动力资源,而现如今老龄化问题的出现使得这一比较优势也慢慢变弱。为了切合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的趋势,我国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增加研发投入来推动价值链向左攀升,另一方面通过提升国际品牌知名度、提高售后服务质量等推动价值链向右攀升。然而近年来,“逆全球化”趋势逐渐显露。例如,在英国脱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美贸易摩擦频发等背景下,一些国家会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行打压遏制,阻碍我国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创新合作的行动,以及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攀升,不利于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提高。因此我国需要调整发展战略,由传统国际大循环发展战略逐渐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转变。

图1-3 微笑曲线
资料来源:笔者绘制。
三 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面临的弊端
传统国际大循环发展战略提出之后,我国抓住了国际产业转移和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实施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最早是由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提出的:一国以生产出口产品来带动自身经济的发展,即一国的经济由国际市场推动。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一直采取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大力发展重工业,对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没有那么重视,从而造成国民经济结构失衡;而且长期注重国际市场,忽视国内需求市场的开发,造成了我国产能过剩等结构性问题,于是我国选择进一步开放,加入WTO,继续扩大国际市场,这也使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得到进一步发展,我国经济也得到高速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一方面扩大了我国的国际市场,将国内一些剩余产品出口到国际市场,为我国的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开通了国际渠道,使得闲置的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带动了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出口导向型经济通过开拓市场来增加需求,有利于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的价格,形成规模经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然而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际经济环境逐渐变得严峻,传统国际大循环发展战略也变得不再适用。首先,由于过去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政策,我国拥有大量的外汇储备,据国家统计局官网数据,截至2021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约为32502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过多的外汇储备会促使我国的央行投入基础货币,因此会产生货币超发风险。如图1-4所示,我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是超过GDP增速的,增大了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除此之外,外汇储备过多还会对我国人民币升值造成压力,间接影响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而且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给我国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增长,给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中国式道路”,因此有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想在国际市场中分一杯羹,这样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也逐渐减少。其次,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的成功实施离不开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然而进入新时期后,人口增长率大幅下降,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养老负担加重,原来的劳动力优势正在逐渐消失,廉价劳动力也将逐步退出比较优势的行列。再次,我国实施的开放型政策重点是发展工业(制造业)等高能耗产业企业,这些企业的发展大都是以过度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与现在提出的“双碳”目标相违背,而且由于以前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如今很多资源面临枯竭的问题。最后,新冠疫情的发生、国家间贸易保护主义的出现等都对我国的进出口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些都表明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已经不再适合目前我国的发展形势,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迫在眉睫。

图1-4 1998~2021年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及GDP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