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再定位:双循环与高质量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制造业再定位:双循环与高质量发展》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双循环’新格局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机制、效果测度及提升策略研究”(批准号:21CJY05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同时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制造业价值链提升的机制、路径与政策研究”(批准号:71603001)的支持。

世界强国兴衰史一再证明,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器、富民之基,其发展备受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都依靠强大的制造业稳居强国之列,金融危机后美国明确提出“再工业化”。反观一些拉美和东南亚国家,由于缺乏制造业支撑,经济停滞不前。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矢志不渝地走工业化道路,已建立起全球门类最为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然而,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持续深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再加之全球新冠疫情大流行的冲击,中国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受到极大挑战,部分领域存在核心技术缺失的切肤之痛。202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这标志着“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传统国际大循环发展战略发生根本性转变。那么,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如何通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迈向“制造强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是什么?效果如何评价?通过何种路径保障其有效实施?这些问题已成为新形势下推进制造强国战略亟须深入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书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制造业发展现状、双循环基本特征以及先发地区经验启示,识别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三维动力”,并解析具体驱动机制,构建指标体系测度并评价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效果,实证分析国内大循环、数字经济发展、营商环境优化、产业协同集聚、区域融合发展、中美贸易摩擦以及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从而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的确定与对策建议的提出提供启示。本书创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分析框架,囊括现状特征、比较启示、驱动机制、效果测度、影响因素以及政策保障等核心问题,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战略提供思路。

本书包括中国制造业与全球价值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制造业发展新思路、国内大循环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以及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共四篇十六章,各章的主要内容阐述如下。

第一章基于相关文献及官方数据梳理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传统国际大循环发展战略历程及现状,并从“两头在外”的价值链低端锁定、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贸易摩擦频发等方面深入探讨传统国际大循环发展战略的弊端,表明传统国际大循环发展战略亟须转变,需要更加注重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

第二章首先从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出发,全面分析制造业发展现状及所取得的成就;然后从创新、绿色、开放、协调和共享五个角度深入制造业发展研究,系统梳理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第三章集中探讨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首先测算中国和世界主要国家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参与指数,并进行国际比较;其次测算中国制造业及其细分行业在价值链前后向两个视角的嵌入程度及行业异质性,以准确刻画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最后测算GVC地位指数,刻画中国制造业及其细分行业的GVC国际分工地位。

第四章围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再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动力体系展开探讨,指出再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动力体系要从供给侧、需求侧以及制度改革三方面同时发力,并对如何把握“三维动力”的具体措施进行了深入分析,助力新发展格局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

第五章首先构建指标体系测度中国制造业整体内外循环程度,剖析发展趋势;其次将中国与其他八个主要国家进行横向对比,发现中国整体产业链关联度高于其他国家的平均水平;最后对测算方法进行分解,进一步测算中国制造业内外循环程度,并与美国进行比较,深入剖析了中国制造业产业链关联度的发展趋势。

第六章首先探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然后基于经济效益、技术创新、结构优化、绿色发展以及对外开放五大要素,分别从区域层面和行业层面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分别测算2010~2020年省份层面和2003~2020年行业层面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并从五大区域和分行业的角度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级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第七章归纳总结制造业发展模式经验与启示,具体包括首先对美德日韩等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发展模式及经验进行归纳,然后对我国东北地区、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发展经验进行总结,最后归纳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启示。

第八章立足制造业行业数据,深入剖析与梳理产业链关联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重点就国内产业链关联度、国际产业链关联度和整体产业链关联度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然后借助测算出的产业链关联度指标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进行实证研究,为进一步剖析产业链关联度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提供依据。

第九章首先梳理了数字经济的发展历程,解读了数据、数字技术和新型基础设施等数字经济典型特征,剖析了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现状;然后从协同研发、智能生产、数字管理、一体化销售的制造业全链条视角分析数字经济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赋能路径;最后就强化数字技术研发、注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聚焦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撑提出相应对策。

第十章首先通过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分析中国营商环境发展现状;然后以中国实际国情为出发点,从政务环境、公共服务环境、人力资源环境、市场环境、创新环境、金融环境和法治环境7个方面构建中国省级层面营商环境综合指标体系,并分析营商环境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直接影响机制和人力资本的间接作用;最后通过实证研究检验营商环境优化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第十一章构建理论机制并实证检验区域融合、基础设施建设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我国区域融合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区域融合水平提高1个单位,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提高约18.5%个单位,并且基础设施建设中介效应的主体属性异质性明显,城市群内部基础设施的中介效应弱于非城市群主体。

第十二章理论分析了产业协同集聚对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并利用省份面板数据检验协同集聚对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以及城镇化水平和信息化市场在其中起到的传导作用。研究发现,产业协同集聚对工业高质量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其中产业协同集聚可加快城镇建设的进程并提高信息化水平,但城镇化对工业发展的积极作用需跨越门槛值后才能充分发挥。

第十三章首先分析中美贸易关系演变进程与中国制造业价值链地位发展现状;其次从“寒蝉效应”“破窗效应”“蝴蝶效应”等直接效应以及出口效应和外资效应等间接效应出发,试图构建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制造业价值链地位影响的理论机制;最后实证检验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制造业价值链地位的直接影响,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制造业价值链地位的间接影响。

第十四章摒除国外相关因素,深入探讨技术进步、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对中国制造业价值链地位的影响。研究发现,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可以显著提升中国制造业价值链地位;物质资本对中国制造业价值链地位攀升的作用不显著;劳动力投入系数显著为负,表明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确实正逐步丧失。这些结论对新时代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启示。

第十五章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为切入点,利用行业面板数据评估全球价值链嵌入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以及创新型人力资本对该影响的偏效应。研究发现,现阶段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整体上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负向影响,创新型人力资本能够显著弱化GVC嵌入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消极影响,并且弱化作用存在门槛效应。

第十六章利用中国制造业数据,实证研究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全球价值链嵌入对制造业绿色发展存在消极影响,并在技术进步的约束下存在门槛效应。当技术进步小于等于门槛值时,全球价值链嵌入会阻碍制造业绿色发展;当技术进步超过门槛值时,全球价值链嵌入会促进制造业绿色发展。

本书主要由王玉燕负责设计、组织与统撰工作。本书各章撰写成员如下:第一章曹钰华、王玉燕,第二章王春燕、王玉燕,第三章姬含笑、张静娟、王玉燕,第四章姬含笑、王玉燕,第五章钱雨晴、曹钰华、王玉燕,第六章宋海阔、胡文静、王玉燕,第七章胡文静、王玉燕,第八章钱雨晴、王玉燕,第九章张静娟、王玉燕,第十章宋海阔、王玉燕,第十一章陆强、宋海阔、王玉燕,第十二章张雨雪、姬含笑、王玉燕,第十三章刘晓娟、钱雨晴、王玉燕,第十四章刘晓娟、张静娟、王玉燕,第十五章王婉、王春燕、王玉燕,第十六章王玉燕、曹钰华、胡文静等。王玉燕、张静娟等同志对全书进行了统稿。

尽管笔者对各章节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但由于面临许多新问题,加之水平有限,本书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