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项目的设计:实践逻辑与理论依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空间关系维度:注重关联性

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最直接目标是在日常生活的困境中协助服务对象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和途径。然而,这些问题是嵌入在服务对象的日常生活场景中的,不仅与服务对象的其他生活安排相关联,而且与服务对象身边的重要他人相联系。因此,项目设计的空间关系维度考察就要求社会工作者在了解服务对象的困扰时,注意观察与困扰相关联的服务对象的日常生活安排和人际关系[4]

在考察服务对象的困扰与日常生活安排的关联性时,社会工作者就需要了解以下这些方面的内容:服务对象想解决的问题出现在他的日常生活安排中的什么环节?问题所在的生活场景是什么样的?服务对象有哪些其他生活方面也受到这个问题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的服务介入会如何影响服务对象日常生活中的什么安排?服务介入所带来的问题状况的改变又会对服务对象的生活有哪些连带的影响?这样的考察不仅将服务对象的问题还原到他的生活场景中,看到服务对象日常生活安排的不同环节之间的关联,而且把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本身放到了服务对象的日常生活中,因为当服务对象分出一部分时间和精力参与社会工作者组织的服务活动时,他的其他生活安排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可见,服务对象困扰的解决不是孤立的事件,它需要与服务对象其他的日常生活安排相配合;同样,社会工作者开展的专业服务也不是服务对象生活之外的附加成分,它需要融入服务对象的日常生活安排中。

当考察服务对象的人际关联性时[5],社会工作者就需要了解:服务对象困扰的出现、变化以及解决过程会影响到服务对象身边哪些重要他人?服务对象与他们之间是如何进行沟通交流的?其中,哪些对于服务对象来说是重要的社会支持,哪些阻碍服务对象的成长改变?每个人都生活在人际交往中,人际交往状况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生活的安排(Freedberg,2009:x)。当然,不同类型的人际交往关系对人的生活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通常而言,身边的重要他人对人的影响最为突出,像家庭生活中的照顾者、学校生活中的老师、同龄伙伴中的朋友等,就是典型的例子。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重要他人的影响程度也会随着生活场景的变化而改变。例如,对于一个学龄儿童来说,无论父母还是老师都是他的生活安排的重要影响人。当孩子放学在家时,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对孩子的影响会比老师更大;而当孩子在学校时,情况常常相反,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更为明显。因此,通过了解人际的关联性社会工作者就能够看清楚,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服务对象与身边重要他人的互动如何影响他的日常生活安排。

值得注意的是,在考察服务对象的人际关联性时,这种人际关联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个层面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互动,像服务对象与身边的重要他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就属于这一层面,它是两个个体之间的交往;另一个层面是指角色与角色之间的直接互动,因为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承担着一定的角色,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就会带动角色与角色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母子之间的沟通,如果发生在家里,就受到家庭角色分工的影响;如果发生在学校,则受到家庭环境之外角色扮演要求的影响。可见,人不是生物意义上的个体,他需要承担社会角色,而且只有通过社会角色的承担,人与社会之间的关联性才能更好地呈现出来。这样,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项目就不会局限于个人或者人际这样微观的层面,它同时拥有了更为宏观的社会层面的考察,展现社会工作的“社会”本质。[6]

通过空间关系维度的考察,社会工作的服务项目就不再是针对某个孤立问题而设计的活动安排,而能够将这些不同的活动安排在空间上进行有机组合,其核心是最大限度地运用服务对象所拥有的能力和资源,带动服务对象的成长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