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报心的含意
1.《大乘义章》中所见的“报心”
“无我报心”的思想渊源可追溯至慧远在《大乘义章》中使用的“报心”一词。慧远积极用与“梦”有关的比喻来使用“报心”一词。《大乘义章》中“报心”一词出现了41次,如卷3的《四缘义》,卷7的《三受报业义》,卷11的《贤圣义》。除了将“十心”中的“报生心”简称为“报心”的情况外,整理在梦的比喻中使用的“报心”,共计12次(详见表1);第12条虽然与使用梦的比喻的“报心”十分相似,但看得出与表1其他条目的“报心”是不同的。这恰好说明了“法心”与梦的“报心”之间的关联,即现实的“法心”相当于梦的“觉知性”。
表1 《大乘义章》中与梦的比喻相关的“报心”用例

续表

参见表1整理,可见《大乘义章》中“报心”共有12例,其中《佛性义》中2例,《八识义》中6例,《十二因缘义》中1例,《四无量义》中1例,《涅槃义》中1例,《无上菩提义》中1例。序号1《佛性义》中的“报心”是“觉知性”,并引发“梦知”与“正知”。这就是现实中“真识心”或真心的“觉知性”,这与“无明”(陷入睡梦之中的气运)及随之而创造出来的“妄知”和“正知”的构造是一致的。序号2《佛性义》中的“报心”,对“报心”与“昏梦心”进行了对比,“昏梦心”用于强调“报心”的非真实方面,相当于现实的“妄心”,明确了从“真”上讲佛性。
如上所述,《佛性义》中梦的“报心”(相当于现实的真心,及真识心=佛性)成为“梦知”(现实的“妄知”)与“正知”(现实的正知)的根源。特别是产生“梦身”的心是通过“昏梦心”乃至“昏气”而特定存在,远离它的话,就能产生正确的智慧。但值得注意的是,梦中无论是“报心”,还是现实的“真心”,都是将“觉知性”作为媒介而创造出来的对象。
序号3~8是《八识义》中所言及的“报心”。序号3中的“报心”(现实的真心)与《佛性义》中的“报心”定义并没有什么不同。序号4,在从“真”的方面说明“佛性”时,没有明确“佛性”与“报心”的关系,但却把“佛性”比喻成“报心”。再者,《不增不减经》提及的“法界”相当于“报心”。序号5中,创造对象的过程是通过梦的比喻来详细说明的,即“报心”引起了“昏睡不觉之心”。在此,引起了细微的知觉之心,现实的“业识”也是如此。以后细微的知觉之心渐渐变得粗糙,现实的转识也是如此。以后再创造梦中的对象,对于对象的“自心”所反映出的事物通过现实的“现识”作用来比喻。这就是根据梦中的“报心”来制造的“不觉之心”,通过比喻用以说明现实的“业识”“转识”“现识”所展现的事物。在此已经试图指出活用“起信论”构造的这一点。序号6中,“报心”是“真识”的比喻。序号7中,通过“如人昏睡覆报心故便起梦心”说明制造“不觉之心”的机制,这是把现实中的“无明”比喻成熏陶染习真如的事物。序号8中,在没有精神而昏睡的状态中,就会产生枝末般的东西,而“报心”所做的便是跟随根本。“报心”虽然是“妄”与“正”两个的根源,但主要是朝向“根本”方面的意识。
整体看,《八识义》中的“报心”很好地说明了产生对象的机制,一方面将“报心”放在“真识”之上,通过与“妄心”的对比性来理解“梦心”“昏梦心”;另一方面则从“报心”方面揣摩解释“八识”的意图。进一步来看,与此相似的主张,在序号11中也可以看得到。
序号9《十二因缘义》中使用的“报心”,如上述的例子一样,是用“真识”(真理)来比喻的。序号10中《四无量义》中使用的“报心”因为产生出“五阴”,所以人主张“无我无人”是特别的。序号11《涅槃义》中把“报心”比喻成“真识”“八识心”非常引人注目。再者,陷入“昏睡”(现实的无明)时,“报心”(现实的真心觉知性)引起了“梦知”(现实的妄知),若除去“昏睡”,就是从梦中醒来的“寤知”,能领悟到现实中的“真心”。这一说明正解释了一切“种”的功德。虽然这部分与表1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但领悟到的智慧就是一切“种”的功德的说法值得关注。序号12《无上菩提义》中的“报心”是与梦没有关联的例子,此处的“报心”与序号1~11中说明的“报心”是不同的。序号12是与此前通过梦的比喻来说明的“报心”非常不同的一个例子。进一步而言,《无上菩提义》里的“心”,通过“法心”“报心”“应心”而一分为三。可是到目前为止,已说明的梦中“报心”的“觉知性”在“法心”中已经说明,即“法心”作为“真识”的“心体”是知性的,这与陷入“昏睡”状态中的“觉知性”是相同的,与序号1的主张是相通的。“法心”显现的时候,说明成就了佛的一切功德,这与序号11中的表现相似。在梦的比喻中使用的“报心”与“法”“报”“应”的“无上菩提心”中“法心”是有关联的。
以上是慧远《大乘义章》中与梦相关的“报心”的用例,为了把握与“报心”关联用语的作用,将梦与现实的对应关系整理如表2所示。
表2 梦与现实的对应

续表

如表2所示,以表1的内容为根据,标示出了梦与现实的关系。通过“报心”以及与“报心”相关的表现,说明现实的“真心”与“妄心”,还有作用之体的“觉知性”与“无明”“熏习”“妄境”“起信论”的“业识”“转识”“现识”的对应。但是关于表1中序号11的“如来藏”的含意以及与梦的“报心”的关系,依然存在不清楚的地方。
此外,正如设定梦与现实对应关系的用语是通过许多事物斟酌出来的一样,对建立“境界”的过程的说明也越来越复杂化。慧远基本构想的核心,是通过梦来比喻、说明现实境界的机制,即“报心”(真心等)通过产生“觉知性”(知性等)等功德的作用来产生正确的智慧。相反,“报心”以“不觉之心”(妄心)作为媒介,与“无明”结合,产生出“梦知”(妄知),“报心”即成了核心用语。
2.《搜玄记》中的报心
慧远于《大乘义章》中使用了40余次“报心”,智俨在《搜玄记》中,与梦的比喻相关联的“报心”却只使用了一次。
又如论说,真妄和合名阿梨耶。唯真不生,单妄不成,真妄和合,方有所为。如梦中事,知与睡合,方得集起,此是真妄缘集之门。二摄本从末者。(中略)三摄末从本者,十二因缘,唯真心作。如波水作,亦如梦事,唯报心作,以真性故。经云:五阴十二因缘无明等法,悉是佛性。又此经云:三界虚妄,唯一心作。论释云:第一义谛故也。(T35,a29-b21)
如上所示,智俨对梦的比喻虽然没有脱离慧远的范围,但在强调“真妄和合”这点上,则与为了说明产生“正知”与“妄知”的机制而导入梦的比喻的慧远并不相同。首先,比喻中的“知”按照慧远的用语就是“觉知性”,“睡”则与“无明”符合。其次,比喻中把“报心”当成了“真心”“真性”,这一点可以看出智俨增加了慧远的定义中所不存在的“真性”。通过引经据典,“报心”与作为现实的“五阴”“十二因缘”“无明”的究极事态的佛性,与一心、第一要义是等值的。
因此,智俨原封不动地反映和解释了慧远——“报心”是以“知性”和“无明”为媒介构建的“对象”——的构想。但是,智俨除了在上述《搜玄记》一书外,在《五十要问答》《孔目章》中都未使用“报心”,甚至连与“报心”相关的梦的比喻也未使用,足以证明他并不是很重视“报心”这一概念。
通过考察以上两个例子可知,“报心”是慧远通过梦的比喻经常使用的词汇,智俨虽只用过一次,但也是在慧远的影响下使用了“报心”。依此来看,《华严经问答》使用的“无我报心”一词的渊源可以从慧远使用的“报心”中找到。以下将具体讨论《华严经问答》中使用的“无我报心”和与其相关的说明,是否受到了慧远和智俨的直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