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章 这般麟儿,若能......(求收藏)
蔡邕微微颔首,对刘和的应答颇为满意。
若没记错,这孩子应当仅比自家闺女年长一岁,刚满十岁罢了。
如此年纪,寻常稚童尚在开蒙阶段,他却已经对经学已有此番见解,
可见应当是多年秉烛夜读未曾懈怠的结果。
思及此处,老学士不禁想起府中长女,她亦是自幼精通五经……
刘和边答边观察蔡邕神色,见对方眉目舒展,心头渐松。
这些年他确未虚度光阴,兼有前世文明积淀为底气,纵是面对当世大儒亦能应对从容。
不过纵然这般学识,异于常人,但他仍持着谨慎态度,心中默默告诫自己不能自满。
古今中外,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英雄豪杰倒在自满上。
应当引以为鉴。
约莫半时辰的问答往来,蔡邕的兴致愈发高涨,老学士抚须笑道:“经学根基已见功力,听闻伯安说你常读《诗笺》,不知可通诗道?”
蔡邕的话语中隐隐含了期待。
他原本只是想给老友一个面子,却不料竟遇着块璞玉。
刘和闻言心弦微紧,知晓最后关键的时刻到了。
如果表现得好,他的所有目的都将达成。
尽管根据蔡邕之前的微表情,即便这次表现不佳,凭着方才表现应当是已足够过关。
但刘和不愿冒险,而且他所求远不止此,他需要将其利益最大化。
前世浩如烟海的诗词宝库在脑中翻涌,择选何篇却需斟酌。
对于借鉴前人的诗句,刘和内心毫无愧疚。
在他看来,读书人的事,怎能算作剽窃,不过是借用罢了。
天下机缘,向来是能者居之!
经过片刻的思考,刘和心中已有了计较。
他迎着蔡邕和刘虞期待的目光,拱手说道:
“既得尊者吩咐,小辈岂敢推辞。昔在青州曾得曾偶得一小作,月初回京时又有所感,又得新篇。皆小辈拙作,还望老师斧正。”
之所以准备两首诗,是因为刘和不想错过这次机会。
但他又不确定蔡邕喜欢哪种风格,因此准备了两种风格,以提高容错率,将胜算最大化。
刘和言语间刻意讨些口舌便宜,见蔡邕始终未加驳斥,心下愈发笃定。
蔡邕倒不以为忤,反倒对少年的机敏生出几分赏识,
那声“老师”便由着他叫了。
一侍立旁侧的刘虞早已看透儿子这番心思,
虽暗骂“小滑头”,面上笑意终究掩不住,
当即吩咐仆役备齐文房四宝。
少年执笔凝神时。
蔡邕与刘虞的目光皆聚于毫端。
狼毫初触宣纸,蔡邕瞳孔便倏然收紧。
但见笔锋如凿刻金石,横画似苍柏虬枝蓄千钧之力,捺笔若汉剑出鞘隐寒芒。
随着墨韵在纸上渐次舒展,这位当世大儒的神情已从最初的戏谑,转为庄重肃穆。
《汉阙谣·观流民有感》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函关路。
望西都,意踟蹰。
伤心周秦经行处,台阁千重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蔡邕心中不禁连赞三声“好”,却不敢稍有声响,唯恐惊扰了刘和的思绪。
此时,刘和刚搁下笔完成一篇佳作,随即又在另一侧铺开的宣纸上,笔走龙蛇,开始挥洒起笔墨。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蔡邕轻声念毕,客厅内顿时静默。
如果说前一首诗是悲凉之情从心底喷薄而出,
那么这一首则以最质朴的语言,将纯真情感跃然纸上。
蔡邕与刘虞不约而同地陷入各自思绪。
刘虞文化底蕴不及蔡邕深厚,率先回过神来,问道:“和儿,你这首《汉阙谣·观流民有感》,可是当年在青州时所作?”
话音未落,蔡邕灼灼目光亦投来
刘和神色坦然:“正是建宁三年,随父亲赴青州时所写。只是因父亲公务繁忙,一直未能呈上请教。”
刘虞听后,青州饿殍遍野的景象蓦然浮现,眼角微湿,心中那股悲伤再次涌起。
得到刘和确认,蔡邕心头不由剧震。
建宁三年刘和不过垂髫稚子,竟能怀抱此等仁心。
若说《游子吟》需至孝者方能成篇,那《汉阙谣》字里行间的悲悯,非仁者不能为之。
转眸见老友鬓角霜色,忽又释然。
唯有刘伯安这般守正君子,方能教养出这般麟儿。
只不过他不禁更加艳羡,
心想若能……
《汉阙谣》带来的震撼让两人沉默良久,
终于,半盏茶之后,他们这才回过神来。
“近些年来,天灾频发,鲜卑又屡屡侵扰幽并边境,杀害无辜百姓。还听说河南之地甚至出现人食人的惨状,这真乃大汉之不幸啊!”
蔡邕感慨万千,接着对刘和道:“你所遇见的流民,能碰上你和伯安,已算是幸运。然而大汉年年遭受天灾,境遇更惨的流民数不胜数。”
刘虞闻言,也不禁摇头叹息。
他在幽州任职时,曾多次亲眼目睹鲜卑人的残暴行径,那些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刘和神色坚定,说道,
“老师所言,学生深有体会。月前学生从中山前往雒阳,一路上便多次遇到流民队伍,甚至险些遭遇劫匪。学生深知大汉已陷入困境,且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但学生作为高祖子孙,定是不能坐视不理的。”
刘和的这番话,让蔡邕和刘虞都深感共鸣。
刘虞心中阴霾片刻尽散,暗自庆幸刘家能有如此有志气的儿郎,大汉江山何愁矣!
蔡邕看着刘和,也愈发觉得顺眼起来,
他长叹一声,说道:“你年纪轻轻,便有如此见识和领悟,经学功底也相当深厚。我确实对你心生爱才之意,......”
刘和闻言一愣,随即喜色浮上眉梢,他忍不住问道:“蔡伯父,不,......,老师,此言当真?”
蔡邕看着少年满脸喜悦,脸上不由掠过一丝耐人寻味的笑意,
“假的!”
刘和的表情瞬间凝固,一旁的刘虞见状,与蔡邕相视一眼,默契地大笑起来。
过了好一会儿,两人才止住笑声。
刘虞收敛笑容,对刘和说道:“和儿,刚才的沉稳劲儿哪去了?切记戒骄戒躁!”
蔡邕也笑道:“伯安兄,我看这小滑头机灵得很,便想逗逗他。不过话说回来,他这般性情才符合他的年纪。先前总觉得他过于沉稳,少了些灵动。”
说着,蔡邕轻轻抚了抚短须,脸上洋溢着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