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调研嘎查所在市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情况
第一节 呼伦贝尔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情况[1]
呼伦贝尔市是集“老少边”于一体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全市有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旗(鄂伦春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4个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旗市(阿荣旗、鄂温克族自治旗、新巴尔虎左旗、扎兰屯市),5个革命老区旗市(鄂伦春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阿荣旗、扎兰屯市、满洲里市)。“三少民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被自治区列为集中连片特困片区。全呼伦贝尔市有贫困嘎查村280个,占行政村总数的36%。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重点实施了连片开发、产业化扶贫、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革命老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互助资金等项目,累计减贫21.23万人。2017年全市剩余贫困人口37120人,计划减贫1.9万人,贫困人口减少51.2%,全市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08%。
一 呼伦贝尔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特点
(一)精准识别,一清到底
首先是底数清。呼伦贝尔市经过建档立卡“回头看”,识别贫困人口25660户61660人,占农牧业人口的7.1%。其中,少数民族贫困人口有8247人,占全市贫困人口的13.4%。其次是原因清。通过调查统计,因病、因灾、缺土地、缺资金致贫户占贫困总户数的84.49%,这四个方面是农牧户致贫的主要因素。再次是计划清。按照“五个一批”要求,分类施策,细化措施,通过发展生产脱贫33368人,易地扶贫搬迁脱贫10475人,生态补偿脱贫2133人,发展教育脱贫3886人,社会保障兜底脱贫11798人。
(二)精准帮扶,一帮到底
首先,探索出多个精准扶贫模式,包括村企合作共建、产权收益、“党支部+”、互助金扶贫、金融撬动、能人带动、自主创业、众筹引路、菜单式培训、救助模式等。其中村企合作共建、产权收益、“党支部+”模式及文化产业等在全区交流推广。其次,落实了“五个一批”措施,包括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生态保护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再次,实施“特色产业富民、易地扶贫搬迁、农村电商扶贫、光伏产业扶贫、贫困户产权收益、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扶贫富民、科技文化扶贫、社会扶贫和特殊人群关爱”脱贫攻坚“十大行动”。
(三)精准脱贫,一退到底
一是完善退出机制,制定出台《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实施意见》,制定退出评估办法和《旗市区党委政府扶贫开发考核办法》等退出制度。二是把握三个环节:把握识别准确率,坚持精准识别;准确把握群众满意度,强化监督,让群众满意;准确把握退出精准率,坚决防止“数字脱贫”和“被脱贫”。三是衡量脱贫的三个标准:享受过扶贫政策,得到过扶持;观念得到转变,自我发展能力提高;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和增收渠道,对于脱贫结果,本人要认同、社会要认可、政府要认定。四是实现五个目标: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区平均水平;贫困嘎查村有集体经济收入,解决“空壳村”问题;公共服务水平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住房全部达到安全标准;贫困发生率降到3%以下。
呼伦贝尔市的扶贫脱贫经验具有典型性、有效性和可借鉴性,为所辖各旗市区各苏木直至各嘎查的具体扶贫脱贫工作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 呼伦贝尔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突出难点
(一)生态保护与群众增收的矛盾依然突出
民族地区的大部分贫困群众居住在高寒偏远地区,村落分散,生产生活方式陈旧,生产没形成规模,林农、农畜、林畜矛盾依然突出,限制了农牧民的发展思路。
(二)农牧民群众劳务技能提升难度较大
由于受传统生产方式、生活习惯、语言交流、文化程度、思想观念等影响,农牧民技能提升难度较大,导致其离为实现精准扶贫提出的劳务收入目标有较大差距。
(三)嘎查(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依然不足
受地质因素的影响,部分村组公路路面等级低等问题依然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大投入。
(四)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教育事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教师办公、居住条件艰苦,缺乏双语、音、体、美教师;医疗卫生条件落后,医疗专业人员严重不足,乡、村卫生院(室)基本上只能输液、打针、卖药,患常见病主要是到外地就医;农牧区文化、体育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贫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