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首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总体要求,如何深入理解和系统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的我国海洋强国建设方略,成为近期我国海洋发展战略研究领域的重大课题。为进一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引领全球海洋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发挥海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大战略作用,2018年7月16日,第九届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召开,并将论坛的主题定为“新时代与海洋社会现代化”。
来自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广州大学、温州大学、福建省海洋与渔业经济研究会、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等全国高校、科研院所、民间组织,共计3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论坛。论坛共收到论文31篇,从中遴选16篇编辑成本卷《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本卷设“国际视野下的海洋社会学”“渔民群体与渔村社会”“海洋生态与海洋环境”“海洋意识与海洋社会”“海洋民俗与海洋文化”五个单元。
在“国际视野下的海洋社会学”单元,各位专家针对“海洋社会”研究中的海洋世界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全球海洋社会与海上贸易、人海关系等主题进行了逐一讨论,并在海洋社会现代化研究方面达成了众多共识。刘敏、岳晓林认为以海洋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在近代随着传统中国的现代转型逐渐发展起来,改革开放后,作为当代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理论范式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社会研究不仅在学理上阐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海洋特征,而且在海洋社会学、海洋人类学等学科建设和理论范式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尤其近年来,以海洋为通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串联起一个崭新的全球海洋社会,基于中国经验的海洋社会研究也将适用于沿线国家的海洋发展及海洋族群研究。赵宗金、王丹梦从海洋文明的视角重新解读中世纪欧洲海上贸易网络的形成和发展,揭示了中世纪欧洲人如何通过海洋、河流进行交流与互动,以及交换和传播商品、物产与文化,通过海上贸易的机遇推动形成了世界上最具活力的贸易网络,认为中世纪欧洲的文明通过海洋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塑造自身文明的同时也塑造着历史。王书明、胡琳抓住海洋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的关系——“人海关系”,将人类历史上的人海关系分为四个发展阶段,通过分析四个阶段的表现认为在人类走向海洋的整个过程中,人海关系没有绝对的和谐,而在当今世界,海洋秩序酝酿新的调整,我们要做好准备。
在“渔民群体与渔村社会”单元,关注的焦点在于渔村社会的变迁,以及由渔村社会变迁带来的渔民群体的变化与问题。实地调查详尽全面,从青岛到舟山到广东,有海岛,也有半岛,亦有海岸渔村,通过沿岸渔村、渔民的变迁,可以窥见中国社会发展与变化在东部沿海区域的表现。张雯、文雅将视线投向老年渔民群体,以舟山市嵊泗县的两个海岛为例,研究舟山群岛老年渔民的养老困境和问题,根据120份调查问卷和访谈资料,总结出老年渔民群体在当前养老生活中面对的四大困境,即身体健康、经济收入、社会支持和心理认同方面的困境,并从宏观社会工作和微观社会工作的角度提出了对策建议。刘勤、陈嘉棋以粤西为调查区域,探讨海洋捕捞渔民的社会支持与转产转业意愿的相关关系。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分析得出,物质、情感和政策支持与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意愿呈正相关,而信息支持与其转产转业意愿不存在相关关系。王建友调查了舟山朱家尖镇东荷嘉园的农家乐,梳理部分渔农村振兴和渔村现代化的路径,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处理现代化与渔农村生产、文化共同体之间的平衡,不仅是舟山渔村发展的课题,也是当下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面对的问题。王新艳、张坛第在青岛市崂山渔村的调查中发现了现代渔业转型的多种路径,从传统养殖到海洋养殖,从传统渔业到休闲渔业,这些发展方式不同程度地促进了渔村的可持续发展。但其中也存在诸如政府干预与社区自主性之间的矛盾等问题。樊晶晶从区域社会史的角度,从近代、新中国成立之初、20世纪90年代等几个阶段分析崂山渔村的经济变迁,并为渔村的未来发展提供来自历史发展的启发。
“海洋生态与海洋环境”单元的三篇文章,围绕海洋生态文明,从其含义到典型现象,再到国家战略,指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或障碍,为深入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有效对策。王书明、董兆鑫、章立玲提出海洋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与“海洋强国”两大国家战略交叉催生出的子题,是生态文明整体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科学技术与创新,建立和完善落实海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倡导公众参与是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张良选取海洋生态建设中围填海事件,分析当前围填海热潮不减的原因。指出有必要建立事权与财权均衡的财税体制,完善围填海方面的管理机制,完善民众在围填海问题方面的制度化与渠道,方可使海洋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取得平衡。金涛通过梳理舟山渔场鱼类资源兴衰史,分析其鱼类资源不断衰竭的原因,进一步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论述的重要性,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在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应该认真做好海洋资源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在“海洋意识与海洋社会”单元,专家主要关注青年海洋意识水平、海洋意识如何在海洋开发中发挥作用两个问题。李修杰、张安慧提出海洋认知、海洋情感及涉海行为倾向是海洋意识的三个维度,通过使用QYDS 2017问卷对青岛市青年群体的海洋意识进行调查,发现不同生活环境的、有无宗教信仰的以及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青年,在海洋意识水平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高辉从著名的库拉交易中分析海洋意识在海洋开发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对海洋的开发利用程度,对海洋权益的重视和维护程度,受其海洋意识的引导,在“一带一路”倡议顺利开展,海洋强国战略口号更加响亮的今天,海洋意识的培养刻不容缓。
“海洋民俗与海洋文化”随着国家对文化的重视日益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海洋文化的现代变迁、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贯穿始终的两大主题。宋宁而、姜靖深入调查蓬莱地区一个渔村的妈祖庙,提出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妈祖庙里的财神为何香火最旺”。通过分析当地渔村居民对妈祖、财神等的祭拜行为,揭示出我国民间信仰及其文化体系中的实用主义结构,而中国文化的实用主义结构也是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得以传承与发展的深层动力。徐霄健把长岛木帆船这一技术化工具作为分析单位,采用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从技术实践的视角,分析长岛木帆船的技术实践对传统渔村社会带来的影响,认为长岛木帆船作为一种技术实践的生产工具,其实践功能可以通过嵌入渔村社会经济系统和社会组织系统的建构中,产生一种具有普遍意义上的技术效益或技术红利。于琛以烟台渔灯节为例,探讨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中的社区参与。认为社区参与内容主要包括参与类型、参与主题和参与项目上的差异。社区参与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既开放了传承与保护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又开辟了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化的保护路径。
综上,与往届相比本次论坛及本卷集刊呈现三个新变化。一是参会主体的多元化。除高校、科研院所之外,涉海民间组织——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也参与本次论坛,为民间组织在海洋社会研究中的尝试与实践提供了范本,虽然集刊中尚未收录有关论文,但论坛期间引发的热烈讨论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论坛的影响力持续扩大,海洋社会学的研究不断引来更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二是理论上具有新的思考。与会者在海洋社会研究的概念、理论与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拓展,特别在海洋社会研究的主要议题、海洋世界观与方法论等方面形成了卓有成效的探讨。三是新的主题出现。例如,渔民的社会地位与养老预期等相关问题研究、转型期渔民问题研究、海洋社会中的社会工作问题研究、围填海问题研究等。
从海洋视角看中国近40年的变迁,今后中国的发展中,沿海地区仍然是主导,继贝尔的“后工业时代”和赫拉利的“智能社会”,“海洋社会”的来临或可与其共同构成2020年及其后中国社会发展的宏观形态。海洋强国战略、海洋社会现代化(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大湾区)、渔村振兴、海洋文化的保护与创新(“海遗”)、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丝与新型全球化、海洋治理将成为今后海洋社会研究的重要议题。
从海洋视角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早期荷兰等发达国家的海洋强国战略已经不可复制,中国如何建设海洋强国需要包括海洋社会学在内的多学科的共同探讨。当今世界,全球海洋竞争持续加剧,海洋秩序酝酿新的调整,我国必须运筹新时期的国际关系,持续推进海洋强国建设。
崔凤
2019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