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伪定语现象之韵律语法阐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伪定语的界定与分类

先观察以下几个例句,体会其定语的特殊性:

(1)他的老师当得好。

(2)你别泼他的冷水。

(3)他卖了三年的鱼。

(4)他唱了两次歌。

以上四句中的定语,从语义上来说颇为特殊。其中,(1)中“他的老师”显然不是指“教他的老师”而是指“他当老师”这件事;(2)中“他的冷水”显然并非表明“冷水”是“他”的,而是指“向他泼冷水”;(3)中“三年”也不是指一条“鱼”,而是指卖鱼这件事他做了三年;(4)中的“两次”也不是真正修饰“歌”,而是指唱歌唱了“两次”。以上这些特别的定语,都可以归入伪定语范畴,在学界常被称为“伪定语”或“形义错配”。

那么,什么是“伪定语”呢?伪定语的“伪”该如何断定?按照以往的研究,我们可以初步断定,伪定语之所以被称为伪定语,实际上是由于它们在形式上虽是定语,在语义上则不然。如在(1)中,“他的”并非真正修饰“老师”,而只是形式上充当了“老师”的定语,语义上仍是该句的主语;(2)中,“他的”在形式上充当了“冷水”的定语,而语义上为该句的宾语(其中“泼冷水”的意思为“打击”,“泼他的冷水”即为“打击他”);(3)和(4)中,“三年的”“两次”在形式上充当了“鱼”“歌”的定语,而在语义上实为该句的补语。

由此,对于伪定语,我们有了以下定义,即指那些形式上为某一名词性成分的定语,而语义上并非修饰该名词,但出于某种原因出现在该名词定语位置的成分

尽管有些文献在谈及伪定语时只拘泥于“他的老师当得好”这类句式,如邓思颖(2008,2009,2010)、刘礼进(2009)、程工、熊建国、周光磊(2015)等,但多数研究(Huang,1991,1997,2005;Tang,1998;黄正德,2004,2008;沈家煊,2007;吴怀成,2008;邓思颖,2008,2009,2010;庄会彬、刘振前,2012;Zhuang,2017;等等)都会把伪定语分为两类讨论,即伪领属和伪名量,前者如(1)、(2)所示,后者如(3)、(4)所示。本书也采取这种做法,但有时为了深入讨论,会把(1)称为“主语定化”现象或直接称为“他的老师当得好”现象,把(2)称为“宾语定化”现象,或直接称“泼他的冷水”现象;(3)和(4)则根据黄正德(2004,2008)的做法,分别以“期间短语”“频率短语”来指称。

另外,除了以上两类伪定语,学界还提到第三类伪定语——状语定化(刘辉,2009)。举例如(5):

(5)a.走夜路

b.开夜车

c.洗冷水澡

d.吃开口饭

e.告地状[1]

f.打雪仗

g.吃白食

h.吃独食

i.打群架

j.拜晚年

k.喝倒彩

l.帮倒忙

m.喝喜酒

n.打零工

本书也把这类伪定语一并考虑在内,并尝试做出统一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