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基本原理求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 《资本论》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马克思的科学巨著《资本论》从它的第一卷问世起,100多年来,以它的灿烂光辉照耀着全世界无产阶级解放的道路,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并将永远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批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最锋利的精神武器。

(一)《资本论》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到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时,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但以往的政治经济学,不管它产生于资产阶级发展的哪个时期,也不管它属于哪个学派,从本质上看都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归根到底都是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只有马克思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立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深刻而系统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彻底清算了以往的政治经济学,分别给它们以应有的历史评价,并且通过《资本论》的写作,使政治经济学第一次变成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的真正科学,从而建立了崭新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实现了政治经济学史上的伟大革命。

《资本论》的伟大革命意义主要在于:它告诉无产阶级自己受苦受难的深刻根源,以及自己的贫困和资产阶级的富有是怎样不可避免地联系在一起的;它告诉无产阶级,资本主义由于其内在矛盾的发展怎样必然走向灭亡,而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又是怎样不可抗拒地必然实现;它还告诉无产阶级,只要他们紧密地联合起来,就完全有力量埋葬资本主义制度、打倒资产阶级、获得彻底的解放。因此,《资本论》像一座光芒四射的灯塔,照亮了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道路。恩格斯曾经自豪地宣称:“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象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112]

《资本论》的重大理论意义是远远超出政治经济学的范围的。列宁说:“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就是马克思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113]的确,在《资本论》里,马克思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得到了最深刻、最充分和最生动的表现。同时,由于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在《资本论》里阐明了剩余价值理论,科学地证明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证明了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从而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因此,列宁指出,《资本论》同时是一部“叙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的主要的著作”[114]

《资本论》是一部庄严的宣判书,它在资本主义还没有走完它的上升阶段的时候,就预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死刑。《资本论》是一个响亮的进军号,它动员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向着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剥削制度、向着整个旧世界猛烈地开火。《资本论》是无产阶级的一个强大的精神武器,它把无产阶级作为自己唯一的物质力量,无产阶级永远把它看作自己一个强大的精神动力。无产阶级一旦掌握了这个武器,在谋取自身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中,就可以克敌制胜、所向披靡!

恩格斯在《资本论》英文版“序言”中有一段名言,他说:“《资本论》在大陆上常常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任何一个熟悉工人运动的人都不会否认:本书所作的结论日益成为伟大的工人阶级运动的基本原则,不仅在德国和瑞士是这样,而且在法国,在荷兰和比利时,在美国,甚至在意大利和西班牙也是这样;各地的工人阶级都越来越把这些结论看成是对自己的状况和自己的期望所作的最真切的表述。”[115]这段话讲得何等的好啊!的确,《资本论》正是一部伟大的“工人阶级的圣经”。

(二)围绕着《资本论》的激烈斗争

马克思曾经严厉地宣称,《资本论》“无疑是向资产者(包括土地所有者在内)脑袋发射的最厉害的炮弹”。它是“最后在理论方面给资产阶级一个使它永远翻不了身的打击”。[116]《资本论》这颗“最厉害的炮弹”发射出来以后,尽管资产阶级妄图以沉默来扼杀它,但这不过是“黔驴技穷”的拙劣表演罢了。这颗“最厉害的炮弹”终于在全世界引起了惊天动地的反响,无产者拍手称快,资产者惊恐万状。

《资本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体现,它的公开出版赢得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热烈欢迎。在它出版的第二年即1868年,第一国际布鲁塞尔代表大会根据全体德国代表的书面建议,通过了一项专门决议案,把《资本论》作为“工人阶级的圣经”推荐给各国的社会主义者。从此以后,《资本论》以各种不同文字的版本越来越广泛地在全世界传播。

多少年来,革命者热爱《资本论》,《资本论》哺育了他们,使他们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在他年轻时期,为了寻求革命的真理,曾经努力学习《资本论》。他在16岁那年,就从哥哥那里读过这部光辉著作。《资本论》所揭示的科学理论,给他指明了正确的革命道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斯大林,在15岁那年进入了第比利斯正教中学,不久,他在学校里秘密组织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一天,他发现租书铺里来了一本《资本论》第一卷,这是他们小组渴望已久的宝书,但是书铺里只有一本,而且租金又贵,于是他们就慢慢地把零钱积攒起来,最后把书租了出来,将这厚厚一大卷书从头到尾一字一句地抄了下来。斯大林这种渴求真理、热爱《资本论》的精神多么感人!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艰苦的革命道路上,也曾经从《资本论》里汲取过营养。我们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周恩来,1920年在天津被捕。他在狱中曾经把难友们组织起来学习,给大家讲《马克思传》《资本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和资本积累学说等,给同志们以很大教育,鼓舞他们去同反动派做斗争。

在《资本论》刚出版时,马克思就预料到形形色色的敌人必然会对它进行最恶毒和最激烈的攻击,历史的发展完全证明了这个预见。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反动政权曾经用查抄、禁止发行等办法,阻止人们学习和宣传《资本论》。在白色恐怖下,一批批冒着生命危险阅读和宣传《资本论》的革命者遭到迫害。资产阶级的御用学者,用尽造谣、诽谤等各种卑劣手法和无耻伎俩攻击《资本论》和《资本论》的作者。他们曾暗中诬陷马克思剽窃了别人的观点,他们还无中生有地用写匿名信的手法胡说马克思歪曲引文。在《资本论》第三卷出版后,他们又肆意攻击《资本论》第三卷和第一卷有矛盾。这一切恶意的诽谤遭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理所当然的粉碎性反击。除了来自资产阶级的挑衅之外,各种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者为了讨好资产阶级,也百般攻击《资本论》和篡改其中所阐发的革命思想。老机会主义分子杜林恶毒地攻击过《资本论》,恩格斯曾给予了迎头痛击;俄国的民粹派分子米海洛夫斯基之流诽谤过《资本论》,列宁曾经对他们进行过有力的批判。

阶级敌人的恶意攻击,机会主义者和修正主义者的无耻诽谤,丝毫无损于《资本论》这部马克思主义巨著的灿烂光辉。敌人越是反对,就越加证明它的伟大和正确,革命人民就越是要努力学习它、热情宣传它。今天,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做出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预见,在我国和一些兄弟国家已经变成现实。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资本论》所揭示的客观规律是丝毫不会改变的!

(三)《资本论》的科学理论照耀我们前进的道路

《资本论》问世以来,世界历史有了一系列新的发展,20世纪初,世界已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世界又跨入和平发展与合作的时代。列宁根据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创立了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从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直至2017年召开的党的十九大,以中国共产党各届领导人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创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概念等,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随着历史的前进,还需要对历史提出的新问题做出新的概括和总结。因此,马克思主义还将不断发展,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丝毫不会降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功绩,同时也丝毫不会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减色。马克思主义的任何新发展,都必须以它的基本原理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传播得越普遍、在实践中运用的越频繁,它就越加向前发展。

今天,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新时代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梦想,我们深入开发和探究《资本论》这个理论宝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然,我们学习《资本论》同学习其他一切革命经典一样,不能仅仅背诵其中已有的结论,也不能为了解决某个具体问题,到里边去找现成的答案,更不能断章取义,只凭片言只语,就当作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正确的学习态度应该是从《资本论》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为我们分析、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相关实际问题的指南。

1926年,斯大林在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七次扩大全会上转述过一位瑞典同志讲过的一个故事。今天,重温这个故事,对我们是很有教益的。

事情发生在克里木海陆军起义的时候,水兵和步兵的代表去见社会民主党人,要求他们对已经约定的起义做出指示,于是“社会民主党人就召开代表会议来讨论这个问题。他们拿出《资本论》第一卷,拿出《资本论》第二卷,最后拿出《资本论》第三卷。他们寻找马克思有关克里木、塞瓦斯托坡里的指示,有关克里木起义的指示。但是找遍三卷《资本论》,都没有找到一个,简直没有找到一个有关塞瓦斯托坡里、有关克里木、有关水兵和步兵起义的指示。(笑声)他们又翻阅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其他著作,寻找指示,还是一点指示也没有找到。(笑声)怎么办呢?水兵们已经来了,等着答复。结果怎样呢?社会民主党人只好承认,在这样的情形下他们不能给水兵和步兵任何指示。瑞典同志结束自己的故事说:‘海军和步兵的起义就这样失败了。’(笑声)”[117]

这个故事再一次生动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那么,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对于我们来说,应当怎样理解学习《资本论》的重大意义呢?

首先,学习《资本论》,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实现新时代总任务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有它内在的规律,并且认为,规律就是运动着的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任何事物的运动、发展和变化,都是按照它自身固有的规律进行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运动、发展和变化,也是按照它自身固有的规律进行的。《资本论》的全部论证,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地证明和运用了上述原理。

在马克思看来,发现他所研究的那些现象的规律是最重要的事情。马克思剖析社会经济过程,并不是为了描述客观事物的具体现象,而是为了发现包含在事物内部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内在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以及这一矛盾的阶级表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必然日益尖锐,最终必将导致资产阶级自身的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对这一规律的揭示,就成为指导我们思想和行动的重要理论基础。

马克思认为,不是人支配规律,而是规律支配人。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告诉我们的也正是这个道理。对于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不管资产阶级及其御用学者多么不喜欢,多么反对,但是他们中谁也不能阻挡历史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因为历史的发展不是根据他们的意愿,而是沿着自身的规律前进的。

通过《资本论》的学习,我们还可以体会到,不仅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社会主义的发展同样有其内在规律。就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来看,不仅有人类社会共同的经济规律在起作用,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而且还有一系列社会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在起作用,如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按劳分配规律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也必然发挥支配作用。所有这些规律的存在,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人们认识不认识或喜欢不喜欢,客观规律总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而存在。人的行动如果符合客观规律,就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如果违反客观规律就一定会遭到挫折和失败。因此,我们在为实现新时期总任务而进行的艰巨斗争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学会掌握和运用客观规律,老老实实按客观规律办事。我们绝不能凭自己的主观臆想瞎指挥,也绝不能按照不符合客观规律的“长官意志”任意行事。

社会主义制度为我们认识和运用客观经济规律提供了巨大可能性,但是它并不能自动地保证我们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要认识和运用客观经济规律,必须进行反复实践,认真调查研究,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客观规律指引下发展,在发展实践中摸索和掌握客观规律。我们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我们的理论自觉和道路自觉。

其次,学习《资本论》,可以使我们从中得到一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理论,从而有利于顺利实现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梦想。

《资本论》虽然主要论述的是资本,但并非仅仅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同时还揭示一切社会和几个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并且还预见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某些特殊规律。学习马克思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对于我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资本论》论的是资本,但是这个资本是存在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之中的。所以,也可以说《资本论》论的就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同时并存、共同发展基础上的市场经济,虽然它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所反映的生产关系不同,但作为市场经济本身必然具有许多共同特征。因此,《资本论》中所揭示的商品、价值、货币、价格、成本、利润和平均利润、利息、地租、竞争等经济范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将长期存在。因此,为了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必须认真学习和借鉴《资本论》的原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以保证国民经济发展既有速度更有质量地行进。

还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的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一系列原理,对社会主义社会同样是适用的。因为《资本论》所阐述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再生产理论,而资本主义和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都是社会化大生产。所以,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指出:“马克思的再生产公式决不只限于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它同时还包含有对于一切社会形态——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发生效力的许多关于再生产的基本原理。”他又说:“任何一个社会主义社会在计划国民经济时,不运用这些原理也是不行的。”[118]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还曾经预见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时间的调节和社会劳动在不同的生产类别之间的分配,最后,与此有关的簿记,将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重要”[119]。马克思阐述的这些原理是我们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协调发展理念的重要理论依据。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还揭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一普遍规律。他指出:“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全部社会的基础。”[120]在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应该很好地运用这一原理,充分发挥农业的基础作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切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还应该关注到,在《资本论》中即使是完全针对资本主义经济所阐述的特殊原理,有些对于我们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例如,关于资本循环和周转的原理,包括如何加速资本的周转、缩短流通时间、节省物化劳动的消耗等,只要抽去它们特定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对于物质运动的规律,完全可以用来改善我们的经济管理和企业经营。又如,马克思对于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分析,对于我们认识和发挥社会主义商业和银行信用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再如,在《资本论》中还阐述了关于资本主义地租理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绝对地租已经随着土地私有制的消灭而消灭了,但级差地租现象仍然存在。因此,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不论是宏观调控还是微观经济管理都应该很好地运用《资本论》中的地租理论。

我们仅仅从以上列举的几个方面就不难看出,《资本论》这部伟大的革命经典,它的意义绝不限于指导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在我们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总任务的过程中,仍然是我们必须认真学习的好教材。

最后,学习《资本论》可以坚定我们为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革命理想。

共产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无限美好的前景,是我们党的最终目的,是我们终生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我们今天所从事的一切,包括为实现新时代总任务而在各条战线、各类地区进行的奋斗,最终都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这个伟大目标。但是,令人向往的共产主义理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的。列宁说:“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要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这个结论,马克思是完全而且仅仅根据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得出的。”[121]学习《资本论》,将使我们清楚地看到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资本论》无疑可以促使一切愿意前进的人们建立和增强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坚强信念。

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来说是毫无疑义的,但作为人生的目标,在短暂的个人生命旅途中是未必能够实现的。我们认为,每个人虽然未必能够看到共产主义社会,但只要我们能够走向它、走近它、为它而奋斗,就是无比自豪的。

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我们不仅要关注自身的完善,也不仅要关注自己国家的发展,而且应该面向世界、放眼全球。我们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坚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国人民的梦想同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持者。同时,我们要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为此,我们就要很好地学习这部通向美好未来的革命经典——《资本论》。

学习《资本论》,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篇幅的浩瀚、理论的艰深、知识领域的宽广,加上翻译文字的特点,这一切都可能动摇我们学习的信心。毛泽东说:“《资本论》不是很长的么,那又怎么办?这是好办的,看下去就是了。”[122]我们应该学习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时的那种革命毅力,发扬知难而进、坚韧不拔的精神来攻克《资本论》这座科学堡垒。

1872年3月,马克思在《资本论》法文版“序言”中写道:“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123]这句名言,是马克思一生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真实写照,同时它也鼓舞着一切愿为实现宏伟理想而勤奋学习的人不断前进!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66,第260页。

[2]《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35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84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256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7,第296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261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262页。

[8]《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493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397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56页。

[11]《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98页注(31)。

[12]《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444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2,第7页。

[14]《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16页。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81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82页。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82页。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84页。

[19]《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12页。

[20]《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第170页。

[21]《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第325页。

[22]《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第113页。

[23]《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21页。

[24]《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9页。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三卷),人民出版社,1973,第177~178页。

[26]《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347页。

[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575页。

[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575页。

[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七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315页。

[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八卷),人民出版社,1973,第280页。

[31]《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579页。

[32]《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第209页。

[33]《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第258页。

[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85页。

[35]《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578页。

[3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301页。

[3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卷),人民出版社,1975,第226页。

[38]《列宁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91页。

[39]《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第223页。

[40]《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4页。

[41]《列宁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92~93页。

[4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297页注①。

[43]《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第196页。

[44]《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66,第284页。

[45]《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8页。

[46]《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443页。

[4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123页。

[48]《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10页。

[49]《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10页。

[50]《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588~589页。

[5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三卷),人民出版社,1962,第525页。

[52]《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第234页。

[53]《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22页。

[54]《列宁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5,第118页。

[55]《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8页。

[56]《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21~22页。

[5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122页。

[58]《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714页。

[5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221页。

[60]《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444页。

[61]《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20~21页。

[62]《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21页。

[63]《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第364页。

[6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397页。

[6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483页。

[66]《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17页。

[67]《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10页。

[68]《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第204页。

[69]《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15页。

[70]《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第209页。

[71]《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第189页。

[7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二卷),人民出版社,1975,第542页。

[73]《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22页。

[74]《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22页。

[7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第458页。

[76]《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243页。

[77]《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370页。

[78]《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716~717页。

[7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二卷),人民出版社,1975,第541页。

[80]《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718页。

[81]《列宁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9页。

[82]《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33~34页。

[83]《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47页。

[84]《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6,第775页。

[85]《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195页。

[86]《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205页。

[87]《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590页。

[88]《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225页。

[89]《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269页。

[90]《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444页。

[91]《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576~577页。

[92]《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616页。

[93]《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653页。

[94]《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659页。

[95]《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668页。

[96]《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688~689页。

[97]《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707页。

[98]《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822页。

[99]《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822页。

[100]《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871页。

[101]《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874页。

[102]《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277页。

[103]《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207页。

[104]《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43~44页。

[105]《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871页注(250)。

[106]《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220页。

[107]《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500页。

[108]《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703页。

[109]《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921~922页。

[110]《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929页。

[111]《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960页。

[1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269页。

[113]《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588页。

[114]《列宁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5,第164页。

[115]《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34页。

[116]《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第209、189页。

[117]《斯大林全集》(第九卷),人民出版社,1954,第84页。

[118]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人民出版社,1961,第64页。

[119]《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965页。

[120]《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888页。

[121]《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599页。

[122]《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6,第791页。

[123]《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