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政策研究(11):经济新常态下的社会政策新方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中国社会政策的发展方向

尽管近十年来,我国社会政策各个方面均取得了较大发展。然而,也可以看到,我国政府目前仍然没有比较统一的社会政策发展纲领和宏观规划,社会政策各个领域仍然是分门别类独立发展,甚至社会政策仍然没有成为官方正式使用的概念。这种状况会妨碍我国社会政策在未来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保持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也不利于这一领域研究体系的发展。我国目前社会政策许多领域中的制度设计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关信平,2008),各个具体领域的社会政策还不完善。合理的制度体系是社会政策高效率实施和福利体系高效率运行的保障。更重要的是,虽然在过去十年里我国社会政策的投入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还只是在以往很低水平基础上的一种“恢复性的发展”,迄今为止我国的社会支出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是很低的,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因此,在我国快速变化的经济与社会环境下,进一步提升社会支出水平,为社会政策行动设计合理的制度体系是摆在政府和研究者面前的重要议题。

在社会政策研究方面,可以看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尚欠缺。一是关于各项社会政策在现实执行中的问题及其原因的研究较少,未能为社会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实践依据。二是对各项社会政策的现实需要及实际需求的调查及研究较少,使得相关政策难以满足相关群体的需要,或者使得政策实施偏离制定政策的初衷等。三是对各项社会政策的实践效果及评估的研究还很薄弱,难以衡量社会政策的实施情况及目标实现情况等,同时,对各社会政策相关作用的机理及社会政策总体效果等的研究也还很不够。为了进一步促进社会政策相关研究,应该从以上几个方面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目前学术界对我国社会政策的发展方向还存在不同的观点,在社会政策合理水平等一些重大问题上还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学术界的分歧将会影响到社会政策的发展,导致社会政策发展的波动。为此,我们应该通过更多学术研究和交流而逐步澄清认识,缩小分歧。

到目前为止,我国社会政策学科发展依然有较长的路要走。建设完善的社会政策学科和设立社会政策专业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应该在吸取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推动社会政策专业的建立,倡导有条件的高校首先自主设立社会政策硕士点和博士点等,完善社会政策专业的建设,探索社会政策专业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同时,有条件的高校和专家学者,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社会政策专业教材的开发和编写等工作中,为社会政策专业建设添砖加瓦,促进社会政策专业及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包学雄,2010,《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确定及调整机制探析》,《学术论坛》第2期。

蔡荣生、吴崇宇,2012,《我国城镇住房保障政策研究》,九州出版社。

陈跃,2011,《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就业政策与实践研究》,人民出版社。

成海军,2011,《三十年来中国社会福利改革与转型》,《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第1期。

仇雨临,2011,《〈社会保险法〉中医疗保险亮点解析》,《社会科学》第11期。

褚福灵,2013,《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接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褚福灵,2013,《构建基于自我负担系数的退休年龄决定机制》,《经济管理》第7期。

邓大松,2013,《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邓宏乾,2015,《中国城镇公共住房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丁建定,2009,《构建我国新型城市社会救助制度的原则与途径》,《东岳论丛》第2期。

丁建定、何二毛,2015,《论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类型的完善》,《贵州社会科学》第6期。

丁建定、张巍,2011,《关于我国社会救助法几个问题的思考》,《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

丁建定、张尧,2014,《养老保险城乡统筹:有利条件、理性原则与完善对策》,《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

樊立华,201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理论与实践》,人民卫生出版社。

范国睿,2011,《教育政策的理论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

范国睿、孙翠香,2012,《教育政策执行监测与评估体系的构建》,《教育发展研究》第5期。

范永忠、范龙昌,2011,《中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制度研究》,《改革与战略》第1期。

封进,2013,《中国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制度的参与激励》,《经济研究》第7期。

封铁英、熊建铭,2014,《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人口与经济》第3期。

顾军,2010,《未成年人犯罪的理论与司法实践》,法律出版社。

顾昕,2013,《社会政策变革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第6期。

顾昕、范酉庆、高梦滔,2007,《中国城乡社会救助的横向公平性》,《东岳论丛》第1期。

顾昕、高梦滔,2007,《中国社会救助体系中的目标定位问题》,《学习与实践》第4期。

关信平,2009,《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中的社会政策议题》,《探索与争鸣》第4期。

关信平,2008,《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政策的改革与发展》,《甘肃社会科学》第5期。

关信平,2006,《论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目标、原则及模式选择》,《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

关信平,2008,《社会政策实践中的国际经验与本国创新》,《中国社会导刊》第27期。

桂世勋,2008,《构建广义的老年人照料体系——以上海为例》,《人口与发展》第3期。

郭春宁、郑功成,2014,《人权视角下的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郭林、丁建定,2013,《试论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筹资体系的优化》,《教学与研究》第8期。

郭箴一、许嘉璐,2014,《中国妇女问题》,山西人民出版社。

韩建民、韩旭峰、朱院利,2012,《西部农村贫困与反贫困路径选择》,中国农业出版社。

韩克庆,2008,《市民社会与中国社会福利体制的构建》,《天津社会科学》第1期。

韩克庆,2015,《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教学与研究》第2期。

韩克庆,2011,《转型期中国社会福利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何玲、李兵,2007,《中国流动儿童政策分析》,《人口研究》第2期。

贺璋瑢,2013,《东西文化经典中的女性与性别研究》,上海三联书店。

洪大用,2007,《社会救助的目标与我国现阶段社会救助的评估》,《甘肃社会科学》第4期。

胡大武,2012,《家庭雇佣型家政工人工伤保险制度研究》,《现代法学》第1期。

胡伶,2008,《教育政策评估标准体系的架构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第3期。

胡曙东,2013,《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完善——温岭虐童案引发的思考》,《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华迎放,2014,《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黄枫、甘犁,2012,《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研究——基于微观数据的分析》,《金融研究》第5期。

黄英君、苗英振、蒋径舟,2011,《我国政府反贫困政策回顾、反思与展望——基于社会资本投资的视角》,《探索》第5期。

黄忠敬,2007,《我国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之探讨》,《教育理论与实践》第5期。

贾琼、南平,2009,《甘肃省农村反贫困道路与现状调查思考》,《甘肃社会科学》第5期。

蒋云赟,2013,《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方案的再研究——基于财政负担视角的代际核算模拟》,《财经研究》第10期。

蒋云赟,2013,《中国代际核算体系的构建与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解垩,2009,《城乡卫生医疗服务均等化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景天魁,2015,《创建和发展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景天魁,2013,《社会福利发展路径:从制度覆盖到体系整合》,《探索与争鸣》第2期。

雷丽平,2010,《俄罗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人口学刊》第1期。

李斌强、赵鹏程,2006,《和谐社会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经济体制改革》第1期。

李佳、吕学静,2013,《弱势群体医疗保险参与公平性及影响因素分析》,《华东经济管理》第2期。

李孔珍、洪成文,2006,《教育政策的重要价值追求——教育公平》,《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第6期。

李明舜、林建军,2008,《妇女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李时宇、冯俊新,2014,《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效应——基于多阶段世代交叠模型的模拟分析》,《经济评论》第3期。

李迎春、龙方、郭时印,2008,《农村反贫困模式的分析与选择》,《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李迎生,2014,《中国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模式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5期。

李珍,2013,《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分析与评估》,人民出版社。

林闽钢,2012,《当代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完善与创新》,人民出版社。

林闽钢,2011,《试论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的城乡一体化》,《理论月刊》第7期。

林闽钢,2012,《现代西方社会福利思想:流派与名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林闽钢,2015,《中国社会福利发展战略:从消极走向积极》,《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第2期。

刘春燕,2013,《中国妇女健康政策的社会性别分析》,《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刘复兴,2008,《政府的基本教育责任:供给“公平”的教育政策》,《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刘桂芝,2012,《女性政治参与的公共政策审视》,《行政论坛》第4期。

刘继同,2006,《国家与社会:社会福利体系结构性变迁规律与制度框架特征》,《社会科学研究》第3期。

刘精明、杨江华,2007,《关注贫困儿童的教育公平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期。

刘娟,2012,《论农村反贫困治理结构创新》,《长白学刊》第5期。

刘苓玲,2009,《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刘琼莲,2014,《残疾人享有均等公共服务模式的伦理性构建》,《道德与文明》第1期。

刘欣,2008,《基础教育政策与公平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刘艳梅,2006,《西部地区生态型反贫困战略选择》,《理论前沿》第4期。

卢乃桂、柯政,2007,《教育政策研究的类别、特征和启示》,《比较教育研究》第2期。

莫荣,2015,《中国积极就业政策:形成、发展和完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倪娜,2012,《老年人监护制度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

宁国良、李雪芹,2013,《论我国妇女劳动保护就业政策的缺陷及其完善》,《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彭华民,2010,《论需要为本的中国社会福利转型的目标定位》,《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彭华民,2009,《西方社会福利理论前沿:论国家、社会、体制与政策》,中国社会出版社。

彭华民,2015,《中国社会救助政策创新的制度分析:范式嵌入、理念转型与福利提供》,《学术月刊》第1期。

钱丽霞,2009,《全纳教育:历史演进与实施政策》,《中国特殊教育》第1期。

钱再见、耿晓婷,2007,《论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有效执行的路径选择》,《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秦立建、惠云、王震,2015,《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险覆盖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统计研究》第1期。

申曙光、易沛、瞿婷婷,2014,《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整合模式与制度运行效率研究——来自A市的微观证据》,《金融经济学研究》第3期。

沈水根,2013,《中国城镇职工失业保险问题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

沈玉忠,2010,《未成年人犯罪特别处遇研究》,中国长安出版社。

石火学,2010,《教育政策视角下的教育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第5期。

覃成菊、张一名,2011,《我国生育保险制度的演变与政府责任》,《中国软科学》第8期。

唐钧,2014,《曲线救国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第4期。

唐钧,2015,《中国的贫困状况与整合性反贫困策略》,《社会发展研究》第2期。

田北海,2008,《香港与内地老年社会福利模式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

万海远、李超、倪鹏飞,2011,《贫困残疾人的识别及扶贫政策评价》,《中国人口科学》第4期。

王爱君,2013,《农村改革政策与妇女贫困——一种社会性别主流化视角》,《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第3期。

王春光,2013,《社会政策评论:社区发展与社区福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王大超、马园园,2008,《中国贫困问题的历史分析与三十年反贫困的社会巨变效应》,《理论探讨》第5期。

王曙光,2011,《中国的贫困与反贫困》,《农村经济》第3期。

王思斌,2015,《试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积极的社会政策托底》,《东岳论丛》第3期。

王思斌,2009,《我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建构》,《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王思斌,2007,《走向发展型社会政策与社会组织建设》,《社会学研究》第2期。

王晓晨,2008,《关于建立农村高龄老人津贴制度的构想》,《中国行政管理》第3期。

王雪梅,2006,《残疾人就业问题与就业保障政策思考》,《北京行政学院学报》第2期。

王雪梅,2014,《儿童福利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魏后凯、邬晓霞,2009,《中国的反贫困政策:评价与展望》,《上海行政学院学报》第2期。

吴传俭,2014,《进城务工人员就业集中地区医疗保险研究》,上海三联书店。

吴学军,2006,《关于建立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思考》,《前沿》第10期。

肖金萍、胡培兆,2014,《城镇非正规自雇者养老保险问题研究》,《经济学家》第12期。

谢涛,2006,《建国初期社会救助体系的构建与评析——以1949~1953年的广州市为个案》,《当代中国史研究》第3期。

徐月宾、刘凤芹、张秀兰,2007,《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的反思——从社会救助向社会保护转变》,《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

许洁明、刘苏荣,2012,《英国的残疾人就业政策及对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启示》,《思想战线》第1期。

颜廷武,2015,《基于农户行为逻辑的区域反贫困理论与实证研究》,科学出版社。

杨斌、丁建定,2015,《美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嬗变、特点及启示》,《中州学刊》第5期。

杨斌、丁建定,2012,《我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给付期研究——基于平均余命视角》,《保险研究》第6期。

杨立雄,2013,《老年福利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

杨敏、郑杭生,2013,《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演变与启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6期。

杨团,2007,《当代社会政策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杨团,2006,《中国社会政策演进、焦点与建构》,《学习与实践》第1期。

杨伟国,2007,《转型中的中国就业政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杨燕绥,2011,《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能力建设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杨燕绥、张曼,2010,《社会保险“五险整合”运作模式研究》,《广西社会科学》第9期。

姚建平,2007,《中美社会救助制度比较》,中国社会出版社。

余飞跃,2014,《工伤保险预防制度研究目标、机制与条件》,光明日报出版社。

岳经纶,2009,《中国社会政策60年》,《湖湘论坛》第4期。

翟志俊,2009,《中国失业保险历史回顾及其思考》,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张浩淼,2011,《中国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新思考——基于发展型模式的视角》,《黑龙江社会科学》第3期。

张鸿巍,2011,《儿童福利视野下的少年司法路径选择》,《河北法学》第12期。

张恺悌,2009,《中国农村老龄政策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

张乐天,2009,《教育政策法规的理论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敏杰,2015,《社会政策论——转型中国与社会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明红,2008,《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欣、池忠军,2015,《反贫困治理结构创新——基于中国扶贫脱贫实践的思考》,《求索》第1期。

张秀兰、徐月宾、梅志里,2007,《中国发展型社会政策论纲》,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张勇,2010,《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再分配效应研究》,《财经论丛》第4期。

张跃松,2015,《住房保障政策——转型期的探索、实践与评价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赵曼,2007,《社会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赵曦,2009,《中国西部农村反贫困模式研究》,商务印书馆。

赵曦、熊理然,2008,《农村反贫困的目标如何制定——与高新才、王科商榷》,《改革》第10期。

郑功成,2011,《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养老保险卷)》,人民出版社。

郑功成,2013,《中国社会福利的现状与发展取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2期。

郑晓珊,2013,《工伤保险法体系——从理念到制度的重塑与回归》,清华大学出版社。

郑晓瑛、程凯,2015,《中国残疾预防对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周超、汪广龙,2014,《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国际经验与中国改革》,《管理世界》第5期。

周沛,2014,《积极福利视角下残疾人社会福利政策研究》,《东岳论丛》第5期。

周沛,2007,《论社会福利的体系构建》,《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

周云,2008,《社会政策与日本人口的发展》,《人口学刊》第5期。

朱家存、阮成武、刘宝根,2010,《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指标体系研究——基于安徽省义务教育政策实践》,《教育研究》第11期。

朱文兴,2006,《社会政策的公正性: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第5期。

朱亚鹏,2007,《住房制度改革:政策创新与住房公平》,中山大学出版社。

庄西真,2009,《教育政策执行的社会学分析——嵌入性的视角》,《教育研究》第12期。


[1] 关信平,南开大学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院院长,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主任,教授。梁土坤,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博士生。

[2] 财政部预算司:《全国公共财政支出决算表》,财政部网站,http://yss.mof.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