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园区生命周期研究:基于中韩园区的对比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研究目的

21世纪以来,文化产业兴起与发展,迅速成为经济的新增长点。文化产业园区(集群)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载体。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各地都出现了文化产业园区(集群)建设的浪潮。然而,有些文化产业园虽然还顶着“文化产业”的帽子,但是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沦为普通的文化商品交易区甚至成为一般的商业区。

当前,关于“园区发展变质”讨论最集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北京798艺术区。由于商业的过度介入,北京798艺术区面临着诸多争议:艺术区定位偏移、房租上涨、艺术家地位边缘化、过度商业化等问题突出。北京798艺术区的发展和演变,不仅是北京某一艺术区的个性问题,它也是中国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一个缩影,体现了中国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共性特征。[4]从美国纽约SoHo艺术区的商业化转变到北京798艺术区当前的“变质争论”,“艺术家聚集——画廊或商业进入——房租上涨——艺术家撤离”似乎已经成为艺术性文化产业园区难以跳出的一个怪圈。“我国艺术产业园区的发展如何跳出这个发展怪圈”不仅是艺术区管理者的问题,也是文化产业研究者所面临的难题。

因此,研究文化产业园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尤其是针对其不同发展阶段探索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从而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产业园区过早地转型或走向衰落,延长其生命,提升其发展质量,推动文化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必要。

其研究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研究文化产业园区的生命周期,梳理总结不同生命阶段文化产业园区在产业、空间、驱动力上的不同特征,探索影响其发展的内外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园区的优化提升,以便通过有效措施避免产业园区过早地转型或走向衰落,延长其生命,提升其发展质量,推动文化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通过对北京798艺术园区和坡州Heyri艺术村的发展历史的对比研究,结合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典型”到“一般”,对中国文化产业园区(集群)的优化提升探索发展路径,为国内其他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提供借鉴。

结合以上两个层面的研究,探索园区优化升级的发展策略,使之尽可能地获得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更加充分地发挥文化产业企业集聚发展的优势和文化辐射力,实现文化产业园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