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引言
世界范围内,随着文化产业的迅速扩张与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或文化产业集群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和集群发展”日益成为国际文化产业研究的重要课题。
从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来看,文化产业集聚从自发状态,逐渐走向政府引导。各国政府纷纷制定文化产业集聚政策,创建文化产业园区(集群),以带动所在地区文化经济的组团发展,不断促进文化创新和区域文化竞争力的提升。实践证明: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结构转型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城市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措施。
对于中国而言,文化产业是一种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和产业集群的作用日益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广泛认可。实践中,随着我国文化产业集聚效应的显现和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发展文化产业所采取的常规措施。
从发展历史来看,“十一五”到“十二五”十年间,文化产业园区建设逐渐进入快车道。发展初期,各个园区为了集聚企业,形成自身产业集群,通过大量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驻,形成了“候鸟现象”——这一现象清晰地记录了当时许多动漫企业多次搬迁进入不同文化产业园区只是为了获得优惠政策的投机心理。这一现象在苏锡常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一些动漫企业入驻文化产业园区只为享受优惠政策,优惠期满后又转入下一个园区继续获得新一轮的优惠扶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市场秩序,影响了当地动漫产业的正常发展。而这些园区在最初繁华了几年后很快衰落或者关闭。
当然,也有不少成功的园区声名鹊起。比如著名的北京798艺术区、上海田子坊、杭州之江文化创意园、西安曲江新区等文化产业园区。它们充分利用各自的特色空间来发展文化产业。这些著名的文化产业园区集聚特色文化产业的同时,有效地带动了本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塑造了城市文化品牌,成为各地争相仿效的焦点。
目前我国大多数文化产业园区都存在发展后劲不足的现象。由于国家鼓励文化产业园区(集群)发展,各地文化产业园区(集群)的建设如火如荼。然而,在新的文化产业园区不断出现的时候,回顾这些发展已久的文化产业园区(集群),却发现许多园区并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经济社会文化功能,在政策刺激下经历过短暂的繁华期后,较快地进入了衰落期。譬如,北京798艺术区从21世纪前几年的叱咤风云,到目前的尴尬境地,令人唏嘘。曾经红火一时的动漫产业园区目前成功存在的也为数不多。当然,这只是一些特殊案例。但是就整体而言,经历了早期的政府扶持之后,多数园区的成长不尽如人意。在发展历程中,或是园区规划脱离了当地文化产业发展实际,或是没有形成有效的商业盈利模式而早早衰落,或是产业集群内部缺乏交流合作,园区集聚效应得不到有效发挥,等等。
反观国际知名的文化产业园区,尽管其空间规模不一定很大,但是多数园区的发展周期尤其是进入成长期后的运营时间明显比我国园区要长。譬如百老汇戏剧产业集群,它在历经100多年的发展后依然吸引着全球的目光,成为国际戏剧业的风向标。
就亚洲文化产业发展而言,韩国与我国拥有同宗的文化,文化产业也是类似的政府主导型,文化产业园区也都是政府发展文化产业的重点领域。以坡州Heyri艺术村为例,从1997年的规划建设到现在,其文化艺术产业发展平稳,经济效益突出,集聚的艺术产业始终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平稳运行。相比之下,北京798艺术区的发展曲线,经过2007~2008年的高潮后,整个产业的发展态势就进入了低迷状态,主导的艺术产业逐渐被一般的商业活动所干扰甚至淹没。
因此,本书拟以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视角,选取中韩文化产业集群中的典型代表北京798艺术区和坡州Heyri艺术村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各自生命周期曲线的描绘,探求各自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从而为我国文化产业园区(集群)发展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