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章 “盗宝案”与王天培之死
有这么一件事,简直让人瞠目结舌,波诡云谲的政治变动里,“枕边风”这股暗流,竟然悄无声息地吹起了。
1928年盛夏的某个午夜,河北马兰峪的月光像撒落的银币。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军的士兵们抡着铁镐,汗珠在月光下折射出奇异的光——他们不是在挖战壕,而是在给慈禧太后经营了十三年的豪华“地下别墅”做“搬家服务”。
“军长,这老太太的裹尸布都镶着金线!”亲信谭温江举着珠宝的手直哆嗦。孙殿英叼着翡翠烟嘴,把慈禧口中的夜明珠撬下来时,仿佛听见历史在耳畔轻笑。这个“东陵拆迁大队长”不知道,他即将开启近代史上最荒诞的“文物漂流”。
当末代皇帝溥仪在天津租界看到《申报》头条时,差点把鼻烟壶摔成八瓣。清室遗老们连夜发电报的架势,活像被捅了蜂窝的马蜂群。蒋介石案头很快堆满控诉信,阎锡山更是派出手下大将商震,摆出要搞军事法庭的架势。
此刻的孙殿英正表演着现实版“密室逃脱”。他先给顶头上司徐源泉送去两箱珍宝,活生生把军法处长变成了古董鉴赏家。可青岛码头的意外查获,让剧情急转直下——某个贪心小兵试图用48颗东陵珍珠在日轮上搞代购,被逮个正着。
“这帮龟孙子,偷吃都不擦嘴!”孙殿英骂骂咧咧地又打开宝库。这次他玩起了高端局:阎锡山收到明代字画时,突然对“文物保护”有了新理解;戴笠把玩着九龙宝剑,觉得这凶器造型非常适合镇宅;而最精彩的一出戏,正在南京总统官邸上演。
宋美龄盯着梳妆台愁眉不展,蒋介石去上海公干的第三天,她对着满柜首饰叹气:“这些婚礼戴过的珠宝,怎么配得上回奉化省亲?”这时门房通报有神秘来客,捧着的檀木盒让她眼睛瞬间亮过霓虹灯。
翡翠西瓜在丝绒垫上泛着幽光,慈禧的凤冠珠串叮当作响。说客适时递上“售后服务条款”:“只要蒋公对东陵案睁只眼闭只眼……”话音未落,宋美龄已把珍珠项链绕在雪白脖颈上——这哪是受贿,分明是历史文物找到了更合适的主人。
当晚的卧房成了微型珠宝展。蒋介石推门时差点被珠光晃晕:“达令,你这是把银河系戴身上了?”等听清原委,他头摇得像电风扇:“荒唐!北伐刚成功就出这种丑闻……”话没说完,夫人指尖已点上他额头:“阎老西他们都收了礼,你非要当孤胆英雄?”
宋美龄轻转着翡翠耳坠:“冯玉祥都说掘墓是‘革死人命’,你这国民革命领袖,难道不支持革命?”蒋介石望着妻子狡黠的笑眼,突然觉得当个“妻管严”也挺好——毕竟谁能拒绝让太太开心的革命呢?
三个月后的军事法庭堪称行为艺术大赏。主审官商震看着空荡荡的被告席,把惊堂木拍出了麻将牌九的节奏。当谭温江师长被“请”来时,商将军亲自给他斟茶:“委屈谭兄走个过场,咱们演完这场《三堂会审》就散戏。”
此时奉化溪口的蒋氏宗祠里,宋美龄的东陵珠宝正在族老们眼前熠熠生辉。老学究们扶正老花镜细看凤冠,暗自嘀咕:“这工艺比前清内务府的还讲究……”而千里之外,孙殿英正在麻将桌上豪掷千金,牌友里有三位正是当初喊着要严惩他的“正义人士”。
最绝的是冯玉祥的后续点评:“我当年把溥仪赶出故宫是革命,孙麻子挖坟也是革命嘛!”这话传到北平茶馆,说书先生当即编出新段子:“这革命革到棺材板,阎王爷都要写《资治通鉴》续集咧!”
这场荒诞剧落幕时,所有参与者都成了赢家:宋美龄收获顶级珠宝收藏,蒋介石巩固了军阀关系网,阎锡山白得唐宋字画,孙殿英继续当他的“盗墓将军”。只有东陵的断壁残垣在月光下沉默——那些被劫掠的珍宝,后来有的出现在纽约拍卖行,有的在抗战中神秘失踪,最讽刺的是,那颗引发风暴的夜明珠,据说成了某位高官夫人的宠物狗项圈挂饰。
历史总爱开这样的玩笑:用最严肃的笔调,写着最荒诞的剧本。而那些吹动权力天平的“枕边风”,早已化作民国烟云里最耐人寻味的注脚。
关于枕边风第二个故事便是王天培。
北伐战争快结束时,他死得突然,成了蒋桂矛盾的导火索,直接把蒋介石逼到了下野的边缘。
有历史学家把这事解读得明明白白,说蒋介石一向擅长把功劳往自己身上揽,错误总归推到别人身上。那年8月,蒋军在徐州北部和孙传芳打得一塌糊涂,蒋介石大怒,把责任全归到何应钦头上,说他指挥无能。亲自去徐州指挥,结果不但没打赢,反而败得更惨,蒋军只得撤退到蚌埠。蒋介石一看大势已去,赶紧逃回南京,结果孙传芳的军队一股脑直逼长江,蒋介石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就在这时,王天培,作为蒋军的前线将领,慌慌张张赶到南京,汇报战况,并寻求指示。可蒋介石一不问青红皂白,直接把他给扣了,还没经过审判,没宣布罪名,王天培就被处决了。这一举动,彻底让蒋军的将领们都慌了,尤其是何应钦,他和王天培是黔军的老友,心里自然有些“兔死狐悲”的感觉。
不过,事情的真相可没那么简单。何应钦的妻子,王文湘,背景深厚,家里有兄弟做大官。她不仅支持丈夫做事,还常常在耳边“枕边风”,让他心中有数。何应钦一向把妻子的意见当作天经地义,这次也不例外。
王文湘非常不满王天培,因为当年她的哥哥王文华在上海被袁祖铭暗杀,复仇的火焰一直没能熄灭。何应钦虽然看起来对外是“革命派”,但家里的仇恨可没忘。所以,每当机会来临时,她的怨气便会如洪水猛兽地激起何应钦的复仇欲望。
没多久,北伐一打响,何应钦和王天培竟成了敌人,虽然都在同一个阵营,但两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何应钦就常听到王文湘在背后细声细语地催促:“你看看,袁祖铭和王天培这几个,都是当年害我兄弟的仇人,不报仇怎么行?”没多久,蒋介石的失败似乎给了他们新的机会,何应钦心中的仇恨再也按捺不住。
然后你猜怎么着?就在这时,蒋介石的军队在徐州溃败,王天培为了保全自己,竭力想讨好蒋介石,拼命争取主攻权,可惜,最后战况越发恶化,王天培连连败退,眼看着局面越来越糟。此时,桂系和蒋系关系紧张,蒋介石刚刚回到南京,桂系就趁机逼蒋下野,权力风云突变,何应钦也迅速上位。
这时,王天培正陷入困境中,接到了蒋介石的召唤,急忙赶到南京。然而,这一次,蒋介石却没见他,反而将他扣住了。蒋介石到底是决定“放手一搏”,还是何应钦暗地里操控了一切,现在无人能解开这个谜。
接下来的故事就更让人瞠目结舌了。何应钦利用这个时机,采取了巧妙的手段,秘密将王天培移送到杭州。当时,他没直接下命令杀掉王天培,而是先把他移禁,随后才悄悄处理了这桩事。你看,何应钦心机深沉,不动声色地执行了“公报私仇”的计划。而在外人看来,王天培的死不过是蒋介石失败的后果,没人怀疑背后那个真正的黑手。
然而,事实的真相永远藏在历史的阴影里,没人能揭开这层重重的面纱。王天培的死,成了“替罪羊”,被赋予了无辜的罪名,而真正的幕后黑手,却仍然隐匿在历史的尘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