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本书选择“能力成长”这一新视角来研究学界多年关注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具有双重研究意义。就实践意义而言,决定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变量是“能力成长”,但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存在明显的“能力缺口”。在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发展主引擎、农业竞争更趋激烈的国际背景下,在国内解决“三农”问题及倡导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前提下,以创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力成长成为迫切的现实需求,本书旨在为此方面实践提供决策参考。就理论意义而言,本书可为我国制定相关农业产业政策提供数理分析及理论参考。
本书共六章内容。
第一章为导论。本章介绍本书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研究内容与方法、技术路线、创新之处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是创新驱动视角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力成长之新说。本章在综述国内外研究状况的基础上,追溯创新驱动视角下“能力成长”的源起、演绎与发展;结合创新驱动背景,借鉴内生增长理论、现代组织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及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力成长”的内涵、机制进行科学界定和分析,深入分析创新驱动背景下三大“能力成长”,即技术能力成长、组织能力成长、制度能力成长之间的耦合嬗变关系,为“能力成长”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章是发达国家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力成长模式演进、机理分析及发展启示。本章结合创新驱动背景下世界农业发展状况,从技术、组织、制度层面透析发达国家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力成长之趋势。从美国“智慧农业”、丹麦“产业链农业”、日本“第六产业”模式,分析发达国家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力成长的模式演进,论证“能力成长”对于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深层次转变的重要作用,深入剖析发达国家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力成长的内在机理并提出发展启示。
第四章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力成长与能力缺口研究。本章分别从技术能力成长、组织能力成长、制度能力成长三个层面,总结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力成长的显著成就;同时,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技术能力缺口、组织能力缺口及制度能力缺口进行剖析,突出阐释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力成长的必要性及紧迫性。我们从区域差异化的角度,选取四个典型案例,即上海建设“都市型智慧农业”、广东建设“南部创意农业产业集群”、湖南建设“中部创意农业示范区”、山东建设“东部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农业示范区”,论证三大能力成长对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上海、广东、湖南、山东四省市农业经济发展的启示。
第五章是三大能力成长耦合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证分析。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变量是“能力成长”。本章着重分析技术能力、组织能力和制度能力这三大能力之间的耦合嬗变关系,并从技术能力、组织能力、制度能力三个维度构建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2000—2017年全国层面、2012—2017年各省层面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力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分别使用全国2000—2017年农业经济数据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2—2017年的农业经济数据,回归分析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力对农林牧渔总产值的影响,并给出实证分析结论。
第六章是创新驱动视角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力成长的路径选择。我国应全面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并把自主创新作为战略性原则运用于以下诸方面:一是技术方面,全方位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技术能力成长。即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种能力,加快向科技型、效益型发展方式转变。二是组织方面,培育和支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促进组织能力成长。即大力提高农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使其改善组织结构,向成长型、竞争性企业发展,向创新型产业集群方向发展;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方式转变。三是制度与政策方面,建立有利于农业绿色发展、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制度政策体系,促进制度能力成长。即围绕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完善自主创新激励机制,制定相关支撑制度与政策,向环境友好型、公平效率型发展方式转变;同时,还要积极完善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制度及配套投入机制,努力实现政府管理职能的相应创新与转变。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新驱动;能力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