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现代化—国家转型—政治发展
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是社会变革的重要标志。契约精神基础上的商业发展和商业城市的兴起,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和地理大发现,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兴起,这些历史事件被看作是现代社会来临的重要征兆。现代化意味着什么?国家现代转型需要什么条件?这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问题。
现代化通常被用来描述18世纪以来发生的与工业化相伴随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现象,根据现代化研究的定义,现代化是发展中的社会为了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而经历的文化与社会变迁的过程。当代发展理论家一般把现代化一词理解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 (工业文明) 转变的过程,其中,结构分殊化、权威理性化、文化世俗化被高度概括为社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刻变化,它产生了一系列结果。 20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从9个方面系统概括了这个过程的特点和后果。1综合现代化研究成果可以看到,现代化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变化,其中包括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文化上的世俗化等。
从比较严格的意义上看,世界现代化进程的起步一般被追溯到18世纪中期英国开启的工业革命。现代化理论的知名学者艾森斯塔德 ( S. N. Eis-enstadt) 从历史解释学的角度定义说,就历史的观点而言,现代化是社会、经济、政治体制向现代类型变迁的过程。就现代化开启和扩散的具体过程而言,艾森斯塔德认为,它从17世纪至19世纪形成于西欧和北美,而后扩及其他欧洲国家,并在19世纪和20世纪传入南美、亚洲和非洲大陆。2现代化被认为是文明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退出交替进行的过程,也是世界各国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争。今天,经典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包含两个基本过程:一是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的深刻变化;二是后发国家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进程。无论怎么表述,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国家现代化不仅意味着传统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管理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化,更重要的是产生了一个由分散的、相互“独在”的地方社会走向统合的整体性国家的国家化过程。
现代化最大的政治结果就是作为全体人民共同体的“统一国家”以及以“国家”为单位的国际体系从观念到制度再到政策的逐渐形成。因此,所谓现代国家的构建,实际上就是要完成两个过程。第一,作为人民共同体的“统一国家”的形成过程,这是一个克服地域性、家族性、民族性等传统要素的隔阂和障碍,以统一的国家意志和国家力量为核心,构建国家的边界认同、观念认同、制度认同、政策认同、文化认同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形成统一的国家观念,并且需要有主导性的政治力量能够凝聚人心,整合社会利益,并将“人民性”和“公共性”理念导入国家生活,形成社会公认的制度和政策,推动国家内部的一体化 (包括市场、行为规范、语言文化等) 和均等化发展,形成和保持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相对竞争优势。第二,作为国际体系成员的“独立国家”的形成过程,这是实现领土、主权和治权的国际确认并将国家行为置于遵循由平等独立的国家之间相互认可的双边或多边协议基础上所形成的国际秩序的过程。这个过程也需要有主导性的政治力量引领国家走上与邻为伴、与邻为善、和平发展的文明道路。
不论国家性质如何定义,也不管国家起源如何解说,国家作为一个古老的存在,恰恰是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所谓国家的现代转型就是指那些现实中无论通过什么方式所建立的国家形式,诸如“部落国家”“王朝国家”“天下国家”“军人国家”等,向着具有“现代”特质的国家转变的过程,体现为国家组织内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诸体系在内的多向度的全面转型”。3
1 〔美〕 塞缪尔·P.亨廷顿:《导致变化的变化:现代化、发展和政治》,载西里尔·E.布莱克编《比较现代化》,杨豫、陈祖洲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44—48 页。
2 〔以〕 S. N.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张旅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2页。
3 谢志岿、孙泽建、寇建岭:《国家的现代化转型:向度与次序》,载《广东社会科学》201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