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物理主义世界观》:唯物主义 物理主义与自然主义
唯物主义主张世界在根本上是由物质组成的,但物质是什么却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古希腊原子论者提供了最初的物质概念,古希腊哲学家留基波(Leukippos)和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认为物质的唯一性质是充满或占有空间。一方面,原子占有空间不可再分,因此原子作为最基本的单元是不可穿透的(impenetrable)。另一方面,原子与原子之间存在着空隙,这就为解释原子如何运动提供了可能。原子论从漫长的中世纪一直到近代都几乎被人遗忘[2],直到近代化学家道尔顿(Dalton)利用它来定量说明大量的化学事实,才算证明了原子论的真实性。即使这样,马赫(Mach)等哲学家也根据经验可观察原则怀疑原子的真实存在。等到汤姆逊发现了电子,我们获知了原子的基本结构,这一怀疑才完全终止。[3]
与古希腊唯物主义不同,机械唯物论希望用力学定律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4]笛卡尔、霍布斯、拉美特利等都是典型的机械论者。他们认为自然世界中发生的各种各样的过程和现象都是机械的。物体之间互相冲撞引起了运动。在这个意义上,宇宙就是一座巨大的机器,人也是一部机器。[5]而且在运动变化中,自然界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原子论和机械论对物质的理解既有相同的部分,又有不同的部分。二者都把基本实体理解为不可穿透、具有广延的实在。原子论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在空间中受到作用而发生运动,因此原子的运动依靠虚空。机械论则认为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因此物质是连续的,不存在完全的虚空。物质相互之间的作用是其他事物或性质得以存在的基础。对于机械论者来说,物质和空间的本质特征都是广延,以太学说就是对这一观点的刻画。“连续性假设”为物质世界的本质特征提供了一种解释:物质充满了空间,没有无物质的空间。这种理解具有一个明显的优点:当以微分方程作为数学描述手段时,物质是连续的这个前提就提供了微分方程所要求的连续性基础。
上述两种对物质概念的理解昭示了一种基本的物质概念:物质就是占据空间的材质(stuff),具有惯性(inert),没有感觉(senseless),是坚硬的(hard)、不可穿透的(impenetrable)(Stoljar 2010,p.10)。唯物主义就是建立在这种物质概念上的主张:一切事物在根本上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由于当代物理学的发展,尤其是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创建,让我们认识到有一些物理对象并不具备上述特征,例如电磁场、引力场、规范场以及不可观察的微观粒子等。此中道理不难理解,传统的物质概念建立在经典物理学(尤其是力学)的基础上,当代的物质(物理)概念建立在当代物理学(尤其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基础上。在这个意义上,不妨说物理主义是唯物主义的升级版本或者当代形式。时至今日,在心智哲学领域仍然有一些分析哲学家称自己为唯物主义者,如阿姆斯特朗(David Armstrong)和刘易斯(David Lewis)。阿姆斯特朗的经典著作名为《一种关于心智的唯物主义理论》(Armstrong 1968/1993),刘易斯也在各种文章之中称自己为一个唯物主义者,不过大部分持有上述立场的哲学家更青睐“物理主义者”这个称号。
严格来讲,18世纪的唯物主义者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物理主义者。因为18世纪的唯物主义者所认定的物理对象和假设的某些基本原则,是当代物理主义者所不能接受的。18世纪的唯物主义者把燃素作为自然界的基本要素,现在我们知道燃素是不存在的,氧气是引起物质燃烧的原因。18世纪的唯物主义者把物理对象的经验可观察性作为物质的标准,而现在我们知道原子、电子、质子、中子、介子、轻子已不再是18世纪唯物主义者所理解的经验意义上的可观察对象。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认为18世纪的唯物主义者和当代的唯物主义者是一脉相承的。例如,如果一个18世纪的唯物主义者穿越到当代,他不会成为一个二元论者或泛心论者。而一个当代的物理主义者穿越到18世纪,他最合理的选择就是做那个时代的唯物主义者。唯物主义者、物理主义者和他们时代的自然科学都保持了紧密的联系,这是他们立场的内在核心。
物理主义和自然主义联系密切,自然主义通常包括方法论自然主义、本体论自然主义,在一个扩展的意义上笔者把“第二自然”自然主义也包括进来。[6]这里的自然主义和文章开始提到自然主义不同,前者包容范围更广。方法论自然主义者相信自然科学是认识世界最可靠的方法。通过天文学理解天体运行,通过物理学理解时空,通过神经科学理解大脑的运行机制等。其极端形式乃是广受诟病的唯科学主义:科学是认识世界的唯一方法。我们经常看到科学与人文的对立,这指的是唯科学主义立场。唯科学主义以科学为世间学问的尺度,丘奇兰德就是这种激进方法论自然主义的代表,他认为解释意识就是研究意识的神经科学机制。但物理主义并不等同于这种科学主义。方法论自然主义的温和形式不妨称之为健全的科学主义:科学是认识世界的可靠方法,但科学有其界限,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本体论自然主义认为世界上不存在超自然的事物(灵魂、鬼魂、上帝、巫术),物理主义认为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大脑中的意识也非真实存在,不过是一种物理事物而已,这是一种较强的本体论自然主义。本体论自然主义的温和形式之代表有查尔默斯所提倡的自然主义二元论:心灵性质依赖于或者产生于物理性质,但物理性质逻辑上并不蕴含心灵性质,心灵性质和物理性质同属于世界的基本性质(Chalmers 1996)。塞尔的生物自然主义二元论也属于此类:意识是自然属性,虽然意识属性和物理属性不同(Searle 2004)。对于自然主义二元论来讲,自然和物理并非等同,自然世界大于物理世界。方法论和本体论的自然主义中的“自然”指的是自然界和研究自然界的自然科学,麦肯道威尔认为后天教化也是自然的一个部分,是为第二自然的自然主义(麦肯道威尔2011)。麦氏站在第二自然的立场上,反对只包含自然界的自然主义。温和的方法论自然主义和强的本体论自然主义的结合就是物理主义的一个基本合理的立场。物理主义的核心主张乃是要为万事万物提供解释,这个解释的基本模式基于物理科学。但是基于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教育经历,我们会认为有很多事实似乎是物理科学不能解释的,例如意识、规范和抽象物都在物理科学解释模式之外。因此如何解释这些看起来是非物理的事物就是物理主义者必须处理的核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