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1
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古龙镇古龙村村庄规划
1.项目概况
古龙村隶属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古龙镇,位居嫩江东岸,为肇源县最西部乡村,其东与义顺蒙古族乡毗邻,西邻嫩江并与吉林省镇赉县、大安市隔江相望,南与新站镇接壤,北与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腰新乡相连。村内省级、县级道路交汇,为集聚提升型村庄(图1.1-1)。
古龙村现有人口约4500人,共计约1300户,人口老龄化特征突出。村庄现状用地约30 km2。村民主要从事物流服务、个体工商业等工作,家庭年均总收入约45000元。古龙村第一产业以粮食种植业为主,第二产业为农副产品加工业,第三产业以沿主路两侧小型商业为主(图1.1-2)。

图1.1-1 古龙村区位

图1.1-2 古龙村现状
2.规划思路
2.1 完善古龙村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通过调研发现,古龙村沿主路集中布局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图1.1-3,图1.1-4),村庄社会保障设施严重缺乏,村庄老龄化严重,亟须完善社会保障设施。另外,教育设施建设不足、村落密度低,是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商业设施集中在村庄内部,现有商业服务设施能够满足村民日常生活需求。部分居住点距离商业区较远,整体布置不合理。
2.2 优化村容村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古龙村主路建筑高度以楼房为主,建筑风貌比较多样,根据建造时间的不同而变化,以一般民居和现代建筑为主。古龙村多为自发改造轻钢瓦顶建筑,装饰丰富,有前后院,院内种植农作物,但缺乏整体引导,导致村容村貌较为凌乱。
2.3 增加公共活动空间
村庄的农林用地主要集中在西面,绿化景观缺乏均质分布;且整体缺乏广场等公共活动空间,公共生活质量有待提高。

图1.1-3 古龙村土地利用现状

图1.1-4 古龙村现状(卫星图)
3.规划要点
村庄规划需要通过对古龙村内建设空间的有机梳理和功能结构的调整完善,形成古龙村产业发展、城乡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利用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3.1 规划结构
规划镇区形成“一心、两带、三轴、七组团”的空间结构:“一心”为城镇公共服务中心,空间发展集聚点;“两带”分别为沿河景观带和东西主干路的景观绿带;“三轴”为以规划东西主干路为空间发展主要轴线和以规划南北干二路为镇区空间发展的两个次轴线;“七组团”是指“综合服务组团”“滨水生态组团”“教育与仓储组团”以及四个“居住组团”。
3.2 道路设施规划
道路设施规划主要包括对外交通规划、道路网络规划、道路等级和断面规划以及道路竖向规划。规划东西主干路和规划南北主干路为城镇对外交通主要道路,规划古龙镇镇区干路网络形成“两横、三纵、一环”的干路网结构,规划镇区道路等级按“主干路、干路、支路、巷路”四级设置(图1.1-5)。
3.3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主要包括行政管理设施规划、教育机构设施规划、文体科技设施规划、医疗保健设施规划、商业服务设施规划、批发市场规划以及老年人社会福利用地规划(图1.1-6)。

图1.1-5 古龙村村庄交通规划

图1.1-6 古龙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3.4 建筑风貌管控引导
延续北方农村传统民居的建筑文脉,形式简洁、大方,整体凸显北方乡村纯朴、雅致并具有现代感的风貌特色。建筑平面,尊重村民意愿,注重使用功能;建筑细部,提取建筑要素,秉承东北特色;建筑布局,尊重传统格局,延续乡土特征(图1.1-7~图1.1-10)。

图1.1-7 古龙村街道效果

图1.1-8 古龙村建筑现状

图1.1-9 古龙村典型节点——街区鸟瞰

图1.1-10 古龙村古龙街区总平面图
4.特色分析
4.1 产业布局优化
古龙村未来将在巩固现有产业基础的同时,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促进粮食加工业和商贸业进步,提高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将古龙贡米品牌打入国内市场,建立产、供、销一条龙的营销网络。加强古龙村各项设施的建设投入,建成地域风情浓厚、生态环境优越、空间尺度美观的宜人村庄(图1.1-11)。
发展古龙小米、黑土嫩江水优质大米等特色产业;打造美丽乡村,美化乡村环境、整治破败建筑;改善人居环境,大力开展垃圾分类、“厕所革命”等,为村民创造美丽、卫生的生活环境;打造便捷的交通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产业+观光”环村路。
4.2 公共服务设施优化
对古龙村发展潜力评价得出的公共服务设施得分较低,主要原因是缺乏养老服务设施。鉴于此,本试点拟在村西建一处养老院,用地北面、东面、南面均为居住区,用地西面规划为景观休闲区及老年人活动区。
(1)养老院选址。养老院选址考虑居民到达便捷性,将居民点作为需求点,将路网节点作为设施供给点,供给点区域均可作为新建设施选址地。古龙镇的居民区主要集中在镇区西测,经GIS位置分配测算,该地为最佳选址(图1.1-12)。

图1.1-11 古龙村村域产业布局规划

图1.1-12 古龙村养老院选址
(2)地块现状。本地块用地面积约为8000 m2,地形平坦。基地西面有大片水域及农田,环境宜人,是建造养老院的理想用地。
(3)周边道路。地块东面和南面将规划为村庄干道,交通便利。
(4)建设规模。该项目建设总面积约为4000 m2,建筑主要为自理型老人、护理型老人、失智型老人服务,配备各类配套用房及相应的室外活动场地。
(5)建筑设计及功能布局。遵循当地民居特点,建筑设计沿用双坡屋顶+大院落的组合形式;鉴于村里大部分都是一、二层建筑,建筑设计为三层,适应村内建筑尺度;在功能排布上,为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所需划分五大功能区,包括门厅部分、住宿用房部分、休闲娱乐部分、服务用房部分、行政办公部分,住宿用房全部朝南,争取最大采光;利用优势景观朝向,在西面留出老年人的室外活动场地(图1.1-13,图1.1-14)。

图1.1-13 古龙村养老院片区规划设计

图1.1-14 古龙村养老院效果
4.3 古龙村试点街区环境提升
基于“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利用计算机物理环境模拟,从建筑与绿植的视角探索如何提升行人舒适度、增加村庄的人均绿地面积。基于计算机微气候模拟为后续设计提供支撑,希望得到理想状态下的风环境与热环境最优解以作为后续设计的导则。
规则拟选定古龙村东西走向主干路、西侧南北主干路为主要整改对象,东西沿街功能为商业以及公共服务设施。
根据风环境与热环境的模拟不难发现建筑与植物的南侧相应时间段热舒适性更高(图1.1-15,图1.1-16),因此在街区改造时应重点着手于北侧道路的人居环境整治。街道较窄时风速较大,不利于提升人体舒适性。行道树间距越小越有利于微气候与热舒适度控制,但过小会影响改造的经济性。南立面的窗地比越大越有利于室外微气候指数与热舒适性,但过大的窗地比会对冬季建筑室内采暖能耗造成较大压力(图1.1-17,图1.1-18)。

图1.1-15 古龙村试点街区风速及风压模拟
同时在街道设计中,重构乡村社区交通空间,整合道路消极空间,在节点设计中探寻“乡村记忆”,在彰显乡村文化的同时增加空间的趣味性。

图1.1-16 古龙村试点街区热环境街区模型

图1.1-17 热环境院落模型

图1.1-18 月院落通用热气候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