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4章 教授班主任
李伯弢坐回座位,闭目养神起来,一只耳朵听着传来的各个郎官的名字。
这里面有浙江同年里的老熟人,也有历史上的名人,感觉怎么都挤到了兵部......
——偏偏自己的老熟人吴麟瑞,反而在历史上都不太有名。
随便举几个飘到耳边的名字就有:邵捷春、颜继祖、孙传庭、马士英、杨文岳、樊一蘅、施邦曜、姜曰广、吴阿衡、丁启睿、梁廷栋、何吾驺、袁崇焕、玄默、范复粹......
李伯弢回思一番,方才恍然,此中因果,倒也合乎情理。
历史上的这些名人,多出自封疆大吏,不少皆以总督、督师之名显赫于世。
年少时,必是心怀经略四方之志。
当日在李伯弢的惊人之举之下,激起心中抱负,投身兵部,自是顺理成章。
想着要和这些个名人作为同僚,心中又激荡起了一片豪情壮志。
正在此时,大堂侧后方的便廊,一名身着青袍的官员踱步而入,步履沉稳,径直走至大案一侧而立,目光缓缓扫过堂中众人。
这时间掐的恰到好处,不早不迟,正是在那名主事点卯完毕之时。
李伯弢抬眼望去,见此人胸前所绣,赫然是一只羽毛素洁的白鹇——品秩不是郎中,便是员外郎无疑。
诸人见上官入内,正欲起身施礼,那官员却不动声色,抬手一按,双手一甩袖袍,朗声道:
“兵部左侍郎,杨部堂到!”
话音甫落,他随侧一步,敛袖俯首,肃然侍立。
此时,只听“唰”地一声,大堂内众人齐齐起身,侧身转向大案,静立不动,霎时间鸦雀无声,堂中只余衣袍轻摆之响。
李伯弢知道,即将步入堂内的杨部堂杨应聘,乃是万历十一年(1583年)癸未科进士,素有胆识谋略。
因这辽东兵败,上月被皇帝自总督三边军务之任调回京师,此番回部不过旬日有余。
此刻,廊道上终于响起沉稳的脚步声,步履不疾不徐,透着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势。
片刻之后,只见一袭孔雀绯袍自门外踏入,堂中众人皆不由自主地屏息凝神,气氛霎时紧张起来。
杨应聘走入大案之后,朝向大家——随后,堂中声响骤起:
“下官,见过少司马!”
杨应聘望着堂下诸人,见皆拱手肃立,姿容整肃,不由微微颔首,道:“坐!”
随即,堂中响起一片衣袍之声,杨应聘缓缓落座于第一把交椅上,目光扫过已然落座的众人,略一沉吟,缓声说道:
“诸公踊跃请缨,投赴兵部,足见尔等胸怀韬略,志存社稷,老夫深感欣慰。此诚为‘位卑未敢忘忧国’,可嘉可叹。”
“兵部黄嘉善尚书亦有所闻,特命老夫代为致意,谆谆嘱咐尔等,既入兵曹,当砥砺学问,勤习政务,以求精进。”
“如此,方能不负朝廷简擢,切勿尸位素餐,枉费寸阴,望诸公谨记!”
众观政郎官闻言,再次起身而立,恭声道:“吾等敢不铭记于心!”
杨应聘双手一按,示意众人落座,随后摘下了头上的乌纱,摆于一边。
他看了看大家脸上紧张的神情,微微一笑,说道:
“辽左之战,朝廷败于建虏,此乃国之大患,但边疆之事,非一朝一夕可定。”
“诸位且不必忧虑,建虏虽偶有窃胜,又怎能撼我天朝之根本?不过一穴居野处,罔知礼义之部。”
“诸位新科观政,既然来到兵部,便是要潜心研习军政,不急不躁,循规而行。”
“当务之急,乃是熟悉部内典章,明晓军制机宜。”
“长话短说,老夫希望你们,非庸碌之辈,日后成为边才帅才,各掌一方兵事,不负此身,不负此国!”
堂内郎官,再一次恭声道:“下官谨记少司马教诲!”
“好吧,最后我这个老人家,再多说两句。”杨应聘见气氛轻松下来,也揶揄了自己一下。
“在观政期间,你等和其他官员一样,每日上午去兵部中堂,列席部堂会议。”
“若有胆子发言,老夫也不介意听听尔等的妄言胡议,轻言国策!”
说到此处,堂下郎官一片大笑。
杨部堂接着说道:“部堂会议之后,诸位便分司研习。”
李伯弢在堂下听明白了杨部堂的意思,就是上午参加完部堂会议之后,三十六人大概是分成四组,分别到兵部四司各自研习,也即武选司,职方司,车驾司和武库司,如此轮换。
“不过,鉴于你等刚到兵部,在分司研习之前,每日部堂会议之后,则是在外堂统一学习部规,考核通过之后,再行分司。”
众位郎官都各自点头,心中自然明白这段话的要义。
“那好,就由老夫介绍一下,你等的管带和教授。”
于是,杨部堂看向自己的左侧,大堂右侧的前方,立刻站起了一位青袍官员,面朝众人。
“此乃兵部留用霍维华,他是你等分司之前的部内教授。”
郎官们立刻起身拱手,“下官,见过霍教授!”
李伯弢心中知道,这兵部留用的意思就是,这霍维华调入兵部不久,还暂且未有分配职务,用他来教授郎官,也正好人尽其才——主要是比较空。
杨部堂又看向了右手边,大堂左侧又站起了一位青袍官员,面朝众人。
“此乃职方司主事来斯行,他是你等的部内管带!”
李伯弢心道:如果这霍维华是授课老师,那这来斯行便是班主任了!
杨应聘在介绍完两位主事之后,因有要务在身,便先行离去了。
当杨部堂消失在廊道口之时,大伙终于松了一口气。
接下来的事情,异常的简单,那就是搬桌子。
在部内书吏的帮助之下,堂内左右两排位置都拉开了距离,分别在交椅之前,摆上了单独的文案和笔墨。
这临时的教室,到现在才算完成。
李伯弢看着四周,没想到穿到了明朝,居然又过起了校园生活,只不过课目却是事关“生死”。
来斯行作为管带,在学生坐定桌前之后,很是自然的宣布了兵部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详细的讲解了部内的考勤KPI,签到签退请假规范。
在明朝有个专用的词汇形容上下班的点卯制度,这叫作“早暮两时”;
除此之外,中午有一顿朝廷提供的免费“官厨”,下午还有一个时辰的下午茶时间,叫做“茶汤”。
所以,从早上六点到晚上六点的看上去十二个小时的上班时间,其实大概是八小时左右。
不过,作为资深兵部主事的来斯行,还是安抚了一下大家那种,瞬间即将作牛马的心情——给了大家一个小诀窍。
朝廷虽然规定了早暮两时,但没人规定一天之中都要呆在部堂......
说完之后,大家都睁大了双眼,原来翘班是人类的通性啊。
不过,他又补了一句,只要是主事以上的官员,基本没有空闲的时候,事务多得如同牛毛!
刚刚还嗨在嗓子眼的郎官们,心情一刹间又荡到了谷底。
“但是,观政进士除外,只要教授任务完成,即可落班。”来主事理斯慢条的说道。
大家还没回过弯的心情,又再次一飞冲天。
李伯弢的心情如同过山车般一上一下,实在是哭笑不得——这来主事用兵定是一把好手,敌人完全不知道他要干啥!
来斯行在之后的生涯里,确实两次用兵:一次,是以天津兵备道监军镇压山东白莲教徐鸿儒叛乱;另一次,则是以贵州平越道副使参与镇压奢安之乱。
班主任把大方向大原则的事务讲完之后,便潇洒的走了,留下了霍教授接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