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19章 家中有信来
上个月才考中皇榜,人还没坐稳几日,这手上的家书,便来了。
“嘶”李伯弢倒吸一口凉气。
原以为到了古代都会上演一出退婚大戏,至少网文里都这样写。
可怎知到了自己,偏偏是父母的催婚——其实现在这单身狗状态也还不错!
父亲李樘经商有成,从李伯弢懂事起,就记得他时常外出远门,随着手下东奔西走。
李樘这人自过了院试,取了秀才之后,便再也无心学业,反倒是南来北往,操持起家业来,倒也挣得盆满钵满。
偏这对儿子的婚事上,似乎并不怎么放在心上,惹得家中婆娘三天两头在耳边絮叨,嫌他做爹的不尽心,儿子年纪不小了,亲事怎还没个着落?
李樘听了,也只是嘿然一笑,心里却有自己一番盘算。
这些年走南闯北,见得人多了,心里自然明白个中道理。自己这儿子,自小聪慧,早早便中了秀才,如今正朝着举人去,这节骨眼上若是成了婚,岂不坏了学业?
倒不如像他自己说的,不中皇榜,何以为家?等到金榜题名,那时再谈婚配,也不迟!
更何况,李樘心里也有几分小算计
——倘若这孩子在举人试前就谈婚配,能得些什么人家?家境富裕倒是不差,可说到底,还是少了几分清贵。
京里虽有亲叔叔做大官,可自己这一支终究寒微,若是贸然定亲,只怕高门望族瞧不上。
那还不如等着孩子中了进士,到那时,什么好人家还寻不得?
果不其然,上月里李伯弢高中皇榜,老家举族欢腾,个个喜笑颜开。
府里的知府,县里的知县,各色人等,都不知来道贺了几次——任谁都知道,这缙云东门竟然又将延续下去了!
婆娘更是乐得合不拢嘴,哪里还顾得上数落他?
所以,现在往京中去信一封,先问问自家儿子的意思。
面对父母的家书,李伯弢不置可否,抖了一抖,又放到了案头。
李伯弢心中细细思量,想着今后打算做的事情。
眼下虽然还有一道大坎横在前头,但只要能熬过去,许多筹谋便该一一提上日程。
只是如今身边实在缺少可用之人,寸步难行。
倒是自家父亲在南方经商多年,手底下必然有一批得力人手,自己或可先向父亲借将,以备急用。
念及此处,李伯弢心下决定,趁着这封来信,自己还是在进大狱之前,修书一封,一并回禀了。
伯弢谨启父亲大人:
京师这地儿,花花世界,烟柳满城,走两步便能撞见一堆莺莺燕燕,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直叫人心神不定。
儿在这繁华地界混了几日,总算明白了——若没点定力,早晚得给红尘裹挟了去。
说句实在话,儿也不是没动过成亲的念头。
其实,心中早已痒得不成样子,恨不能立刻挑个好姑娘,明儿就成亲拜堂。
不过嘛,成家立业这档子事,可不是逛菜市买青菜,不能见着好看的就拎回家。
儿虽心急如焚,夜里翻来覆去,做梦都在想着软玉在怀,但细细一想,还是得稳重些,不能贪图一时快活误了人家姑娘一世。
思来想去,儿觉得,还是得先沉下心来,好好琢磨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个啥样的娘子,再谈娶亲的事。
不然,就算成了亲,日后也是鸡飞狗跳,不得安生。
儿这性子,怕是得找个又能哄我又能管我的,既能听我话又要能服侍我的才行。
总之,白日得是田螺姑娘,夜里得是嫦娥仙女。
不急,慢慢来!
另有一桩闲事,儿也斗胆禀报。
儿近日翻读高濂先生所著《遵生八笺》,书中说有一种奇花,唤作“番椒”。
白花丛生,结的果子活像秃了头的笔杆,色红味辣,远远一看,煞是精神。
又翻到王象晋先生的《二如亭群芳谱》已出版的上册,也是这样记载:此花名为秦椒,也即从大秦而来。
白花,实如秃笔头,色红鲜可观,味甚辣,花子能种。
想来二位前辈所见一致,这花定然奇特非常,既能观赏,又别有风味。
据说这番椒,现下只在杭州一带可见,其他地方无寻,听说是在杭州传教的西夷教士所携带而种。
现如今,在杭州一带的富户种植在花园之中,用于观赏。
儿恳请父亲大人拨人前往杭州,仔细搜寻,务必设法购得若干种子,并派人遣送至京师我处。
若在市坊之间一时寻不到,可直往西湖探访。
那高濂先生,正是钱塘人氏,号瑞南道人,乃当世名士,素好养生种花,如今隐居西湖,家中必有此种奇花。
父亲可遣人拜访其府,倘能得其几盆原株与一撮子种子,儿当感激不尽,来日定当好生培植,不负此番劳苦!
另有一件正经事,烦请父亲大人帮忙。
如今朝廷武备紧要,儿为差事所需,需觅得西洋夷人若干。
大明现下通番之地,主要有三处:一是广州,一是澳门,另一处便是福建漳州府海澄县月港。
前两处离浙江甚远,不便往来,惟有月港最近,且来往西洋夷人较为频繁,最为合适。
儿斗胆请父亲派人前去福建月港驻守,一边打探,一边慢慢寻觅。
月港虽通番易货,但朝廷在穆庙之时,严令禁止夷人登港,虽然现时多有放松,但西洋夷人也非日日可见,故需耐心守候。
所需之人,最好是红头发、金头发、黑头发俱有,倘若各种颜色齐全,各种人等备齐,自是再好不过。
不会打枪,不懂开炮,都不紧要,只要是活的,能说话,想赚钱,会买卖——即可。
至于夷人所言何种语言,全然无妨。
即便咱们的人听不懂也不打紧,因月港本地人十有五六懂夷语,到时可找他们帮着通译,不必担心沟通之事。
此事关系重大,烦请父亲早作安排,儿在京候回音!
除此之外,儿还筹划着今后的事情,手头上确实缺些得力人手。
眼下最紧要的,是需要几位精明能干的账房先生,以及识字熟笔的伙计来帮衬。
父亲大人手下管账理货之人想必不少,若其中有行事干练、心细口紧者,还望父亲大人挑选几位,打发到京中来助儿一臂之力。
此事虽不及前几件要紧,但儿志在长远,早做准备总是好的。
儿在此谢过父亲大人,愿一切安好,风调雨顺。
儿伯弢顿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