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调摄是养生的重要内容
精,是指受禀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中医学的精有多种含义。神是人体的生命表现。精是神的基础,神由精化生,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灵枢·本神》曰,“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是说人体是男女两精结合的产物,形体获得生命能力表现出“神”的存在。即先天之精养育“神”,在成长发育过程中,“神”寄托于后天之精。《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心掌管精神。《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意思是精神由心主宰。《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素问·宣明五气》云:“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在心的主宰下,各个器官各司其职,发挥各自的功能。大脑支配各个器官,各器官与大脑相互协调,形成条件反射。
精神失和是引发疾病的重要因素,精神调摄是防范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说明疾病与精神关系密切。《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指明了情绪过度发泄的严重后果。华佗《青囊秘录》记载“夫形者神之舍也,而精者气之宅也,舍坏则神荡,宅动则气散。神荡者昏,气散者疲,昏疲之身心,即疾病之媒介。是以善医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其次则医其未病。若夫以树木之枝皮,花草之根蘖,医人疾病,斯为下矣”,指出精神调摄在疾病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关于如何保护精神,养生之道主张要精神内守。如何精神内守、调摄精神,古人早就有明确观点和具体要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意思是说懂得精神修养的人,意志安闲,少有欲望,心境安定,没有恐惧,形体虽然劳动,不感到过分疲倦,正气从而调顺。每个人的要求得到满足,吃得美好,穿得也随意,乐于习俗,没有地位高低的羡慕,品格朴素诚实。不正当的嗜好不会干扰他的视听,淫乱邪说不会诱惑他的心志,不论愚蠢的、聪明的、贤能的、不肖的人,不寻求酒色等身外之物,符合精神养生之道。度过百岁动作却没有衰老的现象,是因为掌握了养生的道理,所以不会有疾病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