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91章 惨
虽然大汉严格执行削藩政策,但是作为汉朝继承者的西晋显然没有吸取七国之乱的教训。
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懿的亲孙子,晋武帝司马炎,一口气封了自己二十七个亲戚为王。。
并且根据血缘的远近,划分了地盘的大小和军队的多少,并且授予了他们在自己藩国里任命官员和收取赋税的权力。
所以这些藩王不论同皇帝关系如何,在自己地盘都是说一不二,只手遮天的存在!
皇帝的厚待宗室的政策没有换来藩王们的效忠,反而激发了他们的野心和欲望,最后爆发了八王之乱!
交战的几方都是司马炎的儿子、孙子、侄子和侄孙。
叔侄兄弟之间打成了一锅粥,要多乱有多乱!
和七国之乱不同的是,八王之乱足足持续了十六年!
建立不久的西晋还没有来得及发展壮大,就国力大损,民不聊生。
适合从军的青壮年几乎都打没了!
这让一直窥伺中原江山的异族逮住机会,趁势南下,创建了五胡十六国。
汉人被当成「两脚羊」的悲惨命运就此开始!
玄武门之变就更不用提了!
杀兄弑弟辱嫂屠侄,囚禁自己亲生父亲!
纵然李世民在史书上被誉为「天可汗」,开创了盛唐的辉煌。
但是玄武门之变也是他一生都抹不掉的污点!
况且李世民的儿子也有样学样,数次起兵造反作乱。
李平安懒得和老朱头解释,直接拿朱元璋开挂一般的逆袭举例。
大明是一个十分神奇的王朝。
开国头两位皇帝,分别开创了平民逆袭天子和藩王逆袭皇帝这两个空前绝后的奇迹。
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例子一出,朱元璋顿时哑口无言。
毕竟自己这个活生生的例子就摆在眼前。
无从辩驳啊!
“这简直就是不给我们活路啊!”
朱棣悲愤地说道。
他虽然有些傻,但是并不傻,反而相当聪明。
通过李平安刚才的描述,他已经预判他们这些藩王前途渺茫。
最多等到朱允炆那小子登基,自己这些人就要倒霉。
“所以说老四啊,你以后就别想着什么跟随燕王建功立业了。听你爹的话,老老实实把种庄稼的手艺学好了。
“有一计傍身,走到哪里也饿不死。”
李平安拍了拍朱棣的肩膀安慰道。
“明白了!”
“反正就是让我们混吃等死就行了!”
朱棣赌气地说道。
反正给大明立再大的功,最后也逃不了一个削藩的下场。
自己还那么卷干吗?
既然如此,自己还不如就地躺平。
至少舒服啊!
“呵呵!”
“简单了不是?”
“到了那时候连天家后代以后都不一定能吃饱。”
“你个四品官的小儿子还想混吃等死?”
“做梦去吧!”
李平安对朱棣幼稚的想法简直就是嗤之以鼻。
“李小子,你今天必须给咱老汉见识清楚,为啥咱老汉的子孙连混吃等死的份儿都没有。”
朱元璋彻底怒了!
你说削藩就削藩吧,咱老汉捏着鼻子也就认了。
毕竟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是这么做的,咱以后的皇帝如果不能免俗的话,也就随大流了。
可是你居然说咱老朱的后人连饭都吃不上?
你小子是不是成心和我老朱家过不去?
朱棣则一脸震惊。
这小子一向这么狂吗?
嚣张到这个程度,父皇都还没把他全家给咔嚓了?
留着他继续给父皇添堵吗?
自己老爹什么时候脾气变得这么好了?
我咋不知道?
对于朱棣的震惊,蓝玉用眼神朝他暗示:四王爷稍安勿躁!这只是些小场面。
你要是知道前段时间这小子当着陛下的面说太子和娘娘要死,你还不疯?
总之——
基操,勿六!
“看看,老朱头你还不服气。”
“那我就不拿你做例子了。我拿天家宗室举例,今天一定要说得你心服口服。”
李平安清了清嗓子,准备用实例来打消老朱头的幻想。
要不然他老是想着让自己的子孙后代吃大明的铁饭碗,不利于贯彻跑路南洋的决心。
“你是知道的,咱们天家宗室,只要一落地就有个爵位。”
“每个爵位都有对应的俸禄,这个俸禄全部是由朝廷供应的对不对?”
李平安向朱元璋问道。
“没错啊!”
“这有什么问题?”
朱元璋用一副关爱智障的眼神看着李平安。
这套制度就是咱老汉定的,咱能不知道?
“既然你知道就好办了!”
李平安猛拍了一巴掌:“口有点渴,老四你去给我倒点水去。”
朱棣见李平安居然指挥自己这个大明亲王端茶倒水,做些下人的事情,顿时准备发怒。
可是被自己老爹眼睛一瞪,只好乖乖地倒了一杯茶放到李平安面前。
“嗯……”
“老朱头,你家老四比起你们老大可是差远了。”
“小朱多机灵了。要是他在还用得着我吩咐?早就把水端过来了。”
李平安喝了一口茶,慢悠悠地说道。
朱棣眼珠都快瞪出来了?
什么?
你说我大哥朱标,大明太子,国之储君居然给你小子端茶倒水?
蓝叔,这小子不会是在耍我吧。
蓝玉则点了点头,用眼神告诉朱棣:
这也是基操,勿六!
打击了一下朱棣,李平安重新扭过头对朱元璋说道:“既然老朱头你也知道这个事情,那么宗室的俸禄你也应该知道是多少吧?”
“知道啊!非常优厚。可见陛下还是十分后代宗室的。”
朱元璋点了点头,这俸禄的具体数额也是他定的,他能不知道?
“唉!我大明倒霉就倒霉在厚待宗室上了。”
李平安仰天长叹道。
听到这句话,朱元璋和朱棣同时炸毛了?
我们老朱家辛辛苦苦打下这大好河山,为了啥?
还不是为了子孙后代?
咋滴?
你还不让我们享受享受?
就连蓝玉都一脸诡异地看着李平安,觉得李小子今天怎么糊涂了,一直往陛下的枪口上撞!
“稍安勿躁,让我来给给你们解释一下。”
李平安示意朱家父子安静。
这个时代的人,宗族观念极重。
很多人打生打死,有时候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自己的家族!
所以二人这种反应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
“其实当今圣上定下这个俸禄,我是完全接受的。”
“毕竟大家辛辛苦苦,还不是为了子孙享福?”
“可是坏就坏在,天下的财富是缓慢增长的。”
“可是宗室的数量却是可以快速增加的。”
“一旦财富增长的速度赶不上宗室数量增加的速度,那么我大明朝廷就没钱了。”
“到时候没钱练兵也没钱兴修水利,一旦遇上什么天灾人祸。”
“恐怕我大明立刻内忧外患啊!”
李平安开口说道。
“我大明宗室才几个人,居然能消耗全天下的财富?”
“荒谬!”
对于李平安的说法,朱元璋表示嗤之以鼻。
朱棣也一脸地不认同,坚定地站在自己父亲这边。
“看你们还不信?”
“当今陛下有二十六个儿子。除去太子之外,就是二十五个亲王。”
“当今陛下龙精虎猛,非凡人可以比拟,咱们就按每个亲王除了嫡长子之外,再生四个儿子算。”
“那么我大明就又多了一百个郡王。这一百个郡王再按除了嫡长子生四个儿子算,那就又是四百个镇国将军。”
“假设每个宗室都生五个。一个袭爵,另外四个全部降级获得爵位。”
“那就意味这我大明还会有一千六个辅国将军,六千四百个奉国将军,两万五千六百个镇国中尉,十万两千四百个辅国中尉,四十万九千六百个奉国中尉。”
“这还只是当今陛下子嗣形成的宗室。要是在算上后世皇帝另外分出来的小宗,恐怕三百年,我大明宗室可以有百万之多。”
“这么多宗室不事生产,趴在朝廷身上吸血,你说我大明能好的了吗?”
李平安一边用毛笔在墙上写下这些宗室消耗的俸禄,一边和他们解释道。
根据大明律,和文武百官按月领取俸禄不同,宗室享受的是年薪。
即便是等级最低的奉国中尉,一年的俸禄都有二百石禄米,只比老朱头这个正四品的官略低。
到了最高的亲王一级,年俸为一万石,几乎相当于十个正一品大员一年的收入总和。
况且供给宗室的俸禄全部是真金白银,远不是文武百官钞七米三可以相提并论的。
除此之外,每个亲王就蕃一地时,朝廷还会额外赏赐大量的田庄财富。
这些赏赐五花八门,但是都不算在亲王的俸禄里。
朝廷该给的俸禄钱还要另算。
例如万历的小儿子福王就蕃洛阳时,除了朝廷正常的俸禄之外,万历还一次性赏给福王良田两万顷!
以至于河南本地的土地都不够了,还要去临近的山东、湖广和北直隶去凑。
除此之外,万历还把从江都到太平的杂税,四川的盐税全都拨给了福王。
另外每年还有一千三百张淮盐盐引。
福王就蕃之后,大明财政好几年都缓不过气来。
当时民间和官场就有「穷天下而肥福王」的说法。
这还只是一个福王,要是把大明全部宗室加在一起,那对朝廷财政造成的负担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有这么多宗室吗?”
“这生的也太多了吧?”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就连朱元璋和朱棣也被李平安计算出来的宗室数量给吓到了!
“不可能吧?”
“李小子你是不是算错了?”
就连刚才恨不得把自己塞到地缝里的蓝玉都忍不住插话道。
本来以为陛下就龙精虎猛,天赋异禀。
没想到龙生龙,凤生凤。
陛下的后代也这么彪悍!
“那可不,皇帝削藩以后,肯定会对这些亲王严加看管,避免他们窥伺大宝。”
“这些宗室每天吃饱了没事干,每天除了造小人还能干啥?”
“到时候全天下的财富都要被这些宗室给吃光了。”
“最底层的宗室能不能养活自己都未知,别说你这个四品官的子嗣了。”
李平安决定趁热打铁,消灭朱棣最后一丝建功立业的念头。
不过他倒不是专门吓唬朱棣。
李平安说的也都是事情。
到了明朝中后期,宗室的数目实在太多了。
什么东西一多了就不值钱,凤子龙孙也不例外。
除了顶层的亲王和郡王衣食无忧外,其他宗室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一些脑子机灵的还能更名改姓打个黑工养活自己。
那些老老实实遵守朱元璋祖训的宗室子弟,就只能活活饿死了。
光是万历朝,每年就有不下数十起宗室子弟因为欠奉集体维权,冲击当地官府的事情。
堪比后世农民工向黑心老板讨薪!
不同的是,农民工讨薪还有政.府来管。
宗室子弟维权可是无人理会。
怎一个「惨」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