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微课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职业的内涵、意义与特点

(一)职业的内涵

职业是人们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职业是一个人的权利、义务、权力、职责的集中表现,也是一个人社会地位的一般表征。

职业由职业主体、职业客体、职业技术和职业报酬4个因素构成。职业主体与职业客体是相对而言的,如果职业主体指的是提供工作岗位的单位或组织,那么职业客体便是各个工作岗位的从业者。职业主体和职业客体以职业技术作为桥梁,并以职业报酬作为纽带。

职业主体:提供工作岗位的单位或组织。

职业客体:各个工作岗位的从业者。

职业技术:胜任工作岗位所必需的方法。

职业报酬:职业客体因工作而从职业主体处获得的货币及其他回报。

作为人们谋生的手段,职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个体在社会分工中所处的位置。它在赋予每个人权利的同时,也要求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我们可以从以下3个角度对职业进行理解。

历史角度。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从事着不同的社会劳动,于是产生了不同的社会分工,进而形成了不同的职业。因此,从历史角度来看,职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社会分工的产物。

社会角度。职业活动不仅能维持个人的生活,而且能为社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因此,从社会角度来看,职业活动对促进社会的稳定运行有积极的作用。

个人角度。从个人角度来看,职业既是个人谋生的手段,又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因此,职业对个人来说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职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们参与社会分工,利用自身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并获取一定报酬,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过程。而职业生涯则可以理解为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关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是一个人连续经历的过程,或者是一个人人生道路、生活经历和事业发展等活动过程的总和,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一生的工作经历等。

人会经历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几个阶段。通常个体从青年开始便进入职业和生活发展的高峰期,这一时期也是人们追求与实现自我目标的重要阶段,职业生涯随之变得开阔和丰富起来。

(二)职业的意义

一切与职业相关的内容,都关系着人们的切身利益。因此,个人价值的体现与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认识职业的意义,可以为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和管理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1.职业是满足个人需求的媒介

职业是满足个人需求的媒介,只有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实现,职业的效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可见个人潜能的发挥及自我实现与职业发展有密切的联系。职业在满足个体生存需要的同时,对个体潜能的发挥、人生价值的实现,以及社会进步等都有重大的意义。作为自我实现的途径之一,职业具有以下4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1)提供生活保障

人们通过工作获得报酬,以此换取生活所需的各种物质资料,如衣服、食物、住房等。

(2)建立安全感

稳定的工作在满足人们基本需要的同时,还能为人们提供医疗保险、失业保障和退休金等福利,减少人身安全、疾病等生活方面的困扰。这也是继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

(3)提供人际关系

在职业发展或追求共同目标的过程中,人们往往需要扩大个人的社交圈子,从而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建立与职业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而工作场所便是除家庭以外最重要的人际交往场所。

(4)实现自我价值

在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同时,人们可以感受到最大限度的快乐。发挥个人能力,以实现个人理想、抱负,便是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动力源自内心。大学生努力开发自身潜力,有助于使自己成为自己期望的样子。大学生只要用心投入,在平凡的工作中也能获得出色的成绩,绽放出闪耀的光芒。

2.个体与职业的联系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社会财富的分配方式成为职业发展过程中关键的问题。从个体角度来看,个体与职业之间具有以下4个方面的关系。

(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职业的结构是通过个人参与社会分工表现出来的,职业多样性代表个人与社会之间作用形式的多样性。

(2)个人知识技能与创造的关系。通过职业劳动,人们利用专业知识技能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自身的需求。

(3)创造财富和个人获得报酬的关系。当人们为社会创造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时,理应获得相应的报酬。

(4)个人工作和生活的关系。人们通过工作获得报酬,以满足个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

(三)职业的特点

1.社会性

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每一种职业都是社会分工中的一部分。劳动者在职业中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如医生、教师、会计、翻译、推销员、警察等。职业的社会性反映出不同的职业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通过职业,人们为社会奉献劳动和智慧,从而推动社会发展。

2.经济性

对于劳动者而言,职业活动的主要意义之一是获得经济来源。劳动者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收入,既是社会、企业及用人部门对劳动者付出劳动的肯定,也是劳动者从事职业活动的动力。

3.技术性

职业的技术性体现了职业的专业色彩,每一种职业都有相应的岗位职业道德、责任义务、服务要求、上岗技术标准。例如,厨师在刀工、火候上都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需要进行专门的学习与训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职业的科学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以至于在从事某种职业之前,劳动者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专业知识学习和专门的技术技能或操作规程的训练。

4.稳定性

任何一种职业都要经历一个从酝酿到形成、从发展到完善再到消亡的变化过程。职业的生命周期具有相对稳定性。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促使职业活动的内容、要求发生变化,也导致了一些新职业的诞生和一些老职业的消亡。

5.差异性

不同的职业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其劳动条件、劳动强度、工作对象、工作性质、生产方式、工作内容等方面都不相同,导致其行为模式、道德规范和语言习惯也不相同。人们常说的“隔行如隔山”,就是指不同职业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

6.规范性

职业的规范性主要是指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守的操作规则、办事章程、职业道德规范及在职业活动中形成的良好习惯等。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必须遵守相应的职业规范和法律法规,并受职业规范和法律法规的约束。

职业性反映了劳动者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所形成的与其他形式的职业活动相区别的本质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