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家长这样做1:直击痛点的40问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09 完美照料型

完美照料型家长和温室保护型家长、溺爱娇宠型家长虽然动机不同,但在行为上都是替孩子包办一切。温室保护型家长是有恐惧的种子在,害怕孩子受到外界的伤害,所以替代孩子做了本该孩子自己做的决定和事情。溺爱娇宠型家长是过分地宠爱孩子,认为爱孩子就是为孩子做一切。而完美照料型家长大部分都追求完美,因为看孩子做的结果不如自己的意,便忍不住插手,帮助其完成。

有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好、体育好、人品好……总之希望孩子样样都出色,感觉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社会立足,才能活得很好。因为有了这样的想法,他们会要求孩子做到事事完美,就会很自然地把目光放在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希望他们能有所提升补足。家长的初衷是好的,但是这样过于追求完美的做法往往会让孩子的人生损失惨重。

昨天有个孩子打电话给我说,这次期末考试他考砸了,想死的心都有了。他说本来这些题他都会做,成绩不会有问题,但是快交卷的时候他突然发现答题卡涂错了,可已经没时间改了,分数肯定会一塌糊涂。他说从知道答题卡出错到给我打电话,他一直手脚冰凉,大脑一片空白,紧张得都快“瘫痪”了。他不敢回家,现在还在学校旁边的书店里面待着。我先帮助他平复了心情,然后开始和他聊起了他的父母。他说从小到大,他都特别害怕犯错,因为每次犯错,父母都会非常严厉地斥责,说他这不好、那不好,因为一点点小事把他这个人全盘否定。起初,他会非常努力地去达到父母的要求,但是他发现,即使达到父母的期待,也并不能得到鼓励和肯定,他们一定会发现新的问题,指出他新的不足。久而久之,他就活得很惶恐,生怕犯一点儿错,每次犯错,哪怕是卷子上出现一道错题,他最先想到的不是怎么改错,而是怎么向父母解释,掩盖自己的错误。

这个孩子在市重点中学上学,排名班内前五,在大部分家长看来,已经是个挺优秀的学生了,但是他自己从没意识到自己优秀。因为他的父母是典型的完美照料型家长,一直对他提出挑剔和否定,于是本来很优秀的孩子就变得习得性无助了。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这是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一个心理学名词。

他曾用狗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电击,狗被关在笼子里,躲不了电击。几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他先把笼门打开,狗却不逃走,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倒在地上开始呻吟、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反过来想一想,那些经常被父母指责的孩子也是习惯性地看到自己不完美的地方,希望自己变得完美,所以他们不会接纳自己,他们害怕出错,害怕自己不美好,害怕被指责,害怕失败。时间长了,他们就会变得不敢挑战新的事物,不敢迎难而上,变得内向、退缩,越发没有价值感。

后来我和这个孩子的父母通了电话,他的父母也承认了这一点。他们都是知名公司的高管,思维很严谨,做事行动力很强,夫妻双方都很自律。孩子小的时候,他们工作很忙,时间很紧,每当看到孩子习惯不够好、学习上没有进步或者出了问题、生活上没有计划和目标,他们就会感觉非常难受,经常指责孩子,经常会说教,提出各种各样的意见。但是他们不知道8~18岁是孩子习惯养成期和性格形成期的关键时间段。如果在这个阶段,家长对孩子过分苛求完美,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不让孩子承受人生中的种种磨难,那么孩子就会变得非常幼稚,依赖性很强。等家长看到了这种后果,再想锻炼孩子的时候,孩子只会在遭受重重打击后变得更加懦弱、不自信,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另外,来自家长的指责和不认可只会让孩子更加没有价值感,而家长的关爱、注意点变成了孩子价值体现的所在。所以这个孩子把学习成绩当成自己价值的唯一体现方式,因此当他涂错答题卡的时候,他会紧张到不知所措,甚至不敢回家。

不少为了成绩跳楼自杀的孩子都是因为家长过分挑剔,让孩子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感,当学习成为唯一价值体现的主体时,他又学不好,或者哪怕已经很好了,仍达不到家长过高的期望,他就会选择放弃自己。

所以请完美照料型家长切记:孩子是在不断肯定中长大的,当你肯定了孩子的一个优点,孩子才会发展出第二个、第三个优点,这才是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好的途径,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指责孩子,让孩子越来越没有价值感。

孩子是在不断肯定中长大的,当你肯定了孩子的一个优点,孩子才会发展出第二个、第三个优点,这才是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好的途径,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指责孩子,让孩子越来越没有价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