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从长影厂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9章 贝氏

许多人一直认为贝轩大公馆是贝聿洺的故居。

实则不然。

贝公馆实际上是颜料大王贝润生为他的二子贝义奎盖的。

贝润生和贝聿洺的祖父贝理泰虽然同样出身吴中贝氏,而且是同辈,但实则谱系非常遥远了。

遥远到什么程度呢?

即使通婚都可以的程度。

不过因为同在上海,所以关系亲如一家,也让人经常分不清贝理泰一系和贝润生一系。

相比起富裕了十几代的贝理泰一系,贝润生家族本来十分贫寒,十六岁时在姐夫赵雨亭的介绍下,到奚润如开设的瑞康号颜料行学生意。

他有一个师兄,叫虞洽卿。

没错,就是那位运输大队长的金主。

后来奚润如年事已高,便将颜料行交给了贝润生打理、经营,而这成为了贝润生起家的条件。

贝润生共有两子,分别是贝义堃和贝义奎。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家业是需要长子继承的,因此贝义堃分到的财产就多一些。分家后,贝义堃依旧和贝润生住在一起,而贝义奎搬了出去。

可贝义堃生有三子,但贝义奎却生有六子,于是贝义奎就经常跑到贝润生面前抱怨不公平。

为了安抚小儿子,贝润生在1939年用名下的土地给贝义奎盖了一栋豪宅,就是李家三人今天的目的地贝轩大公馆。

而贝润生的住所,其实是在黄陂南路那边。

其实贝氏最鼎盛时期,在上海的房产非常多。光是贝润生一系,就有一千多所房屋。

但时过境迁,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今贝氏在上海还能被人铭记的,就只剩下了贝公馆。

看到门前的人群,贝聿成当即坐不住了,眼眶也红了。不等车子停稳就要起身,幸亏被李子成扶住了。

贝念书已经从副驾驶位跳了下去。

“幸不辱命,我将姑姑一家接来了。”

人群前方,一个个子不高、样子清瘦但书香隽永的老太太连忙上前。

“律娥在哪里?”

迎着众人的目光,贝聿成走下车来,看着一张张面孔,努力在和记忆对照。

“你……你是大姐?”

老太太一把攥住了贝聿成的手。

“是律娥,果然是律娥回来啦。”

“大姐!”

姐俩抱在一起,登时痛哭出声。

其他贝氏的人也是悲戚难抑,但也没有忽略了李庚、李子成爷俩。

男人们凑了过来,热情的不得了。

“妹夫,子成,欢迎回家。”

贝崇威率先迎了上来,知道他俩初来乍到,不认识人,便给介绍了一番。

“这是聿丙,这是聿新,这是聿宏,这是聿琪。”

两边互相招呼,十分热闹。

贝聿丙感慨万分。

“其他人都住在国外,远隔万里也就算了。没想到咱们都在国内,见一面也是千难万难。”

李庚打量着这位国内贝氏当中地位最高的人,从其身上感受到了浓郁的贵气。

“阿哥说的是,聿成一直都很想家,又怕给你们添麻烦。所幸都过去了,今后咱们互相走动方便多了。”

贝聿丙和贝聿新都是贝义奎之子,也是贝公馆和苏州狮子林的主人。

说贝聿丙,或许无人可知。但他的另一个名字贝焕璋,在沪上可是影响力非凡。

特殊时期过去后,贝聿丙迅速恢复地位,如今是Z协的二把手。

说起贝氏第十五代的众人,有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很多人都有两个名字。

比如李子成的老妈贝聿成,又叫贝律娥,当初在北电上学的时候就叫这个。

又比如正在跟李庚说话的贝聿琪,他的另一个名字在相关领域可就如雷贯耳了。

贝季瑶,中国现代机床与工具制造工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今天也是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过来迎接贝聿成的。

李子成跟在父母后面认了一圈亲戚,但实在太多,一时也没有记住几个。

唯独依旧抓着贝聿成手的老太太,他是前世就知道的。

贝聿苕,和她的丈夫许士骐是中国画坛鼎鼎有名的神仙眷侣,被誉为艺林奇葩。刺绣师从沈粹缜,山水画师从郑午昌、吴湖帆。

贝聿苕也是贝崇威的亲姐姐,当初她和许士骐结婚时,就是贝崇威送她过门的。

另一个和贝聿成说话的女子是贝聿林,是贝聿苕、贝崇威的亲妹妹,这三人是贝祖善一系。

贝祖善和贝聿洺的父亲贝祖诒是亲兄弟。

别看贝聿林柔柔弱弱的,实则内心非常刚强。

特殊时期,贝崇威远去黑龙江,万念俱灰。她自己都很困难,依旧想法设法给贝崇威邮去了一斤白糖。

正是那一斤白糖,让贝崇威坚持了下来。

那段时日,她丈夫也是饱受折磨,每次回来都是一身的伤。

她就对丈夫说:我对你只一个要求,你不可以死。

幸好苦尽甘来,她的丈夫已经恢复了工作,唯独磨难留下的痕迹让她显得有些苍老。

等轮到李子成时,这些长辈们更是稀罕的很。

“子成写的好文章,简直就是咱们家的写照。看着你的文章,都不知流了多少泪。”

“乃姗总是吵着要写文章,结果却被子成领了先,看她还骄不骄傲了?”

“哎哟,九姑姑还在里面等着呢。咱们别在门口站着了,律娥,先进去见见九姑姑。”

于是一群人走进院子,簇拥着贝聿成,边走边到处指指点点,话里话外尽是当年的回忆。

看着熟悉的环境,贝聿成也仿佛回到了孩童时期,也不知道说到了什么,大家轰然笑起。

这个时候年轻人都跑来找李子成,在他身边围了一圈。

“子成表弟,我是贝念礼,等会儿给我签个名呗,我特别喜欢你的《伐木人》。”

“阿哥,你是准备拿着表弟的签名去炫耀吧?”

另外一个姑娘毫不客气地揭短,还将李子成被大家的包围中拉了出来。

“子成表哥,我是贝念洁。我问你,许灵均的演员帅不帅啊?”

贝念礼、贝念藩、贝念洁是贝焕璋的子女,贝念华是贝聿新的儿子,加上贝崇威的儿子贝念书,这就是贝氏的第十六代了。

穿过宽敞的庭院,走到公馆门口,已经有人等在了这里。

一个衣着华贵又散发着傲气的老太太,被一个天生带着笑脸的短发女子搀扶着。明明伫立不动,但是眼神里的期盼完全遮掩不住。

贝聿成看到,登时激动起来,快步跑了上去。

“九姑姑……”

老太太正是贝娟林,绿屋的女主人,贝润生的女儿。

一俟贝聿成到了近前,她就抓住了贝聿成的胳膊。

“是律娥,果然是律娥。你这孩子,怎那么狠心呢?一走就是这么多年,都不知道回来看看。”

贝聿成的眼泪终于落了下来。

“我以为我很快就能回来了,没想到……”

后面的话没有说下去,但谁都明白。大浪滔滔,人如浮萍,命运难以掌握。

娘俩絮絮叨叨了一会儿,贝聿成生怕老太太累着,赶紧和贝聿林搀扶着进了屋。

那个本来搀扶贝娟林的女人直接找上了李子成。

“这就是子成表弟吧?你的文章写的很好,不过我的也不差哦。不知你有没有什么新作品?快拿出来让我欣赏欣赏。”

其他人仿佛知道她就会如此,所以并不意外,全都笑呵呵的。

贝念书给李子成介绍。

“这是乃姗嫂子,最喜欢文学了,你们应该有共同语言。”

原来这是贝娟林的外孙媳妇程乃姗。

这位是鼎鼎有名的海派女作家,文笔之中很好地记录了老上海的过往今生,是了解沪上文化的很好途径。

她爷爷是著名的银行家程慕灏,中银香港的创始人之一,中银总行常务董事。

当年茅盾先生创作《子夜》的时候,因为对金融和股票交易不懂,于是求助了程慕灏。

在程慕灏的安排下,混进了银行里实习,详细了解了金融行业的运作后,为《子夜》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嫂子得名家熏陶,可不是我这样的野路子能比的,有机会一定向嫂子好好学习。”

程乃姗性格很是开朗,一点也没有陌生感。

“年纪轻轻的,真虚伪。我可写不出你那样的文章,学都学不来的。”

李子成陪着她往里走,脑子里回想着这位的文风和笔墨。

“人各有长,嫂子常年往来于沪上和香港,于这两地的见闻最有感触。只需要将这些感触融汇于文笔之间,便自成一家之言,在文学领域当拥有一席之地。”

程乃姗登即站住,眼睛里满是异彩。

“你也是这么想的吗?如果连你这个大作家都觉得可行,那我就放心啦。”

贝念书赶忙道:“嫂子,你要是有了文章,可得交给我们上海文艺。”

见他一副迫不及待的样子,李子成拿他开玩笑。

“别的编辑为了组稿,天南海北地跑。你可倒好,净找自家人下手。”

一群人哄堂大笑,贝念书也没有任何不好意思。

“我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明明身边就有两个了不起的作家,何必舍近求远呢?”

等他们走进去,贝聿成已经朝李子成招手。

“快过来,让你九姑外婆好好看看。”

瞬间一群长辈的目光都集中在了李子成身上,换个心理素质差的,被这么多人看着恐怕手脚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