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引子:大钊缅怀先烈抒感慨 隔窗凭吊起义纪念地
1917年5月初的一个夜晚,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坐火车东行,去昌黎五峰山,一路写下观感。然后在9、10、11日《甲寅》杂志上连续发表了《旅行日记》。他这样写道:“昨晚八时三十五分,由北京乘京奉通车出发,幸乘客不甚拥挤,余因得二三尺地以容身。车中灯光暗澹,众客多沈沈睡去,余则手一第三卷第二号《新青年》杂志以消旅闷。”“天将破晓,过雷庄,猛忆此为辛亥滦州革命军失败之地,白亚雨先生,王金铭、施从云二队官及其他诸烈士,均于此地就义焉。余推窗北望,但见邱山起伏,晓雾迷濛,山田叠翠,状若缀锦,更无何等遗迹之可凭吊者,他日崇德纪功,应于此处建一祠宇或数铜像以表彰之。然国人素性,但知趋附生存之伟人,不欲崇礼死去之英雄,斯等事又何敢望哉!正驰想间,曙光一线,滦州城已映入余之眼帘,更联类忆及辛亥之役,张绍曾将军拥一师劲旅,虎踞此处,与吴绶卿、蓝天蔚二将军谋取燕京,震摇根本,煌煌一电,足寒清廷之胆,而十九信条之颁布,遂为逊位诏之先声,此其遥助义军之声势者,不少也。惜乎机事不密,绶卿既遭人暗杀,张君亦被迫去职,蓝君又不得不去兴京,此蓬蓬勃勃之北方民军之势力乃大受挫折,卒以三营之众为最后之牺牲,最后之纪念,此诚吾人今日思之犹有余痛者也!使吴、张、蓝三君之计画实现,则民国何至有癸丑之役,何至有西南之役,又何至有今日之局面也?厥后,蓝君竟未一握兵权,张君虽曾任绥远将军,时袁氏称帝之阴谋已见端倪,张君一日语人云:‘有某在,彼何敢称帝?’为袁侦所悉,旋即解职矣!由是观之,张君之志,不可谓不大,其气亦不可谓不勇,惜于深沈二字,尚欠工夫。国家多难,老成相继凋谢,求足备干城之选者能有几辈?如张、蓝其人者正宜厚自修养,为国自爱耳!”
时隔两年之后,李大钊又去昌黎五峰山,后来他在《五峰游记》,里面也写道:“我们那晚八时顷,由京奉线出发,次日早晨曙光刚发的时候,到滦州车站。此地是辛亥年张绍曾将军督率第二十军,停军不发,拿十九信条要胁清廷的地方。后来到底有一标在此起义,以众寡不敌失败,营长施从云王金铭,参谋长白亚雨等殉难。这是历史上的纪念地。”在这些文章中,李大钊扼要地写出了辛亥滦州起义的情况,表达了对推翻满清、实现共和、抛头洒血的革命先烈的无限缅怀之情。其中有一人更让他充满无限敬仰,那就是李大钊在北洋法政学堂的老师、后牺牲于滦州起义的白雅雨(白亚雨名毓昆,字雅雨,号铣玉。在诸多纪念白亚雨的文章中,多用白雅雨)。白雅雨是江苏南通人,出身于书香之家,18岁时考中秀才,为州首(第一名),曾求学于江阴南菁书院、上海南洋公学。毕业后任聘于南洋公学附中、澄衷学堂执教史地。1899年,白雅雨结识了具有民主革命思想的蔡元培等人,并与从事革命活动的章太炎、邹容、张键、章士钊等人有来往。1904 年随蔡元培加入光复会,后随蔡一起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孙中山的策动下,南方革命风起云涌,而北方较为平静,为与南方相呼应,需要有一批革命志士去北方组织发动,白雅雨主动请缨,受命北上,在天津北洋法政学堂和北洋女子师范学堂任史地教员。他一面教书,一面积极从事革命活动。
白雅雨痛恨清廷腐败,在教学中积极宣传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生起来关注国家前途和命运,培育了一批出类拔萃的爱国革命青年。其中,白雅雨给予李大钊的影响最大亦最深远。李大钊1907年到北洋法政学堂求学,一年后,白雅雨做他的史地老师。白雅雨渊博的史地知识,鲜明的爱国思想,献身革命的豪情壮志深深地影响并强烈地吸引着年轻的李大钊。师生二人志气相投,经常在一起促膝谈心,交流思想,研究时事,探讨救国救民的真理。白雅雨的谆谆教导,在李大钊心坎里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对李大钊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震动全国。白雅雨认为,京、津是“清室之根本”,在那里发动革命可直击其要害。因此,他极力主张组织发动京、津起义,以达到推翻满清之目的。他以组织红十字会的名义,聚众演说,宣传革命道理,并十分重视革命队伍的扩大,把许多有志青年,培养吸收为同盟会会员。11月,白雅雨在法租界的生昌酒楼与李大钊、凌钺等人建立了天津共和会,首批会员有20余人,白雅雨被公推为会长,负责领导工作。天津共和会成立以后的工作目标和任务主要是两个:一个是联络北京附近的革命团体进行武装暴动,另一个就是策动驻防滦州的清朝新军举行滦州起义。12月2日,白雅雨等在天津召集津、京、滦(州)、通(州,今通县)、石(家庄)等地革命同志50余人开会,决议在天津成立各革命团体总指挥处,白雅雨被推举为交通部长兼滦州起义指挥之一。
12月14日,他又以同盟会代表身份,在天津英租界召集天津的其他革命团体,成立“北方革命协会”,以“崇奉孙中山三民主义,增进革命力量,发动武装起义”为宗旨。白雅雨等人多次分批赴滦州,与王金铭、施以云洽谈,了解情况,筹集经费,联络增援,统一行动计划。共和会组成的敢死队,由凌钺任队长,队员共14人,也进驻到离滦州城20里的坨子头,准备随时投入战斗。但是,七十九标官兵酝酿起义之事,袁世凯与其爪牙已有察觉,调兵遣将,加强了防范,而南方革命军的增援迟迟不得落实。白雅雨知道北方革命面临的危险,决定亲往滦州参加起义。他和战友告别时说道:“我来天津三年多,孜孜以求的,与诸位冒险奔波的,就是革命。如当今不加倍努力,就将付诸东流。此时,只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之路可走。成则国人所求,败则以身殉国,亦可无愧于生平!”此时白雅雨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12月31日,白雅雨只身来到滦州发动起义,3天后,滦州宣布独立并成立北方革命军政府,白雅雨任参谋长,北方的革命之火在滦州被点燃了。遗憾的是,起义很快遭到袁世凯镇压,白雅雨不幸被清兵捕获。面对反动派的严刑,白雅雨笑着对周围的官兵说:“我为革命党,自当为国死!我死没有什么可惜的,倒是你们今天做满人的奴隶,来日就要做外国人的牛马,多么令人痛心!”临刑前,白雅雨昂首向苍天,高声吟唱绝命诗:“慷慨吞胡羯,舍南就北难。革命当流血,成功总在天。身同草木朽,魂随日月旋。耿耿此心志,仰望白云间。悠悠我心忧,苍天不见怜。希望后者起,同志气相连。此身虽死了,主义永留传。”
白雅雨殉难后,李大钊痛悼不已,所以几次写到滦州起义,以此悼念牺牲的革命志士,尤其是恩师白雅雨,他所写《旅行日记》和《五峰游记》中都表达了对老师的深切缅怀。1913年,由李大钊担任编辑部部长的《言治》月刊创刊,第一期就刊登了《白雅雨烈士传略》。白雅雨烈士的英雄气概和牺牲的壮举深深地感染了李大钊。1923年,李大钊在庆祝母校成立18周年的大会上作了《十八年来之回顾》中说:“革命派运动,像本校教员白雅雨先生,奔走于滦州第二十师(镇)军队中,后殉于难”。“那追悼白先生挽联中的字句,今天我来这礼堂,还仿佛有人念给我听。”李大钊饱含深情追忆老师的功绩。每当他回眸当年华夏大地上的那一场敲响中国两千年封建帝制丧钟的辛亥革命风暴,追思白雅雨光耀千秋的丰功伟绩和慷慨就义的高风亮节,心中对老师白雅雨充满崇敬之情。也正是在白雅雨的影响和带动下,使得李大钊投身于救民族于危难,救人民于水火的事业中,为了“改进立国之精神”“求一可爱之国家”而勇敢地承担起救国救民的重任,矢志不渝地努力于民族解放的事业,并为此“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他决意要像白雅雨老师那样“为主义而来,为主义而去”,为“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而献身。在白雅雨牺牲15年后,李大钊在军阀的绞刑架下英勇就义,这与白雅雨牺牲的情形何其相似!时值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纪念滦州起义110周年之际,写此小说,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