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争议
大殿内,一排排大臣跪坐着手持芴板,一脸严肃,听着最近各地起义的汇报。尉氏樊并起义,杀陈留太守严普等地方官吏,自称为将军。后李谭等人反叛击杀樊并,
之后山阳铁官徙苏令等二百二十八人攻杀长吏,盗库兵,自称将军,经郡国十九,杀东郡太守及汝南都尉,已经平定。
刘骜坐在大位之上,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疲倦,手指轻轻摩挲着扶手,思绪仿佛飘向了遥远的地方,改元永始之后,这些接连不断的起义和动荡,只不过每次都有惊无险都平定。
“陛下,”翟方进的声音打破了短暂的沉寂,“御史大夫王峻,以及大将军王音,已于昨日病逝。”
刘骜微微一怔,抬眼看向翟方进,眼中闪过一丝悲痛。王峻当任少府协助王莽在皇家纸坊上,为朝廷增加了不少收入,后来担任御史大夫,也是勤勤恳恳,王音就更不用说了,两人都是朝内少有的忠臣。
刘骜缓缓点了点头,声音有些沙哑:“这两人都是忠心耿耿,朕会为他们厚葬。”之后随即下诏,其子王舜嗣侯,以及厚葬王峻。
翟方进继续说道:“陛下,各地的起义虽然已被平定,但余波未平。山阳、东郡等地的百姓依然人心惶惶,不少地方官员也因恐惧而治理不力。若不及早安抚民心,恐怕还会引发更大的动乱。”
刘骜沉默片刻,不仅仅是几个领头人的野心,多年的天灾人祸,沉稳的说:“传诏下去,立即派遣使者前往各郡国,减免今年的赋税,开仓放粮,救济灾民。
翟方进连忙应道:“陛下英明!”
刘骜这样子顶多是饮鸩止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刘向踩着白袜走了上来,拱手说:,陛下几经天灾起义,昌陵已然耗费多时,到现在还没建成理应停工,另选他处才不会劳民伤财。
光禄大夫所言有理,罪魁祸首,正是陈谢二人,朕深感惭愧,不能明察秋毫,刘骜愤怒的说道。
对于陈汤的欺骗,刘骜非常的愤怒,这样子后人会对,他作出怎样的评价,所以对这两个人重罚。
刘向从宽大的袖袍中缓缓掏出奏书,双手恭敬地呈于面前,神色中带着几分恳切:“陛下,陈汤昔日之功绩录,功不可没,此次之失,望陛下念及旧功,网开一面。”
刘骜在奏书上徘徊,最后抬起头,看向四周围的大臣们,问道:,你们认为这件事应该怎么处理?
一时间,大殿之内鸦雀无声,众臣面面相觑,各怀心思,片刻之后,王商率先打破了沉默,站起身来,言辞恳切地说:“陛下,陈汤曾为国效力,立下赫赫战功,如今虽有小过,然其忠心可鉴,望陛下明察。”
孔光也随之附和道:“大将军所言极是,今日之失或出于一时疏忽,而非故意为之,陛下若能宽容待之,必能激励群臣。”
淳于长亦表态支持:“若因小过而弃之,实乃我朝廷之损失。望陛下三思而后行。”
翟方进却持不同意见,神色严肃:“陛下,国法如山,不容轻徇私情。陈汤此次之失,已触犯律条,若不严惩,何以服众?”
朱博亦紧随其后,言辞犀利:“陈汤虽有战功,但功过不能相抵。此次之失,若不重罚,恐日后无人能守汉律。”
两派大臣各抒己见,大殿之内气氛愈发紧张。
刘骜眉头微蹙,慢慢起身,迈下台阶,头顶的玉旒轻轻摇晃,扫视着这两派的大臣,做出了决断:,“陈汤与解万年,罪恶深重,贬为庶民,发配敦煌。”
王商见状,急忙上前一步,欲再谏言:“陛下……”
“退下!”刘骜一声厉喝“朕意已决,休要再多言!”
王商被这突如其来的呵斥吓得不敢再言,只能黯然退回原位。
刘骜的语气渐缓:“陈汤虽有昔日功劳,然今日之过,亦不可轻饶。朕念及往昔,已留他性命,此已是仁至义尽。望诸位大臣以此为戒,莫要再有二心。”
之后宣布退朝,大臣们纷纷走了出去,有的则三五成群,低声交谈,在议论着今日的朝议,殿门缓缓合上,发出沉重的声响。
北阙门外,王莽不断地来回走动,正在等候着结果。王商走了出来,一脸失望地道:“巨君,我等已然尽力了,陈汤被贬为庶民,流放敦煌。”
王莽对这个结果显然不满意,因为陈汤流放敦煌无疑是九死一生。
这声音打破了北阙门前的沉寂,大臣们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王莽双膝跪地,额头几乎贴在地上,声音带着几分哽咽:“陛下,臣愿放弃一切爵位,只求陛下开恩,不要让陈汤流放敦煌!”
天色渐暗,天空下起了微微小雨,雨丝细密而轻柔,如同天空中垂落的轻纱,给这沉闷的未央宫添上了一抹朦胧的忧伤。
王莽的衣衫已被雨水湿透,却依然坚定地跪在那里,仿佛时间已经凝固,他的身后,一些大臣面露同情之色。
淳于长冷眼旁观,没想到你王莽也有这一天,也是心里暗自窃喜,看怎么收场,撑起一把雨伞,转身离去。
大殿之中,刘骜听到这一消息,叹了口气,望着窗外渐浓的雨幕,这是何必呢?
旁边的宋典小心翼翼地说道:“陛下,要不要命令新都侯不要再跪了?”
刘骜摆了摆手,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不用了,让他跪着吧。”
知道王莽的性格,对于这件事决定了,他一定不肯放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