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帝内经》大纲
《素问》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1.掌握黄帝内经第一问(问在如何活百岁)。
2.掌握病因发病学观点。
3.掌握肾气主宰人体生长壮老已全过程。
4.熟悉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养生。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1.掌握四季养生的范式。
2.掌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3.掌握治未病原则。
4.熟悉顺应阴阳的规律就是遵道而为。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1.掌握生之本,本于阴阳。
2.掌握阳气的重要性。
3.掌握煎厥、薄厥的病机。
4.掌握阴阳相互为用的关系。
5.掌握阴阳之要。
6.掌握五脏五味关系。
7.掌握长寿的筋、骨、气血标准。
8.熟悉调顺阳气的重要性。
9.熟悉阳气功能失调——阳气受邪的病机。
10.熟悉阳气功能失调——阳气壅塞的病机。
11.熟悉阳气功能失调——大偻、脉瘘、痈肿、风疟的病机。
12.熟悉风为百病之始,精神清静而不病。
13.熟悉一日中人体阳气的盛衰变化。
14.熟悉阳气功能失调——伏气发病。
15.了解五味过盛的病机。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1.掌握藏精是不病的关键。
2.熟悉一日之时可阴阳。
3.了解四时五脏阴阳应象。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1.掌握阴阳总纲、治病求本。
2.掌握阴阳特性——阴阳消长、阴阳转化,以及飧泄、䐜胀病机。
3.掌握大自然中的阴阳交流状态、人体阴阳分布状态。
4.掌握阴、阳、味、形、气、精相互转化的关系。
5.掌握阴阳与性味的关系,壮火与少火的特点。
6.掌握阴阳发病的机理。
7.掌握阴阳标志。
8.掌握因势利导的治法。
9.熟悉外感邪气致病特点。
10.熟悉四时伏气发病。
11.熟悉能冬不能夏,能夏不能冬。
12.熟悉邪气入里次序。
13.熟悉不同邪气致病部位具有倾向性。
14.熟悉阴阳在针法中的指导作用。
15.熟悉阴阳在四诊中的指导作用。
16.了解人与天地相参——人有五脏化五气。
17.了解五行与自然界、人体的对应关系。
18.了解七损八益概念,人四十以后的生命阶段特点。
19.了解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
20.了解人与天地相应而通于五脏。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1.掌握三阴三阳之离合。
2.了解阴阳具有无限可分性。
阴阳别论篇第七
了解十二经应十二月。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掌握脏腑之间十二官的关系。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1.掌握人吸收天地之气而生。
2.掌握五脏所主。
3.了解人与天地相参——人体应天时。
4.了解五运概念及重要性。
5.了解嗜欲不同,各有所通。
五脏生成篇第十
1.掌握肢、节、筋、脉、气、血的从属关系。
2.掌握血是机体发挥功能的物质基础。
3.熟悉五死色、五生色、五善色。
4.了解五脏所合。
5.了解过食五味则病生。
6.了解人体针刺基础。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1.掌握奇恒之腑的概念。
2.掌握传化之腑的概念。
3.掌握魄门亦为五脏使。
4.掌握五脏六腑的鉴别标准。
5.掌握水谷入口,胃肠虚实交替。
6.掌握气口独为五脏主。
7.掌握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熟悉砭石、毒药、灸焫、九针、导引等因地制宜的原则。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1.掌握精神情志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
2.熟悉上古之人祝由的缘由。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1.掌握阳虚水肿的病机及治疗方法。
2.熟悉今世之人用汤液的缘由。
3.熟悉精神在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4.熟悉病人为本,医者为标。
玉版论要篇十五
掌握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了解人与天地相参——人气与月数相应。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1.掌握精明五气——五善色、五恶色。
2.掌握五脏者,中之守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3.掌握五脏者,身之强也;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4.掌握脉象四时变动特点。
5.熟悉诊法常以平旦。
6.熟悉司外揣内的诊法。
7.熟悉脉者,血之府。
8.了解持脉有道。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1.掌握平人脉象。
2.掌握虚里的概念、定位及临床意义。
3.掌握脉无胃气则死。
4.熟悉妊娠脉诊法。
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
1.掌握脾居中央以灌四傍。
2.掌握五脏传变的机理。
3.掌握五实死、五虚死定义及治疗方法。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掌握三部九候的定义。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1.掌握人体气血及水谷的循环路线。
2.熟悉人之勇怯对发病的影响。
3.熟悉生病起于过用。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掌握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1.掌握五脏所伤。
2.了解宣明五气的其他内容。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熟悉六经气血常数。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1.掌握古人生命观——以人为本,人生于天地之间。
2.熟悉以外知内的一般规律。
3.熟悉人与天地相参——天之阴阳以应人之虚实。
4.熟悉五行相克关系。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1.掌握刺法基本原则——法天则地,合以天光。
2.掌握上工救其萌芽。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掌握人与天地相参——经脉与天时相应。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1.掌握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2.了解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1.掌握太阴阳明为表里。
2.掌握阳道实,阴道虚。
3.掌握脾溉四时与脾不独主时。
4.掌握脾为胃行其津液。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掌握四肢者,诸阳之本也。
热论篇第三十一
1.掌握伤寒与热病的关系。
2.掌握两感于寒。
3.掌握伤寒留有余热的机理。
4.掌握伤寒留有余热的治疗及禁忌。
5.掌握病温与病暑的鉴别及暑病治疗方法。
6.熟悉伤寒传变规律及特点。
7.熟悉伤寒中于阳与中于阴的治疗方法。
刺热篇第三十二
了解五脏热的表现。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1.掌握阴阳交的定义、病因、病机。
2.掌握正邪相争而发病的机理。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1.掌握不仁、不用的病机。
2.熟悉胃不和则卧不安。
3.了解人之病热机理。
4.了解人之病寒机理。
5.了解骨痹的定义。
6.了解肉苛的病机。
7.了解形神不合而发病。
疟论篇第三十五
熟悉不可针刺的情况。
刺疟篇第三十六
了解疟病的治疗。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了解鼻渊、气厥的病机。
咳论篇第三十八
1.掌握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2.掌握人与天地相参——脏气时节受病。
3.了解五脏咳。
4.了解六腑咳。
5.了解此聚于胃,关于肺。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1.掌握疼痛的病机。
2.掌握百病生于气。
3.了解人与天地相参——医学模型。
4.了解不同类型疼痛的病机。
5.了解情志改变人体气机而致病。
腹中论篇第四十
了解不可服用芳草、石药的原因。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了解不同经脉的腰痛。
风论篇第四十二
了解风病的临床表现。
痹论篇第四十三
1.掌握痹证的病因及分类。
2.掌握五脏痹。
3.掌握脏腑内虚。
4.掌握饮食不节。
5.掌握荣气与卫气的区别及其在痹证发病中的影响。
6.掌握痹证不发病的条件。
7.熟悉痹证不痛的病机。
痿论篇第四十四
1.掌握痿证的病机。
2.掌握肺热叶焦的病机。
3.掌握治痿独取阳明。
4.熟悉脉痿、筋痿、肉痿、骨痿的病机。
厥论篇第四十五
1.掌握寒厥、热厥的定义。
2.了解热厥的病机。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1.了解人卧而不安的病机。
2.了解人不得卧的病机。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1.了解九月而喑的病机。
2.了解息积的定义。
3.了解伏梁的定义。
4.了解厥逆的定义。
5.了解脾瘅的定义、病机及治疗。
6.了解胆瘅的定义、病机及治疗。
7.了解胎病的定义、病机。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了解肺雍、肝雍、肾雍的临床表现。
脉解篇第四十九
1.了解肿腰脽痛的病机。
2.了解少阳、阳明、太阴、厥阴经脉所病的病机。
刺要论篇第五十
1.熟悉针刺勿伤病进之位。
2.了解针刺之要。
3.了解病邪留于人体具有层次性。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了解针刺深浅部位的要点。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了解不可针刺的情况。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了解虚实之要。
针解篇第五十四
1.了解虚实病邪的针刺要点。
2.了解人与天地相参——人之身形与针相应。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了解疝、筋痹、肌痹、骨痹、狂的定义。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了解邪气由表入里的过程。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了解五脏本色贵守常。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掌握溪谷之会。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了解气腑之所在——三百六十五穴。
骨空论篇第六十
1.了解督脉为病的机理及治疗原则。
2.了解灸法治疗寒热疾病的选穴。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1.掌握玄府的定义。
2.了解四季取穴要领。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1.掌握守经隧的重要性。
2.掌握神、气、血、形、志的虚实病机。
3.掌握虚实病机与气血的关系。
4.掌握气血是人体重要的物质基础。
5.掌握平人的标准。
6.熟悉病因的分类。
7.熟悉阳虚、阴虚、阳盛、阴盛的特点。
8.了解五脏可生虚实之变。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熟悉缪刺的定义。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熟悉除邪气以奉人气而生。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1.掌握分清标与本的重要性。
2.掌握二便不利治其标的优先性。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1.掌握万物生化以阴阳为纲。
2.熟悉以阴阳为纲的宇宙变化观。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1.掌握阴阳以象谓之。
2.了解中医与古代文化的联系。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1.掌握升降是天地之气交流的形式。
2.掌握人体气机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
3.了解天地交流是世间万物变化的动力。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1.掌握知道者,必博古通今,晓变化之理。
2.了解上古对中医的要求。
3.了解天地六度动变。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1.掌握用药知度、食养尽之、无伐天和。
2.掌握顺应自然。
3.了解大自然的气机变化。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1.熟悉气机运行的关键在于不违背规律。
2.了解天地相互运动是守常的前提。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
1.掌握戾气的治疗手段:①不相染;②正气内存;③避其毒气。
2.了解医者当明升降之道。
3.了解治疗肺病的关键在于调理气机。
4.了解守神的重要性。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
1.掌握发病的重要条件:①脏虚;②感邪。
2.掌握饮食劳倦伤脾,水湿环境伤肾,异常情绪伤肝。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1.掌握病机十九条。
2.掌握正治。
3.掌握反治。
4.掌握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5.掌握五味偏嗜消耗,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6.熟悉中医学的治疗目的——以平为期。
7.了解天地合气万物化生。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掌握古时对中医知道者的要求。
示从容论第七十六
了解二火不胜三水。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1.掌握气内为宝。
2.熟悉脱营、失精的定义。
3.了解圣人治病的要求。
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熟悉诊疗过程中的四种过失。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了解三阴三阳的功能。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了解五脏气虚所梦病。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1.了解五脏之专精。
2.了解泣涕与情志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