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一般来说,中国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早期实践可以追溯到清末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时期建立的新式学堂。100多年来,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实践不断探索,取得了很多成绩,也走了一些弯路。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性质的完全改变,必须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制。于是,无论在教育制度方面,还是在教育理念层面上,当时苏联的较为成熟的社会主义教育体制就成为我们学习的对象。经过几年的改革,我国大学基本建成了适应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的集权管理和条块分割的高校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从计划走向市场,从粗放走向集约,从集权走向分权,现代大学制度的去行政化改革陆续被提出并持续获得广泛关注。建立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现代大学制度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
近些年来,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基本厘清了对现代大学制度的理论认知,基本建立了相应的主体框架、制度规范和治理结构。但是,如何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与我国政治经济体系有机结合,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相结合,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则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长期课题与挑战。
第一,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顺应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潮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水平的必然选择。自1810年普鲁士教育部长威廉·冯·洪堡提出“学术自由、学术与教学相统一”的现代大学理念,并受命组建柏林大学,现代大学的办学思想在世界各国广为传播。目前,大多数大学在组织架构、制度设计以及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等方面都实现了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的原则,符合大学这一学术组织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力地提高了学术科研水平。只有学习借鉴国外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先进经验,不断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深化改革的实践,尽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才能在更广的领域、更高的层次上与世界一流大学开展学术合作、人才交流,进而又好又快地提高我国高校的办学水平;才能更好地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学术科研水平高、自主创新能力强,既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又有广阔的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提高国际话语权。
第二,从我国现代大学发展的桎梏来看,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妥善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必由之路。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学科门类齐全的总体格局,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然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高等教育体制还存在很多问题。在体现大学与政府关系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制度方面,政府管理的行政色彩较重,教育部门的角色定位不准确、职能转变不彻底、服务指导不合理、教育法规不健全,大学的自治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在体现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关系的高等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方面,学术研究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学校管理的民主化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高校内部管理体制需要不断改革与完善。高等教育体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了我国高校的教学质量、科研能力和办学水平。为了更全面、系统、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坚持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改革宏观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和微观的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明确政府、高校和社会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角色和定位,厘清高校内部行政、学术、管理之间的逻辑关系,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优化大学生态,彰显办学特色,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此外,国家出台的一系列重要政策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坚实的政策保障。近年来,高等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就进一步改革高等教育体制、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2010年7月29日正式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完善治理结构、加强章程建设、扩大社会合作、推进专业评价等方面阐述了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措施及要求。为了将改革教育体制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同年10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出台,其中详细规定了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重点任务、试点地区和高校等。2017年,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颁布了《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建议高校根据办学实际需要和精减、效能的原则,自主确定教学、科研、行政职能部门等内设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推动学术事务去行政化。除了一系列对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战略性政策、文件颁布之外,国家领导人还多次在各种讲话中反复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性。例如,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我们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流大学,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中国人民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中明确指出,“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为进一步推进高校去行政化进程,去除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思想和体制障碍,促进高等教育协调发展,2015年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强调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实行管、办、评分离,明确政府、高校、社会三方权责的关系,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教育治理结构。2015年10月,国务院出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基本构想。2017年春,教育部等三部委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中更是明确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时间进程以及质量要求。2020年7月,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法治工作的意见》,为推进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高等学校法治工作做出了具体指向。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高等教育现代化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构成要素。可见,有关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政策设计已呈体系化发展。
第三,从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趋势来看,现代大学制度的相关研究一直是学术界观察和剖析高等教育综合改革领域的重要命题。在中国知网以“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为搜索对象、以“现代大学制度”为主题或关键词进行文章检索,结果发现,我国关于“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大致始于2000年(该年仅查询到4篇文章),2000—2010年发文量一直呈波浪式上升趋势,2010—2013年发文量骤然上升,2013年发文量达到峰值,之后发文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见图1-1)。同时,随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深入推进以及教育政策的相关保障支持,学术界对于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逐渐转向高校治理,文献研究更聚焦、更微观。为此,在中国知网以“高校治理”作为主题或关键词,并选择“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进行文章检索(见图1-2)。由此可见,在2011年之前,关于“高校治理”的文献发文量较为式微,在2011年之后的文献发文量虽时有下降倾向,但总体呈螺旋式上升态势。

图1-1 “现代大学制度”期刊文章发表年份分布

图1-2 “高校治理”期刊文章发表年份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