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视域下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拓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式形成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家战略层面的地位也更加明确。至此,“五位一体”的发展方略更加完善,就是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五位一体”发展目的更加明确,就是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五位一体”发展内涵更加丰富,就是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五位一体”发展道路更加广阔,就是要以“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近年来,我国绿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新的重大决策部署。在此背景下,绿色发展成为摆脱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约束两难困境的必然选择。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共同追求的梦想。作为一个历史文化久远的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党和国家尤为重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工作。2020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人民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全面消除了绝对贫困,带领各族人民一道迈入了小康社会。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踔厉奋发,在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的背景下,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议题,对于少数民族地区而言,这项议题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首先,已脱贫少数民族地区的巩固拓展任务重:已脱贫县、村、户的巩固基数大,多数民族脱贫地区自身发展的基础依然薄弱,在帮扶力量减弱或遭受意外变故情况时,返贫与新生贫困风险相对较大;其次,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分布多在生态保护范围内或生态环境脆弱区域,依靠传统开发式扶贫的发展路径受限,在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质言之,少数民族地区在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面临着发展与保护的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开创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于此,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遵照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内容,将巩固与拓展、发展与保护等重要议题统合思考,运用绿色发展和贫困理论,通过实地调查、数据分析、比较分析与案例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民族地区巩固与拓展脱贫成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发展基础和民族地区绿色发展模式等内容展开系统研究。创造性地提出绿色扶贫的概念,绿色扶贫是指欠发达地区(含脱贫地区、生态脆弱区)在探索与逐步形成适宜的发展模式中参与主体在设计、制定、实施等环节充分融入了对生态环境修复、保护与开发的原则,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在借鉴已有的绿色发展测量体系和指标的基础上,本研究结合民族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客观发展条件与社会历史文化等特征,研究设计了针对该地区农户个体在“居家生活、农业生产、市场行为和环保意识”四个维度的绿色发展测量工具,并在四川凉山地区开展了入户调查工作。通过数据分析与实地走访发现如下。

一是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成效显著。尤其表现在住房、收入等满意度方面,消除了绝对贫困,极大的改善了低收入人口的生活水准,但同时也要认识到这种改变更多来自外部力量的扶持,短期内仅凭个人或者家庭整合力量很难持续向上发展,返贫风险增高。

二是民族地区环境污染问题显现。在缺乏严格监管与个体认知有限的双重因素下,先发展后治理的模式在部分地区出现,生产生活污染、绿色环保意识缺乏等问题突显。必须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发展中兼顾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把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作为重要任务,重点解决好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从而更好的发挥生态优势。把推进绿色生产发展作为主要任务,着力构建以绿色发展为未来主线的农业生产体系,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的产业发展模式。

三是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必要条件。精准扶贫期间,政府投入巨大,对交通道路、水利灌溉、教育医疗等涉及民生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应修尽修、提档升级,极大地缩小了城乡基础设施的差距,但客观差距依然比较明显。在转向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还要把增加增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实现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作为重要任务,促进公共教育和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资源向农村尤其是少数民族村落倾斜,为农民解决生活方面的后顾之忧。

四是核心点、关键点依然在于实现人的现代化。创新就是由少数人推动的变革,在推进民族地区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实现农民思想和能力的绿色化也是一项重要工作,应该通过“扶持一个,带动一片”的方式提升农村工作的精准高效。针对农民群体的结构特征,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本地村民,还要充分利用城镇农业人才,筑巢引凤,吸收优秀人才参与“三农”建设。

综合分析认为,传统开发思路的缺陷在于既没有充分认识到民族贫困地区的地方文化、社会历史特质,更没有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去系统思考。本研究通过对四川凉山州大量精准扶贫案例的总结发现:在立足本地优势的基础之上,通过政策牵引、外部资源输入、内生动力培育相结合的方式,能够促进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带动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最终惠及农户,激发内生动力,形成一个以绿色发展脱贫奔康的良性循环。所以,民族地区的发展模式不是“天下大同”,而是建基于现实基础与理想目标的综合考量之上谋划出来的。除此之外,还应该借鉴以下有益经验:比如形成绿色扶贫工作框架、绿色扶贫的地方性知识发掘与利用、多样化的绿色发展方式、“政府+”生态模式的培育、主体能力的梯度建设、注重环境保护与开发的有效性与有限性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本研究认为,对生态环境的利用与保护,既是对人类发展需求的满足,也是对人类文明延续的责任。绿色扶贫不仅符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要求,而且也符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需要,实现民族地区朝向绿色发展转型,就要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体目标设定下,主动对标“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等要求。本研究最后提出要构建民族地区绿色扶贫长效机制,包含六个方面的机制建设工作:一是要建立可持续的政策保障机制;二是完善多主体协同治理的参与机制;三是完善法治保障机制;四是构建面向未来的产业发展机制;五是夯实人才技术的支撑机制;六是探索群众内生动力的培育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