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追赶的经济体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宏观经济学常识:我之支出,他之收入

一个人的支出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住户部门和企业部门的支出和收入决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而正是这种联系让经济学既充满趣味又独特无比。经济学的趣味性在于,居民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使得一加一通常不等于二。

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经济主体(A和B),每一个经济主体从另一个经济主体购买1 000美元的商品。如果A为了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决定将收入的10%(100美元)用于储蓄,减少向B的100美元商品购买,则B用于向A购买商品的收入也将减少100美元。B的收入从1 000美元减少至900美元,并将向A购买商品的支出减少100美元,则A的收入降至900美元。A原想将收入的10%用于储蓄,结果仅储蓄了90美元,而不是最初计划的100美元。可以看到,两个经济主体之间的互动,会导致一加一不等于二的情况。

如果只有两个参与主体,则它们之间的反馈回路可以被轻易识别。而当出现千百万个参与者时,情况就不一样了,但一个人的支出是另一个人的收入,这一原则不会改变。

收入与支出之间的这种互动关系还意味着,在国家层面,如果一个群体在储蓄,那么另一个群体必然在做相反之事(即“去储蓄化”,dissaving),从而保证经济正常运转。“去储蓄化”通常以借贷方式呈现。如果所有人都在储蓄,而无人“去储蓄化”,则储蓄将从整个经济体的收入流中漏出,结果是所有人的收入都会减少。

例如,如果一个人收入1 000美元,将其中900美元用于消费,100美元用于储蓄。用于消费的900美元会成为另一个人的收入,并继续进入经济循环,而储蓄的100美元通常会存放于金融机构,比如银行,并贷款给最能高效使用资金的其他主体,一般来说是企业主体。企业借款后支出这100美元,经济体中的总支出等于900美元加上100美元,与最初的1 000美元收入相等,经济将继续向前运转。

但是,如果这100美元找不到借款人,则这100美元还存放于金融机构,经济体的总支出会从最初的1 000美元萎缩至900美元。以此类推,如果人们获得900美元的收入后,将其中的10%用于储蓄,而只消费810美元,且储蓄的90美元找不到借款人,那么经济规模将继续萎缩10%。以上的过程证明,当一个国家存在储蓄者时,借款人是何等的重要:有人储蓄就必须有人借贷,否则经济将不可避免地陷入萎缩。只要储蓄的资金没有被全部用于借贷和消费,经济规模就会出现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