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合成谬误与节俭悖论
作为宏观经济学鼻祖,凯恩斯对这种“每个人都想储蓄,但因为无人愿意借钱,储蓄目标难以实现”的情况有过专门的命名,他称之为“节俭悖论”。这是一个悖论:如果所有人都想储蓄,则经济会衰退至较低的稳态水平,其结果是无人能够储蓄。
将良好的个体行为进行加总,却出现坏的结果,这一现象被称为“合成谬误”。举例来说,一个农民可以通过努力种植更多的农作物来增加收入,但如果所有农民都这样做,虽然他们的共同努力带来了丰收,但农作物价格会下降,农民的收入反而比他们最初预期的有所减少。
节俭悖论就是这样一个合成谬误问题,宏观经济学充满了这类问题。事实上,研究宏观经济学(而不是微观经济学或工商管理学)的真正动因,应该是学会识别这些违反日常直觉的合成谬误,从而避免掉入陷阱。
换句话说,如果一加一永远等于二,那么我们只需将所有的住户、企业行为进行加总,便得到了总体结果。在那样的世界,如果前例中的A和B都想储蓄100美元,那么经济体的总储蓄金额就是200美元,我们也就没有理由去区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这两门学科了。但是,当不同行为之间的互动和反馈回路产生合成谬误问题时,一加一通常不等于二,这就是宏观经济学(不是将所有微观经济结果进行简单加总)能发挥作用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讲,微观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将外部环境视为给定,而宏观经济学则是一门关于反馈回路的科学。
凯恩斯意识到经济体中普遍存在的合成谬误问题,并提炼出总需求的概念。而在此之前,大多数人认为一加一总是等于二,宏观经济学这一门学科并不存在。正因如此,1936年凯恩斯在大萧条(对应前文举例中的500美元稳态的经济规模)期间首次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被认为是宏观经济学的开创性著作。当借款人消失时,合成谬误问题将变得尤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