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航拍发展史
航拍的发展历史不过短短百年,由于它受制于搭载的航拍平台,因此它与航空发展史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空中飞行充满了向往,渴望像鸟儿般自由自在地翱翔,用另一种全新的视角俯瞰大地。在古代时期,中国人相继发明了竹蜻蜓、风筝、天灯等可以飞入空中的人造物。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尔希塔斯制作出会飞的机械鸽。
进入文艺复兴时期后,欧洲的学者们开始尝试载人航空器的设计。到了18世纪末期,工业革命给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人类的航空技术也因此开始迅速发展,热气球、飞艇、滑翔机和飞机等众多现代航空器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相继被发明并发展成熟。随着航空业的大力发展,再加上法国的达盖尔于1839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实用的相机,至此航拍的两大要素就集齐了。
阿尔希塔斯制造会飞的机械鸽
历史上最早的航拍是由法国著名摄影师费利克斯·纳达尔完成的。1858年12月的一天,他驾驶热气球在法国巴黎的上空用老式的湿版照相机进行摄影,并且花了20分钟在吊篮的暗室里完成了从涂制到拍摄再到冲洗的过程。这一创举第一次向人类展示了“上帝视角”。
除了热气球,航拍爱好者们还尝试过多种平台。1882年,英国气象学家阿奇博尔德利用一长串风筝升空,把相机绑在最下面的风筝上进行拍摄;1897年,瑞典发明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拍摄了第一幅以火箭作为搭载平台的航拍作品;1903年,朱利叶斯·纽布兰纳尔设计了一种极小的、可固定在鸽子胸前的相机,相机每30秒自动曝光一次,以此进行航拍。
费利克斯·纳达尔在巴黎上空的热气球中进行航拍
进入20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推动了飞机制造业的技术快速发展,飞机的发明呼唤着无人机的出现。1914年英国将军卡德尔和皮切尔率先提出了无人机的想法,1916年9月12日,人类历史上第一架无人机出现了,并在美国试飞成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无人机仍然活跃在军事领域。此段时期的航拍主要用途是侦查,且在军用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价值。
真正把无人机运用在影像领域的要数资金充足的电影产业。在好莱坞早期的一些片场,导演主要使用直升机搭载昂贵的Spacecam专业航拍系统进行航拍, Spacecam利用了三轴陀螺仪来实现相机系统的稳定,但是这样一来,电影的制作成本就会比较高昂。后来,随着无人机平台的不断更新迭代和电影摄像机的轻量一体化,越来越多的剧组开始使用多旋翼无人机和模仿Spacecam的陀螺仪稳定器带着电影机在空中进行拍摄工作。由此,电影产业把无人机从军事层面拉到民用层面。
由于工业制作成本不断下降,航拍影像得以进入大众视野。在早期, GoPro、GH4、A7等微单和单反相机在航拍无人机中占据主导地位,无人机厂商和相机厂商虽然密不可分却又分工明确。后来,大疆的崛起引领了无人机航拍器的一体化趋势,相机和其搭载平台不再是两个分体,使用一套操作系统就能同时对两者进行操作,甚至无人机能够和移动端建立良好的联系,这提高了操作效率,也简化了操作过程。
从冒着生命危险在热气球上进行拍摄,到无人机搭载昂贵的电影摄像机,再到消费级航拍无人机的普及,航拍走过百年,使人类获得了新的审视世界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