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表情解析:瞬间洞穿微表情之下的人心与情绪密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你是否敢于认真注视他人的脸?

我们对表情的理解有困难,是因为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未注意观察对方的面部。情绪表情的持续时间往往都很短暂,稍不留神就可能错过。某些表情转瞬即逝,这类特别短暂的表情,被我们称为微表情。大多数人要么没见过微表情,要么不知道微表情有多重要。即便是持续时间稍长一些的表情,通常也不过是几秒钟的事,我们将这类表情称为“宏表情”。能够持续 5 秒至 10 秒的宏表情实在罕见,但是如果真的出现了,就必然表示当时的情绪极其强烈,并很可能伴有声音,如哭、笑、咆哮、言语等。在这种情况下,即便你看不见对方的脸,也能知道对方的情绪状况。

不过,这种超长时间的宏表情,很可能并非真实情绪的体现,而是一种模拟表情,也就是以一种夸张的方式来演绎某种情绪。遇到这种情况,不用说你也知道那人多半只是在表演而已。

有时未必是表演,而是运用模拟表情来展示某种情绪,同时又不用承担责任。比方说,你答应别人一起做点冒险刺激的恶作剧,但是真要开始的时候,你感觉危险程度似乎超出预期。于是,你可以来个模拟的恐惧表情,这样既可以向同伴表明你的感受,也给了同伴机会释放他内心的犹豫。即便他无动于衷,也没理由嘲笑你,那不过是个模拟的表情而已,他会以为你是在夸张地表演。

因为微表情转瞬即逝,所以没观察到也情有可原,之后我们会安排一些练习来帮助你识别。但即便是那些持续两三秒的宏表情,我们也经常错过,因为我们往往不注意观察对方的面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很矛盾,面部本身是值得高度关注的。面部是主要的感觉来源,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还是主要的交流输出端(语言功能),因此,对于社交生活而言,面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此外,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会依赖面部来识别自己,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美容产业存在。要认出一个人,看脸比通过身体辨认要方便多了。一个人在尴尬的时刻,如果面部和身体分别被人拍照并登报,前者肯定能揭示更多的隐私信息。而且,人们对于他人的面部总怀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心。如果某人之名如雷贯耳却与你素未谋面,你多半会想通过照片看看他的脸长什么样,而不太可能首选一张只能看清身体的照片。如果既能看见正脸,又能看见全身,那么你多半会更多地关注面部。

然而在对话过程中,我们却很少持续注视对方的面部,看别处的时间很可能多过看对方的时间。让我们回想一下,在准备坐下来跟人聊一聊的时候,椅子通常是怎么摆放的,或者说我们通常会怎样调整椅子的位置。一般情况下,双方不会面对面头碰头地坐着,要么并排坐在一起,要么成一个交角斜对着坐。这样一来,如果大家都目视前方的话,你和对方刚好都是“目中无人”。按照上面的说法,这正好是我们在正常交谈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里的做法。想看看对方面部的时候,则需要转过头来,这只是偶尔而为之的事。

目前有人正在做一项研究,就是看交谈的双方什么时候才会互相注视。研究结果显示,在以下几种情况,说话一方会看看对方:

为了观察对方的反应(如是否同意、被逗乐、生气、感兴趣等);

当对方太久没有应声(如“嗯”“是的”“好”“哦”“嗯嗯”),你想看看怎么回事;

你想给对方一个说话的机会(如果你并不打算让对方开口,话语停顿的时候就不要直视对方)。

如果你是听话一方,则可能在以下几种情形下直视对方:一种是对方某个字说得特别重;一种是他的一个词快说完了;一种是他的语调突然升高;还有一种则是对方明显希望从你这里得到某种形式的反馈。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谈话双方至少有一方会很关注对方的面部。如果你只是一群听众中的一位,哪怕一直盯着演讲者的脸看也没什么别扭的,因为这是你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默许的。如果你在审讯别人,一直盯着对方的脸就是你的职责所在。

或者往大一点说,在任何正式的对话过程中,如果其中一方明显具有权威性,他是有权或者有义务持续观察对方面部的,反之亦然。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哪两个人是情侣,方法很简单,只要看看哪两个人不厌其烦、旁若无人地互相注视着对方的脸,就知道他们是情侣,而且还处于热恋期。

在交谈中,为什么多数时间我们都不看对方面部呢?在对方面部即将有情感流露时,我们都会有预感,而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我们为什么又会顾左右而言他呢?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表现得有礼貌,在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大人们从小就教育我们不要盯着对方的脸看。因此,我们不愿意显得无礼,也不想贸然地获取对方明显不愿表露的信息,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双方都会很尴尬。要是对方希望你了解他的感受,会用言语表达出来。所以只要他不说,你最好也别越界,这是约定俗成的礼数。注视对方面部还是一种亲密行为,只有在某些情形下才能有这个权利。比如对方在当众演说,而你是听众中的一员;或者你的社会身份赋予了你这样的权力,比如你是审讯员、雇主、陪审员、家长等;抑或是你明确表示要坦诚相见,既打算注视对方也希望被对方注视。

不看对方面部不仅仅是出于礼貌,还有一层原因,如果了解了对方的感受,我们好像就必须得做点什么才行,于是常常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要不看对方的面部,我们就什么也不用知道,或者可以揣着明白装糊涂。只要他没有用言语表达出来,你大可不必嘘寒问暖,甚至不需要有任何反应。要是他脸上明显表现出恼火或是愤怒,而且明显是表现给你看的,你就得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或者想想,如果不是你的话,那是谁惹了他。如果他表现得很伤心或者很害怕,你可能就得去安抚或是帮助他。在很多社交场合,双方最不愿意做的事情就是参与到对方的情感纠葛中。

上述那些是较为常见的原因,还有些人从小就被教育不要看某些人的表情,或者是不要看别人的某些表情。小朋友们可能会逐渐明白,在爸爸或其他人生气的时候看他们的脸,后果是很严重的。这种觉悟在很小的时候就培养起来了,以至于长大后都不知道,自己是在无意识地避免看对方的表情。如果想提高对表情的理解能力,你得考虑一下,是不是需要了解对方的感受,或者什么时候需要去了解。你可能还得避免被自己的习惯干扰,这些习惯经年累月,做起来都不需要过脑子,其结果就是使你错过大量的情绪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