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54章 韦君靖碑
这些造像的形象、姿态、性格、神情以及衣褶、饰物等,皆耐人寻味,组合变化丰富,刻工精美,步步移,面面观,出人意料的意境层出不穷,展现了宋代艺术的独特魅力。
北山摩崖造像中,现存碑碣7通。
其中韦君靖碑,矗立于佛湾之首,通编为第2号,是大足石刻中最为重要的历史碑刻之一。
碑体高大,气势恢宏,碑高260厘米,宽310厘米,由时任军事判官、将仕郎、前守静南县令胡密亲自撰文,并于唐昭宗乾宁二年(公元895年)正式刻石立碑。
碑文采用左行竖刻的方式,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共53行,除首行刻有35字外,其余每行满载30字,总计1440字,字径3.5厘米;下部则有101行,共计2866字,字径2厘米,序署145名节级将校的名衔和官职。
韦君靖碑虽未在碑首题名,但首、次行明确署上了韦君靖的完整官衔:“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使持节都督昌州诸军事、守昌州刺史、充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静南军使,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扶风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韦君靖建。”
因此,碑文也被称为“韦君靖碑”。
韦君靖作为晚唐时期的重要军事将领,其事迹在这通碑文中得到了详尽的记载。
碑文详细记述了晚唐时期动荡不安的局势。
乾符年间,黄巢起义爆发,唐僖宗被迫逃往成都,蜀中藩镇混战,天下大乱,四海沸腾。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时任昌州昌元县(今荣昌)县令的韦君靖趁机“合集义军”,雄踞昌州。
此后,蜀中爆发了著名的“三川”之战,包括涪州韩秀升起义、西川陈敬瑄征讨东川杨师立以及王建讨伐陈敬瑄等重大战役。
韦君靖在这些战役中无役不从,屡立战功,步步高升,最终成为统领四州、虎视川东的封建领主。
在王建夺取西川、虎视眈眈的形势下,韦君靖为了自保,在龙岗山(今北山)修建了永昌寨。
寨墙周长二十八里,筑有城墙二千余间,建有敌楼一百余所,粮草储备充足,可供十年之用,屯兵数万,固若金汤。
至今,山崖上的寨墙遗迹依然可见,依稀可辨当年的雄伟气势。
韦君靖在巩固城寨的同时,为了祈求神灵庇佑,“于寨内西翠壁凿出金仙,现千手千眼之威神,具八十种之相好”,并施舍俸禄,修建佛塔,使得钟磬之声朝夕不绝,梵呗之音远近可闻。
韦君靖的这一举措,开创了北山佛湾摩崖造像的先河,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这通碑文不仅记录了韦君靖建永昌寨、开凿北山石窟的经过,还详细记载了唐末川中几次重大战役以及节级将校的编制和称谓等重要史事,填补了正史记载的空白,纠正了史书中的错误,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大足现存唯一的唐代碑刻,堪称无价之宝。
————————————
蔡京碑位于北山第104龛,是一座极具历史和艺术价值的碑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