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城市建设方法与实践案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我国健康城市的发展

健康城市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探索阶段、试点阶段和全面发展阶段。

探索阶段始于1994年,在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办公室“健康城镇-农村向城市化发展的新城区”项目的支持下,卫生部开展了包括上海市嘉定区和北京市东城区两个城区在内的试点建设工作。在上海市嘉定区的建设以“健康环境、健康人群、健康社会”为核心,提出了健康发展计划,并建立了一套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在北京市东城区的建设以开展一系列的环境综合整治和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为主。这个阶段是将健康城市的理念和方法引入我国的有益尝试,为后期我国健康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

2001年,苏州市被全国爱卫办推荐参加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城市”项目试点,标志着第二阶段的开始。2007年,全国爱卫办正式启动健康城市试点项目,将试点城镇扩大到上海、杭州、苏州、大连、张家港、克拉玛依、北京东城区和西城区、上海的闵行区七宝镇和金山区张堰镇等十个城镇。这个时期主要以各试点城镇的自主摸索为主。如苏州市卫生局和苏州市爱国卫生运动与健康促进委员会制定了11类项目标准,并成为在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办公室支持下建立的健康城市联盟的会员。上海制定了第一个健康城市三年行动计划,确定了8项目标任务,其中包含104项指标。在这个阶段所积累的建设经验为后面健康城市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前述工作基础上,2013年12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上提出,要“全面启动健康城市建设”。2014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意见》(国发〔2014〕66号),号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城市。2016年8月,在全国卫生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开展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同年10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对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的建设做出了明确规定。作为对国家健康战略的响应,全国爱卫会发布了《关于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全爱卫发〔2016〕5号),决定在全国开展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并选择38个城市作为第一批国家试点城市,开启了我国健康城市建设的全面发展阶段。

全国爱卫会将健康城市定位为卫生城市的升级版:“健康城市是卫生城市的升级版,通过完善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改进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健康服务,全面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满足居民健康需求,实现城市建设与人的健康协调发展。”全国爱卫会还明确了健康城市建设的五大主要内容,包括: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健康人群、健康文化,六大关键任务,包括:开展健康“细胞”(健康校园、单位和社区)工程建设,建立健康管理工作模式,完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加强饮用水安全管理,改善环境质量,完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

国家卫生与健康委员会进一步提出当前我国健康城市建设要做好“6+X”,即6个规定动作和一个自选动作。这6个规定动作是:①建立党委政府领导工作机制,把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真正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②制定健康城市发展规划,以问题为导向,研究编制本地区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发展规划;③推进一批重点建设项目,明确重点任务和工作进度,确保规划落地见效;④开展健康“细胞”建设,构筑健康中国的微观基础;⑤建立全民健康管理体系,针对健康人群、高危人群和疾病人群等不同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要深入推进中医药治未病健康工程,推动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⑥组织开展建设效果评价工作,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开展第三方评价,推动健康城市建设持续改进、良性发展。“X”是指推进特色建设,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搞好自选动作,打造一批富有特色、群众认可、美丽宜居的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6+X”高度概括了我国健康城市建设的关键方向,具有很强的指引性。

在进入健康城市全面发展阶段之后,我国的健康城市建设获得了长足的进步。除国家试点城市外,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还推动了省级健康城市和健康城镇的试点和建设。2019年,全国爱卫办组织了健康城市评价工作,全国共有314个国家卫生城市(区)填报了2018年度全国健康城市评价数据。评价结果显示,各地健康城市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健康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在参评的37个指标中,29个指标高于全国平均值。参评城市的人群健康水平总体优于全国平均值。北京东城区、苏州等19个城市被评为健康城市建设示范市。图1.1给出了我国健康城市的发展历程。

图1.1 我国健康城市的发展历程

我国健康城市建设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包括:政府强有力的领导,坚持健康促进和预防为主的策略,针对主要健康问题提出治理措施,广泛发动群众参与,使每个人成为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等等。这些特点都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健康城市的建设,取得了良好的健康成效,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但也要看到,和国际上健康城市建设的领先城市相比,我国的健康城市建设在一些方面仍存在薄弱环节,包括:建设主要围绕卫生医疗服务开展,健康城市被视为卫生部门的事务;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进展缓慢,尤其是在城市建设的最前端——城市规划过程中很少考虑健康的因素;公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建设行动缺乏可持续性;缺乏对建设行动的健康后果评估,无法及时获得对政策和行动的反馈;整体上健康城市的研究投入少,研究力量薄弱,缺乏有中国特色的健康城市理论和技术创新;等等。

欧美城市在健康城市建设方面的经验显示,政治环境、社会经济状况及技术力量将左右健康城市建设的成败。当前我国的政治形势、社会经济与技术发展为健康城市建设的成功开展创造了必要条件。我国正在全面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通过平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来提高人民的福祉。这与健康城市的核心思想(城市的管理要能提高居民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健康)高度吻合。与此同时,党中央所确定的“大卫生、大健康”的卫生工作方针包含了健康城市方法的核心内容,如全民健康和融健康于万策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不久就开展了爱国卫生运动,70年来积累起了通过环境管理和改变个人卫生习惯来促进全民健康的丰富经验,并建立起了遍布全国的健康管理网络。在社会经济方面,我国已经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经济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后迅速复苏,持续稳步增长。城市化进入了深入发展阶段,从以速度和规模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此外,我国是全球手机拥有量最大、上网人数最多的国家。国内如5G等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健康信息的传播、远程健康和居民主动参与健康管理提供了所需的技术手段。我国的健康城市建设深入融合到健康中国行动中,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正逢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