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比特币革命
01 比特币诞生
2008年10月31日,一个叫中本聪的人发布了比特币白皮书。第二天(2008年11月1日),比特币正式上线。
比特币上线,一开始是在小范围的网络社区运行,并未引起大范围的关注。直到2011年,美国《时代》《福布斯》《连线》等杂志刊登多篇文章,向公众介绍比特币,并提到了其价格的快速上涨,比特币才开始走入公众视线。
比特币从上线到今日,已经十余年。比特币的价格也从几乎为零,冲破60 000美元的高点。作为比较,超级明星股特斯拉的股价从2010年6月上市到2021年底,从3.8美元最高涨到了1243美元,涨了300多倍,但完全不能和比特币相比,二者差了很多个数量级。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比特币的总市值达到0.9万亿美元,加密货币的总市值达到2.25万亿美元。作为对比,同一时期黄金的总市值为11.38万亿美元。考虑到黄金经历了3000多年的发展,而比特币的发展只有十几年,其市值的增长可谓是火箭速度。
从诞生之初的默默无闻到后来的价格离奇上涨,比特币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最重要的现象之一。
时至今日,权威观点对于比特币的看法依然分歧很大。老派的专家,比如投资大亨沃伦·巴菲特、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等,以及很多著名经济学家,都觉得比特币其实没有任何价值,结局会很惨。而币圈新贵们,则对比特币极为推崇,认为其代表了未来,比如特斯拉总裁埃隆·马斯克就是著名的比特币拥趸。
如何看待比特币,是当今争议最大,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02 从雷曼倒闭说起
理解比特币,要从理解货币开始。看清比特币的未来,有助于看清人类货币的未来。
让我们从一个细节开始。比特币白皮书的发布日期是2008年10月31日,此时离雷曼兄弟公司(简称“雷曼”)倒闭(2008年9月15日)刚好一个半月。白皮书发布的第二天,比特币就上线了。更有趣的是,白皮书的第一段话是以对传统金融的怀疑开始的。
白皮书的开头第一段是这样的:
互联网商业现在完全依赖于第三方金融机构来进行电子化支付。尽管这个系统大多数时候运行良好,但是有一个致命的隐患:你必须信任这些第三方机构。
这句话点出了比特币诞生的根源:信任。更准确地说,是对第三方的信任,或者不信任。比特币的设计方案,本质上是要解决一个信任问题。其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一个基于密码学的、不需要第三方的、点对点的支付方案。
这里的要点是绕开“第三方”——包括所有的第三方。狭义上说,第三方只包括所有的金融机构;广义上说,第三方也包括中央银行,甚至包括“政府”。在西方社会,无政府主义的思潮从来没有消失过,甚至在极客圈一直很流行。
比特币的出现,恰好是在金融危机爆发之时。当时,人们对于金融机构有着深深的不满和怀疑。2011年爆发的“占领华尔街”运动,是这种情绪的集中爆发。一系列的问题,萦绕在人们心中:雷曼是百年老店,是华尔街的传奇,刚刚不也倒闭了?连雷曼都能够倒闭,我们如何相信其他金融巨头不会倒闭?电子商务的未来、人类社会的未来,能寄托在这些贪婪的金融吸血鬼身上吗?金融危机,不就是这些华尔街金融机构胡作非为的结果吗?可是美国政府还在救助这些吸血鬼,这不是很荒谬吗?
03 印钞溢价与金融革命
金融危机之后,美联储开始大肆印钞,利率降到0之后,又开启了量化宽松政策。这里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印钞恰恰是为了拯救这些贪婪的“第三方”,而他们恰恰是应该受到惩罚的。在这个庞大的金融系统中,奖惩是反过来的,让人们难以理解,也意难平。
印钞的一个后果是财富的巨大转移,进一步惩罚诚实、奖励贪婪。先拿到这些钞票的主要是传统金融机构和利益相关人,可以获得巨大的“印钞溢价”。而后拿到这些钞票的人,不得不用自己的劳动和资产去交换。这时候,一个巨大的不公平就摆在纸面上。这个不公平产生的后果是,大家都尽可能去接近传统金融机构,尽量早地拿到钞票,分享“印钞溢价”。
所以,比特币的精神内核是对美国主导的货币体系的不信任。美国开动印钞机当然有各种各样的理由,经济学家们也编织了各种解释。外行看到这些解释往往不明觉厉、满脸狐疑:明明是少数人获益了,多数人受损了,怎么还这么多理由,还振振有词?即便是“内行”,也众说纷纭,很难评判这些解释的合理性。无论如何,问题始终存在,美国主导的货币体系已经慢慢失去了公众的信任。
无可辩驳的是,货币增发是一次巨大的财富再分配,靠近印钞机的人获益、分享铸币税,远离印钞机的人受损、缴纳铸币税。近40年来美国财富差距的拉大、社会矛盾的累积到了很难调和的程度,与持续印钞不无关系。美国2020年爆发的“黑命贵”(Black Lives Matter)运动,是美国社会矛盾的一次集中反映。
比特币,是对传统金融体系的一次彻底反思。一整套被统称为“区块链”的新技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货币”用来进行网络支付。这一全新货币并不由中央银行发行,而是由一个网络社区发行。这个货币体系的运作也和中央银行无关,而是由一个分散的网络社区维护。因此,比特币的最大革新在于打破了传统金融机构(包括央行)对于货币的垄断。
所以,你现在看清了:比特币发动了一次货币革命。
怎么发动的?依赖于一种被称为“区块链”的新技术。区块链其实是一种“集成创新”,在已经发展的哈希函数、数字签名技术的基础上,引入一种新的共识机制,使分布式记账成为可能。分布式的含义是去中心化,这样金融服务就有可能摆脱传统的中心化机构的控制。
04 传统金融的应对:消化与融合
那么,传统金融机构会坐以待毙吗?显然不会。如何反击呢?会激烈阻击吗?截至2021年底,比特币已经存在13年零2个月,价格最高曾涨到60 000多美元,看起来传统金融机构的反击很温和,并没有实质性动作。
实际上,很多大型商业机构都已经接受比特币作为支付或投资工具,很多机构在资产组合中都已经开始持有比特币,还出现了比特币的期货、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等衍生品,美国甚至出现了“比特执照”这种监管工具。纳入监管的意思,其实是合规即可存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保护。所以,美国及一些国家是监管当局认可比特币了吗?
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监管者对比特币的反击停留在口头上,是因为比特币并没有对现有金融体系形成实质性威胁。对于传统金融机构而言,比特币的力量太弱小了,不值得一棒子打死;相反,比特币有很大的利用价值。比特币包含的技术因素对传统金融机构有很大的借鉴作用。通过借鉴、融合、发展这些技术,传统金融机构会更强大。
简言之,比特币非但打不死传统金融,还会让传统金融更强大。
传统金融机构与比特币的关系是消化、融合、吸收,传统金融机构并没有一棒子打死比特币,而是慢慢吸收、为我所用。比特币的弱小或者说“无害性”,为其争取了生存的空间。
这一点,很多人可能不以为然。毕竟,比特币经历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万亿美元级别的庞然大物,已经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可是,比特币虽然看起来强大,但其实很弱小,甚至不值得一击。
不妨随便列举两个理由。其一,1万亿美元的市值看起来很大,但其实也不算什么,当今世界上市值超过1万亿美元的公司多达6家(截至2021年底)。为了一家巨型公司的资产规模,监管系统是不会专门大动干戈的。更何况,这家“公司”有巨大的利用价值。
表1–1 全球市值排名前20的公司(2021年底)
数据来源:Wind。
其二,2019年的时候,脸书联合其他27家公司,成立了“天秤币协会”(Libra Association),发布了天秤币白皮书,要发行“天秤币”。此举一出,立即招来主要国家政要的反对,包括美国、德国、法国等。快要3年过去了,天秤币协会发布了第二版白皮书,还改了名字,努力迎合各国监管的要求,可是依然没有面市。2022年,脸书出售了天秤币相关资产,天秤币计划正式宣告失败。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天秤币的影响太大了。脸书坐拥全球29亿活跃用户(来自其2021年3季报数据),如果发行天秤币,可能会形成一个巨大的超主权网络货币,总市值可以轻松达到几十万亿美元,并且可能在这个网络上衍生出巨大的商业系统,这对现有的主权货币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作为比较,比特币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市值不过1万亿美元,只相当于一个超大规模公司的总市值而已。对于投资人而言,比特币的市值已经很大,足够撑起很多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但是,对主流货币,比如美元、欧元、日元,这些动辄几十万亿美元市值的主流资产而言,比特币则依然是沧海一粟,完全不构成伤害。而且,比特币是资产,不是货币,和这些主权货币不在一个层面上竞争。
所以,比特币获得监管政策的包容,恰恰是因为其对于传统金融机构没有很大杀伤力。套用一句当下流行的话,比特币对传统金融体系的效果是“伤害性不大,侮辱性很强”。
老谋深算的金融体系是纯粹的利益计算器,侮辱性是不在其计算当中的。何况吸收融合之后,所谓的“侮辱性”就会变成包容性。
更重要的是,传统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财政部门,以及大型商业金融机构,都可以借鉴比特币的技术,借鉴比特币的发展经验壮大自己。全球绝大部分国家的中央银行都在研究央行数字货币,就是受到了比特币、天秤币的启发。虽然比特币的未来依然充满不确定性、生死未知,但是它已经改变了未来却是确定的。
现状是,部分传统金融已经吸收、接纳了比特币的技术,甚至思想,并利用比特币技术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如果把比特币比作屠龙少年,那么这个少年并没有杀死龙。相反,这个少年的屠刀,已经掌握在龙的手里,甚至屠龙少年自己也纵身投入了龙的怀抱,并没有一丝半推半就。
05 顺手“改变”人类的未来
所以,不夸张地说,比特币发动了一场货币革命。它“改变”了货币的形态。
货币是人类进步的终极武器。和货币的爆炸当量相比,原子弹不算什么,简直就是野蛮时代的冷兵器。要了解人类的未来,我们就不能不了解比特币。
本书梳理数字货币的发展,思考其中的重要问题,提炼问题和要点,也分享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与你一起走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