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与沟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知识营

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关系。它主要表现在交往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在寻求满足社会需要、事业需要时的心理状态。人际关系的产生、变化和发展,决定了交往双方心理需要满足的程度。

奥尔特曼和泰勒(Altman & Taylor,1973)认为,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由浅入深的角度来看,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1)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包含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当两个人彼此没有意识到对方的存在时,双方关系就处于零接触状态。此时,双方是完全无关的,谈不上任何个人意义上的情感联系。如果一方注意到对方,或彼此相互注意,则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已经开始了。

补充学习素材

(2)情感探索阶段。在这一阶段,随着双方共同情感领域的扩大和感情的加深,双方沟通的内容开始变得广泛,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也在逐渐增加。

(3)感情交流阶段。在这一阶段,双方关系的性质开始发生实质性变化。此时,双方在人际关系上的信任感、安全感已经得到确立,因而谈话或交流也开始广泛涉及自身的许多方面,并有较深的情感投入。

(4)稳定交往阶段。在这一阶段,双方心理的相容性会进一步增强,自我暴露也更为广泛和深刻。此时,一方已经允许另一方进入自己高私密性的个人领域,并愿意与另一方分享自己的生活空间。

图1.2 “人际关系金字塔”模型

美国学者杰尔·厄卡夫和维利·伍德提出了“人际关系金字塔”模型(见图1.2)。他们认为“攀登人际关系金字塔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是一次长途旅行,攀登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影响人际关系的几种主要因素

一、认知因素

在人际交往中,认知因素包括对自己的认知、对交往本身的认知、对他人的认知。对自己的认知的关键在于自我评价是否恰当:过高地评价自己,就是自负,自负的人往往在语言、行动等方面表现狂妄,容易造成他人的反感;过低地评价自己,就是自卑,自卑的人往往表现为不愿或害怕与人交往。对交往本身的认知也会影响交往行为,因为交往的过程是彼此互相满足对方需要的过程,如果只考虑自己的需要而忽视他人的需要,就会造成交往障碍。对他人的认知如果产生偏差,则会影响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人际交往的认知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种心理效应。

(1)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人们初次见面时给对方留下的第一印象会对今后的交往关系产生影响。

(2)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指最近的信息对人的认识具有强烈的影响,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

(3)光环效应。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仅仅依据某个人的一种或几种特征来概括他在其他方面一些未被了解的人格特征,即根据局部信息形成完整印象的心理倾向。

补充学习素材

(4)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也叫常规化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习惯于机械地将交往对象归于某一类群体中,对于某个人或某一类人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

(5)投射效应。投射效应是指内在心理的外在化,即以己度人、由己推人,把自己的情感、意志等特征投射到他人身上,强加于人,以为他人也如此,结果往往对他人的情感、意向做出错误评价,造成人际交往障碍。比如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他等。

(6)定式效应。定式效应是指人们头脑中存在着某种固有想法会影响自己对他人的认知和评价。

二、情绪因素

在人际交往中,情绪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一个人如果情绪反应过于强烈,会表现出不分场合、不分对象的冲动,给人留下感情用事、不成熟的印象;而如果情绪反应过于冷漠,则会被视为不友好,无情,有架子,瞧不起人。以上两种情绪反应都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十分不利。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健康的情绪应是适时、适度的。

三、相似性因素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交往双方如果在理想、信念、价值观、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相似之处,具有共同或相似的生活、学习习惯,在感情上就容易产生共鸣,从而更容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学家纽科姆曾通过实验研究过这个问题。他向自愿参加研究的大学生提供了16周的免费住宿,在住进宿舍前,他先对这些彼此不认识的被试进行人生态度、价值观和个性特征等方面的测验,再穿插着将相似及不相似的大学生安排在一间房子里住。然后,他定期测验他们对一些事情的态度、看法,并询问他们对室友的评价。结果表明,在初期,空间距离是决定彼此交往频率的重要因素;但到了后期,彼此的态度、价值观和个性特征的相似性,超过了空间距离的重要性而成为建立密切人际关系的基础。在研究的最后阶段,当让这些大学生自由选择室友时,结果在价值观、个性特征等方面具有更多相似之处者会选择住在同一个房间。这说明,兴趣相投、谈得拢、有共同语言的人彼此之间能相互吸引,容易产生亲密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互补性因素

在人际交往中,当双方的需要和期望正好互补时,彼此之间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大量的心理学资料和日常生活中的事例都证明,很多婚姻都是基于互补关系缔结的。例如,一个支配型的男性常会娶一个依赖型的女性为妻,一个喜欢控制别人的泼辣女性则往往会与一个被动型、不愿作决定的男性结为夫妇。他们一方的个性倾向和行为特征正好满足了对方的需要,并构成了互补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属于支配型的男性与同样属于支配型的女性是很难做一对和睦夫妻的。

五、人格因素

心理学研究发现,那些具备使人喜爱、仰慕并渴望接近自己的性格特征的人对他人有着持久的吸引力。人们一般都喜欢真诚、热情、正直、开朗的人,讨厌自私、虚伪、庸俗的人。

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亦称“罗森塔尔效应”(Rosenthal Effect)、“期望效应”或“比马龙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中予以验证后提出。该效应指出,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通俗地说,就是你期待什么,就有可能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的国王,他善于雕刻,曾用象牙雕刻了一座表现他理想中的女性雕像。久而久之,他竟对自己的作品产生了爱慕之情,于是祈求爱神阿佛洛狄忒赋予雕像生命。阿佛洛狄忒为他的真诚所感动,就让这座女性雕像活了起来。皮格马利翁遂称她为伽拉忒亚,并娶她为妻。于是后人就把实际效果适应期望的现象叫作皮格马利翁效应。

关于提高人际关系水平和增强沟通能力的建议

学习本课程(本书)的目的不是要记住多少知识,也不是多取得几个学分作为拿到毕业证书的筹码,而希望读者在学习本课程后能切实增强自身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让将来的生活更幸福、工作更顺利。

本书学时(篇幅)有限,更为关键的是如不能将所学内容落实到自己的言行中,变成自己的习惯、融入自己的“血液”,即使能背诵本书也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故而,编者在此为读者的学习提出以下几项建议。

(1)检验自我,寻找短板。认识自我比认识他人更困难,读者可通过各章后的“自我认知”栏目进行自我测验,找出自身的不足和优势,以便有针对性地弥补不足、强化优势。读者还应对照本书相关知识点检验自己的思想、行为,如有偏差则应加强学习和实践,以求减小偏差。

(2)学而思,思而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味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因不能深刻理解其含义而陷入迷茫,一味空想而懒于学习或钻研终究也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对本书的学习也是一样的,对于各个关键知识点,读者应通过课上及课下的思考、分析、讨论加以理解、消化,并归纳总结,明了其背后的道理和各种逻辑关系,这样才能将其牢记在心,用它来更好地指导实践。本书中的案例链接、训练营、知识巩固与实践训练等栏目都可成为读者思考、分析、讨论的机会或话题。

(3)学而时习之。如果对知识仅限于能理解而不能将其熟练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知识则毫无用处。本书的内容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而我们可随时根据所学知识开展实践练习。读者应在学习中、学习后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加以实践,争取尽早将所学知识融入自己的行为习惯中。

(4)每日三省吾身。实践效果不一定令人满意,读者事后宜自行或与同学、朋友一起总结得失,找出差距、不足及问题所在,争取日后有所改进。

(5)一日不练三日空。无论当下你的人际关系水平、沟通能力如何,一旦你骄傲自满,放弃学习、思考、实践、反省的机会,你就会止步不前。无论是在本书的学习中还是在日后的生活或工作中,我们都应坚持学习、实践,否则若干年后只能感慨“如果当初……”“假如……”。

儒家经典理论多和修身有关,与本书内容有极高的相关性,各种网络百科均有“儒家思想”词条,推荐读者通过网络百科进行进一步学习。

后面在学习中遇到相关名词时,也可通过网络百科进行拓展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