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扬”是另一种“饲料”
在说赞扬的反效果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赞扬的正向效果。
想要理解赞扬对行为的影响,首先要了解行为主义学派(Behaviorism)。行为主义主张心理学不应该研究看不见的意识,而应该专注于研究可观察的行为。行为主义认为如果把不可见的意识当作研究对象,就无法获取物理证据,那心理学就变得与哲学无异了。就像自然科学家们只研究具体的物质一样,心理学家也应该只研究具体的行为。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们发现,人类和动物等生命体通过与外界不断相互作用,会增加或减少某种行为。例如,箱子里的老鼠偶然按下控制杆,如果稍后有食物掉到餐盘上,那么此后老鼠按下控制杆的概率会增加。单独一次的经验当然不够,但通过试错和反复尝试,就能学到行为和食物之间的关联性。虎鲸表演就利用了这种原理。
这不只限于动物。如果把一个手机交给三四岁的幼儿,过不了多久幼儿就能熟悉使用方法。幼儿可以自己学会手机的使用方法,与其说是记忆和推理等认知能力出色,倒不如说是反复学习的结果。也就是说,当幼儿按下某个按键时,会触动屏幕亮起或变暗等特定功能,通过试错和反复尝试,幼儿就能学到操作行为和手机功能之间的关联性。不只是孩子,大人也是如此。购入新的机器或产品时,人们不需要照着说明书认真学习,通过试错和反复尝试,也能学会运用功能和操作方法(见表2-1)。
表2-1 行为与外部刺激
行为主义把有机体学习自身行为与外部刺激间关联的现象称为“联结”(association)。如果外部刺激增加了有机体的行为频率,则把这个刺激称为“强化物”(reinforcer),因为这强化(使之变强)了行为和刺激间的联结。强化物分为初级强化物、次级强化物和社会性强化物。
初级强化物会刺激感官,不需要经验或者学习,像食物、水、温柔的触感等。初级强化物不管是对人还是对动物,无论年龄或性别,不分时代与人种差异,都可以适用。就像前面提到的老鼠按控制杆或虎鲸跳跃时得到的饲料,还有按手机按键时屏幕变亮/变暗,都属于初级强化物。
次级强化物是通过经验习得其价值的刺激。次级强化物刚开始虽起不到强化作用,但之后通过经验就能成为强化物,最典型的就是钱。
如果刚学会走路的周岁婴儿每次笑的时候我们都给他糖吃,他以后笑的概率将会增加。此时糖就是初级强化物。如果把糖换成纸币,婴儿接过去以后,马上就会对纸币失去兴趣。对孩子来说,钱只不过是纸片。所以,婴儿笑的时候给他钱,并不能增加他日后笑的概率。但是等他长大一点后,通过用钱买糖吃的经验使他学习了钱的价值,结果就不同了。这时候再用钱强化他的笑,他会笑得特别欢。
强化职场人上班行为的钱、强化学生学习行为的成绩等,都是次级强化物。此外,玩具、奖牌和奖状等各类奖品都属于次级强化物。
社会性强化物是从他人那里得到的反应,主要是心理上的。需要从他人那里获取的东西,如赞扬、关心与认可、亲密感、爱情等,如果可以增加某种特定行为,就可以成为社会性强化物。
如果像《鲸鱼哲学》中写的那样,当包括公司同事和家人在内的周围人做了正确行为时,为其提供赞扬作为社会性强化物,那对方就会努力做更多正确行为。这么说来,赞扬岂不是一切问题的完美答案吗?有部分心理学家也会这么想。但我要说,他们并没有正确理解行为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