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畏兀儿内迁文学家族变迁研究:以偰氏、廉氏家族为中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畏兀儿民族的文化习俗

一 漠北回鹘的文化习俗

高昌回鹘人自称为uyghur,所以蒙古人称其为畏兀儿,《新元史》对此作了概括:“畏吾氏,本回鹘之裔,音转为畏吾,或云畏兀,又作伟兀,又作卫兀……凡世言高昌北庭者,皆畏吾部族。”[45]回鹘在南北朝时称“袁纥”,本是铁勒别部;在隋时称“韦纥”;在唐元和四年(809)以前称“回纥”。[46]

回纥与其他操突厥语的部落一样,最早使用的文字是突厥文,受外来影响,这种语言中来自汉语、吐火罗语、希腊语、梵文、藏语、粟特语和伊朗语中的借词越来越多。[47]回纥人也有“父兄死,子弟妻其群母及嫂”的婚俗。[48]回纥汗国实行火葬,亲友在送葬时以刀划面且哭,血泪俱流,还在墓前以羊马头设祭,立杀人石,死者生前杀几人就立几块杀人石。[49]作为游牧民族,回纥人与突厥人的服饰基本相同,一般牧民的装束都是“辫发羊裘”,即不分男女,均将头发梳成若干条辫子垂于脑后,穿的是羊皮做的衣服。贵族也穿丝绸或棉布做的衣服,丝绸来自中原,棉布来自西域。他们也穿一种仿自西域的胡服,这种胡服是一种长袍,其主要特征是大翻领、对襟、窄袖、锦边,并腰系皮带。除了唐装和胡服,回纥人更多的是穿“回鹘装”。回鹘装的具体式样,史书中不见明确记载,但根据对当时保存至今的一些人物壁画、雕塑等形象的分析,其特点还是清楚的,即衣袖、腰身较窄,左衽或右衽或圆领套头,颜色以暖色调为主,尤喜红、绿色,袖口、衣领等处绣有以禽兽为主的花纹图案。平民穿的这种服装下摆较短,刚过膝,下着长裤皮靴,腰系皮带,活动利落方便。[50]受萨满教的影响,回纥人曾崇拜过树、各种鸟(特别是鹰)、石头、豹、山羊、河源、山巅和狼等图腾。[51]受突厥人的影响,回纥人最崇拜的还是狼,他们自认为是狼的后裔。

回纥民俗文化的许多内容都是与马有关的。马是回纥人重要的家畜,是回纥人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的重要资源。回纥人以马肉为主食,马乳和马奶子、酸奶子等乳制品是他们最主要的饮料。马肠子、酸奶疙瘩等是回纥特色的饮食文化的内容之一。马皮可制作靴子、皮衣等各种衣服器物,此外,马皮还可以制作皮囊、皮制桶、皮革瓶等日常生活用品。[52]

回鹘时期的风俗与回纥时期基本一致,其俗“无君长,居无恒所,随水草流移,人性凶忍,善骑射,贪婪尤甚,以寇抄为生”。[53]由于对狼的崇拜,回鹘可汗的牙帐树狼头纛。[54]

在帮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后,回鹘长期与唐朝交好。回鹘贵族大量接受唐朝赠送的物品,可汗不断迎娶唐朝的公主,大臣、使节也频频入唐,故受到中原文化的强烈影响。回鹘地区于8世纪中叶开始筑城市和宫殿,回鹘人采用了开元历法,直到9世纪中叶西迁后仍继续使用,使用和中原地区形制相同的石碑。[55]回鹘人还用马匹交换中原的茶叶,[56]可见在其贵族阶层中饮茶成为一种风尚。

8世纪摩尼教传入漠北回鹘汗国,这一宗教也得到粟特商人的支持,而粟特商人与回鹘贵族因有经济上的利益而联合,因此摩尼教在此地得到空前的支持。粟特文化随着摩尼教而重新浸入回鹘人中,大部分回鹘人都保持了他们的传统名字、图腾崇拜或近似图腾崇拜的名称;或者是母亲在分娩后看到的第一批物品的名称,但其中有许多物品或是由于赶时髦,或是出于信仰,而带有粟特文名称。[57]信仰摩尼教的同时,萨满教并未消失,它与摩尼教的关系始终保持神秘,而且似乎是宽容与合作的关系,摩尼教徒们可能非常善于使两种教理关系接近。[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