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隔代互学”指导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隔代互学”项目的发展历程与价值追求

李家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 程 豪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隔代互学”致力于促成祖辈与孙辈之间形成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关系,强调祖辈教孙辈、孙辈教祖辈。这一项目的发展,历经了多个阶段的思想准备和实践探索。

一、酝酿与思想的初步形成

将老人视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建立起小学生向老人学习的关系,源自上海市闵行区汽轮小学的一次研究。研究的场景是全国普遍存在、大量开展着的学生去敬老院、养老院献爱心的活动。

这样的活动传统现在依然大量存在着,开展的方式是孩子们带着礼物到敬老院等机构送给老人们,同时为老人们表演节目,帮助老人们做一些生活方面的护理,陪老人说说话、聊聊天,以此表达对老人的尊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这是“献爱心”;从老人的角度看,大概就是“接受”孩子们的爱心吧!

案例班级的班主任,就在2006年12月开展了这样的一个活动。而我们在共同研讨中明确意识到,这对于孩子们来说,价值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大,因为孩子们只是给予者,自己并没有得到太多实质性的发展。

于是,我们和班主任一起设计了第二、第三个活动,鼓励、指导孩子们去做调查,了解敬老院的老人们身上有哪些值得学习的资源。我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想探讨这样的活动能否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孩子们受益。

正是通过这一调查,教师和学生们发现这家敬老院的老人身上的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由此,一个向老人学习的活动全面开展起来,并通过一节主题班会,系统呈现了孩子们的学习收获。李家成,王晓丽,李晓文.学生发展与教育指导纲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135-136.

由于学生从未去过敬老院,对敬老院的了解完全是空白的。于是,2006年12月15日,我带领五个中队委前往敬老院进行了一番实地调查,初步了解了老人们的生活状况。五个中队委一进敬老院的门,就开始东张西望,兴奋而又茫然地看着周围的一切。分散后片刻,他们马上又回到我的身边,因为,他们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调查。我从他们急切的眼神中,看到了他们想了解老人的渴望。我心中不由一喜,这些孩子不但不排斥老人,而且非常愿意接受。于是,我带着他们来到一位老人身边开始了“采访”……回校后,各小队按照调查的结果做了第一次活动方案的设计。

……

第一、第二次活动以后,学生说这些老人是可怜的、孤独的,所以他们是同情这些老人的。

在第三次活动中,学生对老人的情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由同情转为敬佩。因为他们发现,在这所普通的敬老院中,许多老人身上有着不同寻常的经历,其中六位老人最为突出:抗联英雄、身残志不残的老人、把自己的财产捐给社会的爱国人士、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上海市第一届居委会主任、上海市劳动模范……学生们不由得对这些老人产生了敬佩之情,老人的经历深深感动着学生。

上述案例就是我们项目研究中说明的如何增强资源意识、促成学生发展的经典例子。在这一案例中,将老人视为拥有丰富育人资源的主体,将学生视为需要向老人学习的主体的思想已经很清晰地形成了。

尽管已经过去了十余年,但本书开头提到的“献爱心”的做法依旧大量存在,这实际上极大地浪费了可见或潜在的教育资源。据报道,截至2019年6月底,中国共有各类养老机构2.99万个,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14.34万个,养老服务床位合计735.3万张中国新闻网.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共有各类养老机构2.99万个[EB/OL].[2021-10-30].http://www.chinanews.com/gn/2019/09-26/8966505.shtml.

我们尚未知悉全国养老机构到底有多少老人,也不清楚一年中有多少孩子通过这样的活动走进了敬老院。但是,如果所有的活动都渗透着向老人学习的意识,是否会让更多孩子受益,并形成文化传承、终身学习的意识?是否会让更多老人更有尊严、更享受隔代交往?

二、在暑期研究中的拓展

上述工作大部分都是在学期当中针对小学和敬老院的案例积累。自从我们开展寒暑假研究之后,发现很少有人针对这个独特的时段做过集中、专门性的系统研究。但这个领域,事实上已经影响到全国约两亿学生每年至少三个月的生活和学习质量;如果把和孩子的寒暑假生活直接相关的父母、老人、相关社会人士统计进去,其影响的人数更加可观。

正是着眼于这一价值,我们自2015年暑假开始研究,持续至今;研究的对象绝不仅仅只是学生,而是自项目开始阶段就一直倡导的学生、家长、教师之间的“三力驱动、三环交融”。

寒暑假研究持续开展,在2017年,上海嘉定区民办桃苑小学的陶菊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案例。

这个案例是围绕孩子与家里老人的关系开展的。在之前的暑假,就有很多孩子被送回家乡,祖辈和孙辈因此会有较多的时间共同生活。陶老师这次实践的特殊之处,是鼓励孩子向老人学习。于是,整个暑假,各种手工艺等的学习,就陆续发生了。祖辈不再仅仅只是孙辈的长辈,而是慢慢开始成为他们的老师。

这一研究和汽轮小学的案例相比,有很多不同:一是发生在暑假,二是发生在学生自己的家里,三是学习的内容偏重生活和地方文化。但同时,思路又是一致的,都强调向老人学习,而不是嫌弃老人远离了时代,或仅仅将老人视为孙辈的生活照料者。

我们在全国研讨会上公开了这一成果,并在随后将其整理成文,发表于《中小学班主任》杂志陶菊.如何让“奶奶团”在农民工子女返乡教育中绽放光彩?[J].中小学班主任,2018(2):42-44.

这一研究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祖辈与孙辈的学习关系,而全国更多的老人是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的,在寒暑假期间,隔代生活更是常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等政策措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总的看,养老服务市场活力尚未充分激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有效供给不足、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人民群众养老服务需求尚未有效满足。按照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养老服务工作的部署,为打通“堵点”,消除“痛点”,破除发展障碍,健全市场机制,持续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高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强化信用为核心、质量为保障、放权与监管并重的服务管理体系,大力推动养老服务供给结构不断优化、社会有效投资明显扩大、养老服务质量持续改善、养老服务消费潜力充分释放,确保到2022年在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的基础上,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老年人及其子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高。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EB/OL].[2021-10-2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4/16/content_5383270.htm.

结合上述内容可以发现,陶老师的实践充分重视“居家为基础”,全力探索如何实现“老年人及其子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高”。这一探索,具有重大意义。

三、正式提出并开展专题研究

上述阶段的研究,已经将思想理念确定下来,在时空上也有了一定的拓展,其核心是改变对老人的单向照护,建构学生向老人学习的新关系。但真正明确提出双向学习关系,是2018年在常州市钟楼区花园小学的暑假研究中。

我们之前就与花园小学有持续的合作,所以在思想理念的沟通上非常容易,而且该学校的教师们也极具创造性。当我在2018年6月参加当年暑假研究的启动、准备会议时,周琪老师指导的两位毕业班学生的发言,让我惊喜不已。因为就在这个班级中,在周老师的指导下,在孩子们的自主参与中,隔代互学的思路已经完全形成。两位孩子分别介绍了前期是如何开展调研的,并特别介绍了本次暑假的设想,其中就包括孩子要教会老人什么、孩子要向老人学会什么。例如,在孩子要教会老人什么环节中,两位孩子就提到可以教会老人使用微信、使用电子地图等。

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实践的发展将“隔代互学”的思路完全体现出来,而且是来自学生、教师、家长的共同创造。本项目发展至今,一定要向这个班级、这所学校的学生、教师、家长致谢,是他们推开了这个独特领域的大门!

四、自觉研究与深入探索

但遗憾也是有的,不可能总是一切如意。当年在常州的实践探索是真实的,在新学期开始后,我们希望能做一些总结。但因为各种原因,花园小学没来得及对当年的成果进行梳理。也因此,现在没有更多的成果形态,只能通过本人的叙述,还原当时的创造。但这样的实践和思想,是不会中断的。

2018年重阳节前后,我在深圳做研究,与合作的班主任一起探索各类活动的开展。其中,光明实验学校的卓苑芳老师开放了一节班会,呈现的是孩子们如何通过调研,了解家里老人过去的生活。在活动中,有孩子说,通过调研,明白了为什么家里的老人一定要求自己不能剩饭,因为他们以前曾经历过饥饿;明白了为什么家里的老人舍不得丢弃废旧的物品,因为他们经历过贫穷。我们在研究中,一起探讨、聚焦老人与儿童的关系,提出要形成隔代之间“了解”“理解”“相处”“相长”的四层关系卓苑芳.在活动中重建祖孙关系——以传统节日活动为例[J].教育视界,2019(7):36-38.

通过这一阶段的探索,我们将新型隔代关系研究进一步体现在相关专题中。而且,在2018年12月—2019年3月间,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丁小明副校长将此项研究推进到了一个全新的样态。

记得在常州市龙虎塘实验小学的项目启动会上,我介绍了花园小学在暑假所做的研究,建议在2019年寒假继续深入。丁副校长原本就在推动家庭三代人之间的交往,特别是与语文学科结合,通过读、写方式推动了三代人之间的互动,但那时还没有明确使用“隔代互学”这一概念。正是在当年的寒假研究中,丁副校长鼓励学生和祖辈签订互学协议,开展了丰富的隔代互学,并且在2019年3月的全国研讨会上首次公布研究成果,产生了非常好的反响。该成果不仅发表在《教育视界》杂志上丁小明.创生互学共长的隔代教育新样态[J].教育视界,2019(7):33-35.,也被收录在我们的研究成果集中。

与之同时开展探索的还有深圳市光明区的林小燕老师。她以编织红围巾为纽带,推动祖辈和孙辈合作,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林小燕.以综合活动促进多主体的共学互学——以“你好,寒假!”项目的“红围巾”活动为例[J].教育视界,2019(7):39-41.

通过这样的努力,隔代共学互学的思路已经非常清晰,立场非常坚定,语言系统也正式形成李家成.隔代教育的实践类型与发展走向——兼论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隔代学习[J].教育视界,2019(7):31-32.。在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下,我们从促进两代人“学习”的立场出发,一致认为值得做这样的研究,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了可推广的模型。

五、开拓思路与学术成果提炼

2019年3月,新学期开始后,常州市龙虎塘实验小学的丁小明副校长组织了隔代互学的校内展评互动,进一步提升了该项目的影响力。而且,自2019年6月1日开始,又启动了非常富有创意的小学与老年学校的合作研究,促成了不同教育机构的老人与孩子的共学互学。该阶段的信息,已经在相关论文、报告中详细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值得总结的是,该阶段的探索明确形成了基于家庭、基于中小学、基于中小学和老年教育机构关系等不同类型的隔代互学思路与实践。而且我们在合作中,已经把项目推进到非常富有学术性的个案研究阶段,形成了若干篇深度研究报告。比如,2019年11月,由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主编的《中国终身教育研究(第一辑)》收录了三篇与隔代互学直接相关的研究报告,旨在探讨基于小学与老年学校合作的隔代互学,为隔代互学由家庭、社区走向教育机构间的发展提供了范例程豪,丁小明,李家成.“跨域”学习可以促进小学生怎样的发展?——基于龙虎塘实验小学和河海老年学校的个案研究[M]//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中国终身教育研究(第一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70-86.    程豪,丁小明,李家成,吕珂漪.隔代学习实现老人和儿童的共学互学——基于龙虎塘实验小学和河海老年学校的个案研究[M]//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中国终身教育研究(第一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86-107.    丁小明.以“隔代共学互学”项目促进老年人精神幸福——对常州市河海老年学校学员的调研报告[M]//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中国终身教育研究(第一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108-116.

我们相信: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更相信理论与实践可以共生互生,还相信中国的隔代互学研究,能为国际社会贡献中国智慧。也是在这一时期,我们开始大量检索、分析国外的代际学习研究成果,开始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的同类项目。

六、主动推广与系统发展

我们在2019年12月启动了2020年的“你好,寒假!”研究项目。我们在设计研究方案时,明确将“隔代互学”作为专题,努力推介相关成果,而且也寻找到了很好的合作伙伴,并通过英文论文、报告等方式向世界传递中国在隔代学习领域的突出贡献Lyu Keyi,Xu Ying,Cheng Hao,et al. The Implementa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Evidence from China [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2020,66(5):833-855.    Cheng Hao,Li Jiacheng,Ding Xiaoming. A Making 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A Case Study of the Chinese Exploration and Experience [R]. Nordic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Annual Conference,2020.Ding Xiaoming,Li Jiacheng,Yin Mingxin.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 between Older Adults and Students [EB/OL].[2021-10-30].https://uil.unesco.org/case-study/effective-practices-database-litbase-0/intergenerational-learning-between-older-adults.

本书旨在反映我们正在开展的隔代互学项目的进展。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我们邀请参与其中的教师、家长,在充分的实践基础上进行整理,呈现项目的整体面貌,并探讨如何进一步深化研究。

我们坚信,这项得到很多校长、老师、家长、学生参与的实践具有重大意义,我们更希望通过合作、对话,邀请更多同行参与研究,共同为全国亿计的老人、青少年儿童谋福利,为家庭和谐、社会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