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隔代互学”指导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如何发挥“种子祖辈”在隔代互学中的作用?

朱莲娟浙江省桐庐县学府小学。 胡鑫琪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

“隔代互学”作为祖辈和孙辈之间的一种新型学习关系,人们一开始难免会不了解该如何开展,不清楚该研究主题或领域的价值,也缺乏前期的经验积累和可借鉴的学习模板。这时,可考虑充分发挥“种子孙辈”和“种子祖辈”在引领、辐射等方面的可能作用。我们的研究表明,发挥“种子祖辈”在隔代互学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案例呈现

笔者以浙江省桐庐县学府小学一(10)班“隔代互学”实践活动为例,重点介绍如何发挥“种子祖辈”的作用。

一、满怀期待,大失所望

2020年寒假前的两个月,本文第一作者(下文以“笔者”代表)开始计划在寒假组织学生开展“隔代互学”活动。由于笔者任教一年级,对班级中的学生与祖辈相处情况不太熟悉,心里也没有底,就打算让几位“种子家长”当“牵线人”。

其间,笔者与“种子家长”进行过多次交流,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第一,学生与祖辈一起生活时有哪些日常习惯;第二,祖辈参与孙辈的养育状况如何;第三,祖辈对孙辈的教育理念有哪些;第四,家长对隔代教育的策划以及设想是什么;第五,家长对隔代互学项目的实施有哪些建议。

一轮交流和讨论下来,“种子家长”表示很茫然,“到底有没有必要开展隔代互学活动?”“祖辈和孙辈会参与隔代互学活动吗?”这种种疑惑出现在笔者和“种子家长”们的心中。

恰好那时,笔者得知江苏省常州市龙虎塘实验小学将召开“隔代互学动员会”,于是提出了去现场学习的倡议,获得了3位“种子家长”的回应。2019年12月29日,我们不惜驱车来回9个小时,赶到常州参与这次会议。这趟旅途让我们收获满满。印象最深刻的是会上一位来自农村的老奶奶的发言,她带着两个孙子从“无序教育”到“有计划的隔代互学”,不仅收获了知识,更在互学中收获了浓浓的“祖孙情”。我们在现场充分感受到祖孙间融洽的关系,互促的学习方式,十分动容。

江苏之行,让笔者对“隔代互学”活动的开展充满了信心,尤其是在回程车上与“种子家长”的探讨,更让笔者有了努力的方向。为了使隔代互学计划尽量好懂、易操作,笔者一回来就着手进行了修改,并迫不及待地把它发在班级群里,但无人回应。挫败感肯定是有的,但静下心来想一想,对于五六十岁的祖辈来说,让他们接受向孩子学习的想法,一时半会儿是有困难的。另一方面,他们的育儿观念很简单,比如“七八岁的孩子,健康快乐就好,很多事情现在不会,长大了自然就会了,还需要什么隔代互学?”如此来看,开展“隔代互学”困难不少。

二、寻求方法,峰回路转

转机随之而来。2020年1月14日,一同去学习的一位“种子家长”主动联系笔者,说她的孩子和爷爷可以尝试开展隔代互学。一则爷爷乐于交流,也善于学习;二则孩子的爸爸常年在外地工作,即使每月回家一趟,也基本不会参与孩子的教育。孩子需要父辈浸润式的陪伴,也需要祖辈发挥有效的作用,共同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

“寒假隔代互学”学什么?怎么学?经过与这位“种子家长”的沟通,最后确定从爷爷最擅长的厨艺开始。但隔代互学并不像计划中得那么顺畅。

爷爷第一次手把手地教孙子切菜和烧菜,有着许许多多的不放心。比如,爷爷不放心孙子用菜刀,妈妈就在边上鼓励“让孩子试试看”,爷爷还是反对,说“小学生用刀不安全!”妈妈也只有尊重爷爷的教学,慢慢来!

第二次,爷爷教孙子炒鸡蛋,因为炒鸡蛋不用刀,而且还好上手。当孙子把菜盛出锅时,爷爷看着有点着急,又亲自上阵,把炒鸡蛋盛入菜盘。

第三次,爷爷带着孙子去买菜,妈妈建议让孩子去菜场认识几种蔬菜,了解菜的价格。可还没走进菜场,孙子就被门口小店的玩具吸引了,结果玩了半天玩具后就回家了。妈妈试图沟通,爷爷却不以为然,坚持着“还小,不教没关系”。

对比起来,孙子教爷爷似乎更容易些,老人觉得开心,学得也很投入,如孙子教爷爷如何使用微信收发红包等。图1展示了爷爷教孙子做菜,孙子教爷爷“发红包”的互学情景。

图1 隔代互学场景

三、精心指导,初见成效

在第一次隔代互学中,爷爷的教学积极性并不高,孩子妈妈也抱怨了好几次。笔者打算正月去家访,当面跟爷爷聊聊隔代互学的意义。但突如其来的疫情,迫使上门家访计划取消。笔者就跟孩子妈妈微信互聊,把意见发给她,同时也指导她如何跟孩子的爷爷交流,如说话的语气、语言的呈现方式等。笔者也跟孩子进行了视频聊天,指导他去说服爷爷,让爷爷在教学的时候适当地放手,同时尽可能表扬爷爷,教爷爷一些新本领,比如电视点播等。

从实践来看,孙子的言语对于爷爷参与隔代互学是有帮助的。在接下来的一周,爷爷和孙子参与隔代互学的热情、行为等均有明显提升。经过几次教学,爷爷越来越懂得“放手”,如包饺子时会有意识地给孩子留一些菜,让孩子学剁馅;看到孩子再次拿起刀具,爷爷不会马上去抢夺,而是在旁边耐心地指点。祖孙俩一起揉面团,爷爷教孙子如何把握放馅的量,孙子教爷爷使用美术课学来的技巧捏花样。这样的场景温馨而美好(见图2),洋溢着满满的祖孙情!

图2 祖孙一起包饺子

爷爷除了教自己擅长的厨艺之外,也开始教其他的生活技能。比如,爷爷教孙子洗鞋子,孙子教爷爷穿花样式的鞋带系法;爷爷教孙子清理卫生,孙子教爷爷折三角形的塑料袋以便于携带……每一次的隔代互学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也让爷爷更加懂得“放手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进步!”

随着隔代互学的推进,孙子将亲手画的“教学之星”奖发给爷爷,他认为爷爷比较有效地教会了他烧菜的技巧,所以就给爷爷设计了一个“教学之星”;与此同时,爷爷也给孙子颁了个“大奖”,爷爷认为孙子在寒假学会了很多家务,而且做得很棒,所以赞他为“家庭劳动之星”(见图3)。奖状是由爷爷、妈妈、孩子共同设计的。

图3 祖孙互相颁发“奖状”

经过一个寒假隔代互学的探索,祖孙俩的感情越来越好了,孙子也越来越尊重爷爷,理解了爷爷平时在家烧饭的辛苦。爷爷在对孙子的教育上也越来越懂得“放手”,明白了只有让孩子自己去尝试,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体验和成长。

四、种子祖辈,作用凸显

由于爷爷不熟悉微信的使用,就没有加入班级微信群。从2020年1月15日开始,由妈妈每天及时把隔代互学的照片、视频、美篇发到群里和大家分享,所写心得也积极投稿到“你好,寒假!”项目组的微信公众号,并进行推送。这些信息在班级群里获得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除了上述家庭开展的隔代学习活动之外,2020年2月13日,王同学的外公也加入了隔代互学。他退休前是一所重点高中的化学老师,所以他选择利用自己的专业,录制系列化的科学小实验,发到群里让学生们学习,而外孙女则教外公如何拍视频、如何在拍摄中站位,俨然成了一名“小导演”。

3月15日,笔者在“钉钉群”针对隔代互学的参与和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出乎意料的是,有24对祖辈和孙辈加入了隔代互学(见图4)。

图4 “隔代互学”活动列举(共24对)

为了再次了解“种子祖辈”参与隔代互学的实践情况,3月22日,笔者对帅同学和王同学两个家庭的祖孙进行了电话采访。

对帅同学和爷爷的访谈。

帅爷爷:教孙辈很开心,每天很充实,还要思考第二天可以教什么或者如何巩固。以后自己也要不断去学习,不能落伍。

帅同学:教爷爷很有成就感,尤其是一遍一遍地纠正他的拼音,教他打字。另外,在跟爷爷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他在很多方面都很厉害,比如终身学习。还有,以前不太和爷爷说话,觉得没什么好说的,现在经常和爷爷聊天,有一次聊着聊着爷爷竟然忘记了烧饭。

对王同学和外公的访谈。

王外公:我一直在群里关注帅同学爷俩的信息,觉得做得很好。女儿也鼓励我做。2月初您也联系我女儿聊起这个事。我想了想,可以发挥我作为化学老师的特长。到昨天为止,我已经拍了14个科学小视频。大家都给我点赞,我很开心。外孙女进步了很多,而且和我的关系也融洽多了。以前给她布置任务,她总是回答“我不做”,现在的回答是“哦,好的,我这就去做啦”。

王同学:外公很厉害的,现在很多实验材料都是我帮着准备的,外公还教我一个实验可以有不同的组合。我也纠正外公的普通话发音,还教外公背美文、背古诗。这个寒假很有意义。

除了上述电话采访中提及的信息之外,他们还提到了班级里有不少祖辈单独跟他们联系,向他们讨教如何开展隔代互学,住在一个小区的同学及其祖辈还直接上门请教、学习。基于上述实践,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种子祖辈”在隔代互学中具有示范、带动、帮扶等多元作用。同时,他们也一致肯定了隔代互学项目的意义,表示一定会坚持下去。

原理解读

前期开展隔代互学尤其需要选好“种子祖辈”,同时也要重视孙辈的作用。前面已经提到,我们于2020年寒假启动了隔代互学项目,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在摸索、借鉴和学习当中。鉴于一年级的祖辈更加宠溺孩子,我们以选定“种子祖辈”的方式逐步推进隔代互学的开展。与此同时,在选定“种子祖辈”的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孙辈的意见,孙辈的一些言行对于祖辈参与隔代互学可能非常有效。所以,有时候也可以发动孙辈的力量来动员祖辈参与隔代互学。

发挥剧场效应在隔代互学项目推进中的作用。看到别的家庭隔代互学开展得好,自己也得赶紧跟上,这是人之常情。记得隔代互学活动刚开始的四五天时间,大家对于微信群中家长上传的隔代互学照片没有太大反应,点赞的家长数量也不多。当笔者指导家长不要只发图片,最好能与学生制作图文并茂的美篇进行推送后,一篇又一篇的美篇被分享在群里,隔代互学的影响力逐渐变得越来越大。不少家长开始询问:“这个是怎么做的?”“哇,你家小孩真厉害!”“明天我也让儿子跟她奶奶进行共学互学。”“前几天他爷爷准备要教孩子做玩具,我觉得家里都被弄脏了,就阻止了。”从上面家长们的话语表达中不难发现,隔代互学已经不再局限于“种子家庭”了,更多家庭中的祖辈和孙辈都已经成为隔代互学活动中的一员了。

发挥父辈家长在隔代互学项目开展中的作用。疫情期间,笔者与祖辈的交流局限于线上,他们一时半会儿理解不了隔代互学的理念,或者不知道该如何开展,也或许由于开展不顺利而选择了放弃。这时,笔者选择与父辈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实践表明,父辈家长也可以在隔代互学项目的开展中发挥推动作用。

温馨提示

在隔代互学活动的组织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主动联系祖辈、孙辈以及父辈家长,并提供精心指导

“种子祖辈”虽然乐意开展隔代互学活动,但对于他们来说隔代互学是陌生的,在实施当中也会出现各种不确定的困惑和突发难题。作为教师,有必要做好指导工作,随时和“种子祖辈”及其家人们沟通交流,关注隔代互学活动的开展条件、过程,为隔代互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帮助。

二、相信祖辈、孙辈和父辈家长可以创生出丰富多彩的隔代互学

隔代互学作为隔代关系的新型存在,其发展具有无限可能,值得不断探索。虽然在“隔代互学”的探索中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参与人数、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与预期有差距。但是,教师依然要相信祖辈和孙辈,必要时可以充分发挥“种子祖辈”的榜样力量,去影响更多想要参与隔代互学的祖辈和孙辈。

三、丰富隔代互学的展示形式,激发隔代主体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格外关注“种子祖辈”在隔代互学活动开展中的作用,引导他们丰富隔代互学成果的展示方式。例如,可以将隔代互学成果制作成美篇、短视频等,在线上予以展示。也即借助互联网的方式引起更多祖辈、孙辈和父辈家长对隔代互学产生情感共鸣,激发他们主动加入“隔代互学”的兴趣和动力。

拓展思路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种子祖辈”的事例来宣传发动,或连线视频,或提前召开祖辈家长会,统一讲述“种子祖辈”开展隔代互学活动的详细过程。

其次,随着疫情逐渐得到缓解,待到开学之后,可以尝试将祖辈引入课堂,给“种子祖辈”提供展示他们开展隔代互学的经验,引导其他家庭中的祖辈和孙辈进行学习。比如,教师可以以班队活动为载体,为“种子祖辈”提供展示舞台,邀请班级其他祖辈参观和欣赏,激发班级祖孙共同开展隔代互学的兴趣。

最后,教师还可以结合学校的校本课程,在学校相关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由学校或家委会成员设计隔代互学活动方案,由“种子祖辈”和学生共同完成活动课程,并联通校本课程和班本课程的资源,发挥“种子祖辈”作用,助力“隔代互学”的有序开展唐春花,张淑荣.发挥祖辈家长在学校教育中作用的实践探索[J].少年儿童研究,2019(5):56-59.